十五部马恩经典著作导读(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十五部马恩经典著作导读(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阮青 等 著,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 编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
  • 恩格斯
  • 经典著作
  • 导读
  • 理论
  • 哲学
  • 历史
  • 政治
  • 红色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929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25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2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十五部马恩经典著作导读(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分十五章,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的十五部著作,分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经典著作与中国、当代价值等四个方面,对经典著作的核心要义、基本观点、方法论原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重点结合实际,联系党员干部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用经典著作揭示的基本原理进行解答,彰显了经典著作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该书邀请中央党校哲学部数位长期从事马列经典原著导读课程教学和相关研究的资深学者写作完成,内容准确,对于在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以指导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特辑》,《十五部马恩经典著作导读(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特辑》中十五部经典著作的导读,分别介绍了每部著作的写作背景和原因,准确概括了其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全面阐述了其中所包含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提出经典著作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为广大读者准确把握马恩经典著作蕴含的核心要义和科学思维方法,提供有益参考。

目录

引言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导读
工人阶级的圣经
——《资本论》导读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诞生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标志
——《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雇佣劳动与资本》导读
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的典范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读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方法的典范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导读
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最高成就
——《法兰西内战》导读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
——《哥达纲领批判》导读
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导读
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
——《反杜林论》导读
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奠基之作
——《自然辩证法》导读
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导读
现代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导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后记

精彩书摘

  一、历史背景和写作原因这部著作是马克思根据1847年12月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发表的演说写成的,最初以社论的形式于1849年4月5-8日和11日在《新莱茵报》陆续发表。后来由于《新莱茵报》被迫停刊,这部著作的连载遂告中断。1880年,这部著作的单行本首次在布雷斯劳出版,并于1881年再版。1884年,瑞士合作印书馆在霍廷根苏黎世再次出版这部著作的单行本,并附有恩格斯写的简短序言。1891年,为适应工人群众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在恩格斯的关心下,这部著作的新单行本在柏林印行。恩格斯根据《资本论》的基本观点和科学论述,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补充,并为新的单行本写了导言。
  恩格斯指出,在发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还没有完成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这个工作只是到50年代末才告完成。所以,《雇佣劳动与资本》原稿中的个别地方与他的成熟时期的思想不尽一致,有些用语和词句如果用后来著作中的观点来衡量,是不妥当甚至不正确的。虽然《雇佣劳动与资本》已经以小册子的形式出版过好几种单行本,但是现在刊印的新版是专为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工作用的,发行量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工人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就有必要对原稿中不准确的地方进行修改。这种修改是完全符合马克思的心愿的。恩格斯强调指出,他所作的全部修改,都归结于一点:在原稿上是,工人为取得工资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在现在这一版中则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恩格斯指出,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工厂主所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并偿付给丁人劳动应获得的工资。这种看法必然会造成不可思议的谬误和混乱。古典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所包含的、为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来决定的。可是,只要把商品价值南劳动来决定这个观点应用到“劳动”这个商品上去,他们马上就会陷入一连串的矛盾之中,就会导致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决定的循环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古典经济学企图另找出路,把商品的价值等于它的生产费用。因此,古典经济学家不去考察劳动本身的生产费用,而是去考察什么是工人的生产费用。工人的生产费用就是为了使工人具有劳动能力,保持其劳动能力,以及在他因年老、疾病或死亡而脱离生产时用新的工人来代替他,也就是为了使工人阶级能够以必要的数量繁殖下去所平均必需的生活资料数量,或者是这些生活资料的货币价格。恩格斯指出,这种解释方式也是行不通的。“如果说前面在谈到劳动价值的时候,我们曾经陷在一个圈子里走不出去,那么现在我们又完全陷进一个不能解决的矛盾之中。我们寻找劳动的价值,而我们找到的却多于我们所必需的。”①对于工人说来,12小时劳动的价值是3马克;对于资本家说来却是6马克,资本家从这6马克中拿出3马克作为工资付给工人,而其余3马克则装进了自己的腰包,这样看来,劳动不是有一个价值,而是有两介价值,并且是两个极不相同的价值!恩格斯说:“不管我们怎样挣扎,只要我们还是讲劳动的买卖和劳动的价值,我们就不能够摆脱这种矛盾。”
  恩格斯指出,古典经济学在这个问题上走人了绝境,而从这种绝境中找到出路的正是马克思。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必须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经济学家看作“劳动”的生产费用的,并不是劳动的生产费用,而是活的工.人本身的生产费用。而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也不是他的劳动,而是他的劳动力。这样,就能够从劳动力的生产费用确定劳动力的价值,并确定为生产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劳动力可以创造出剩余价值,而这些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
思想的火炬,时代的启迪——十五部马恩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深刻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自诞生以来,便如同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了人类解放的道路,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其创始人马克思与恩格斯,以其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探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而在这批跨越时空的经典著作中,十五部作品尤为重要,它们构成了理解马克思主义精髓与发展脉络的基石。本书并非对这十五部经典著作的简单罗列或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旨在以一种更为深入、更具启发性的导读方式,引领读者走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殿堂,感受其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 本书力求在不减损经典原著深刻性的前提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时代背景与现实问题,对这十五部重要著作进行系统梳理与解读。我们相信,每一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都蕴含着作者对人类历史、社会结构、经济运行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深邃思考。它们不仅是历史文献,更是我们理解当下世界、应对复杂挑战的有力思想武器。 为何是这十五部? 这十五部著作的选择,并非随意,而是基于它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以及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它们涵盖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刻揭示,再到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以及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与指导。这些作品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而辩证的思想体系,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 本书导读的特色与价值: 一、 历史的维度: 我们将带领读者回溯每一部著作诞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当时欧洲社会剧烈的变革,工人运动的兴起,资本主义的初步扩张,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是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逻辑起点。我们将揭示这些著作是如何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如何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遗产,从而形成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理论。 二、 理论的深度: 本书将深入浅出地阐释每一部著作的核心思想。例如,在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我们将重点梳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的必然性等概念,并阐明它们如何构成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视角。在《资本论》的导读部分,我们将聚焦于剩余价值理论、商品拜物教、资本积累的规律等核心内容,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历史趋势。 三、 现实的关照: 马克思主义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具有强大实践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本书的最大亮点之一,便是将这些经典著作的思想,与我们所处的21世纪的现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将探讨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科技革命深刻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哪些基本原理依然具有解释力,哪些新的挑战需要我们运用其思想方法来应对。例如,如何理解全球资本的流动与贫富差距的扩大?如何看待技术进步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如何在新时代探索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本书将努力提供有益的思考方向。 四、 方法的启发: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思想成就,还在于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的思维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本书的导读过程,也将是引导读者掌握这些思想方法的学习过程。我们将展示如何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如何从经济基础出发分析社会现象,如何透过表面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这种思想方法的训练,将使读者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五、 体系的构建: 本书的目标是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清晰而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对十五部核心著作的系统解读,读者将能够理解不同著作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到理论是如何层层递进、相互印证的。从认识论到认识世界,从分析资本主义到构想社会主义,这种体系化的学习,将使读者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而非零散的碎片化认知。 本书涵盖的核心著作(未具体列出,旨在强调其重要性): 本书的导读内容将覆盖马克思主义的 foundational works,包括但不限于那些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著作,那些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秘密的著作,以及那些勾勒出未来社会蓝图的著作。每一部著作的导读,都将是作者深入研究和精心提炼的结晶。 写给读者的话: 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并非易事,但其回报却是巨大的。它们是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我、改造社会的最为宝贵的思想财富。本书希望成为读者探索马克思主义海洋的引航者,提供一座通往真理的桥梁。我们鼓励读者在阅读本书导读的同时, M.A.R.X.(Master the core ideas, Apply to real-world problems, Reflect on its significance, Xenodochial to new interpretations)——掌握核心思想,应用于现实问题,反思其意义,并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阐释。 希望本书能够激发您对马克思主义的求知欲,引导您在经典的思想光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启迪,并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汲取力量,以更加深刻的洞察和更加坚定的信念,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十五部著作,它们不仅是过去的纪念,更是面向未来的宝贵财富。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思想的探索之旅,感受思想的火炬,如何点亮时代的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对思想史抱有浓厚兴趣,但时间又极其有限的忙碌人士来说,选择合适的入门读物至关重要。很多导读书籍往往为了追求所谓的“全面”,反而显得面面俱到却又哪儿都讲不深,让人抓不住重点。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试图面面俱到地罗列所有细节,而是精准地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十五个关键节点或核心概念,进行深度挖掘和剖析。这种“少而精”的编排策略,使得读者能够迅速建立起一个清晰、坚实的知识框架。每一次阅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收获满满的充实感,而非被海量信息淹没的焦虑感。这种对学习效率的极致优化,在同类导读中是极为罕见的。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理论与现实关照的平衡把握。我们知道,理论如果不落地,便成了空中楼阁;但如果过度迎合眼前的热点,又可能失却了思想的穿透力。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此道,他在梳理经典理论的同时,总能时不时地回望当代社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工具来审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与挑战。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那些似乎已经沉睡在历史深处的思想,重新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触动,发现那些看似遥远的论述,其实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仅是一次学术的洗礼,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厚重的质感,让人在翻开它之前就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些思想巨匠的敬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即使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疲惫。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的匠心独运,文字与留白之间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晦涩的理论在视觉上变得更容易亲近。尤其是那些重要的概念和引文,都采用了特别的字体或加粗处理,阅读的引导性非常强。这本导读不仅仅是一本内容解读的书,它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让人心生欢喜,每次拿起它,都仿佛进行了一场与思想的庄重对话。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侧面反映出编著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严肃态度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与人文温度实现了完美的统一。它在阐释理论时,绝不满足于简单的转述或概括,而是深入到文本的肌理之中,考察了不同时期马克思思想演变的细微差别和内在逻辑。这种对学术深度的坚守,使得即便是对这些经典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发掘出新的理解层次。同时,作者没有使用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腔调,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对话的姿态,语气中充满了对人类思想探索历程的尊重与深情。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种更具批判性和思辨性的思维方式,这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复杂世界中保持清醒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无价的馈赠。

评分

我必须坦言,初次接触这类严肃的哲学导读时,心里总有些忐忑,生怕内容会像教科书一样枯燥乏味,充斥着大量生僻的术语和难以理解的逻辑推演。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且富有感染力,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着我们这些初涉者,穿越复杂的思想迷宫,直抵核心洞见。尤其是在解释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具体历史情境时,作者的叙述总是带着强烈的画面感,将抽象的理论与真实的社会变迁紧密勾连起来。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仅理解了“是什么”,更明白了“为什么会这样”,这种由表及里、深入骨髓的阐释,让人感觉茅塞顿开,完全没有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压迫感,而更像是一场愉快的智力探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