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为中心,研究形而上学的发展变化如何决定着存在论的变化,而存在论的变化又如何影响着美学的形态、方法、主要问题、结论和时代的审美追求,对美学的体系建基其上的本体论/存在论基础进行探究。
刘旭光,1974年生,哲学硕士,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曾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执行院长。主要从事中西方美学思想史与艺术哲学、文艺理论研究,同时也涉及城市文化研究,曾为世博会中国馆专家组成员和马工程《西方美学史》课题组专家。主持国家哲社项目与教育部项目、上海哲社项目多项,已发表《海德格尔与美学》、《实践存在论艺术哲学》两本专著,在CSSCI级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
对于一个热衷于艺术史和批判理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宏大叙事”的矫正工具。我们习惯了将美学视为艺术史的一个分支,但这本书似乎试图将美学还原到它更本源的哲学地位上,即作为一种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来考察。这可能意味着,它会批判性地审视现代性以来,美学被过度“审美化”的倾向——当美学完全脱离了对实在(Being)的追问,成为纯粹的风格学或感官游戏时,它是否也就失去了其作为认识论工具的深度?我设想作者会精妙地对比不同时代哲学家对“感性经验”和“超感性洞察”的权重分配,从而解释为何有些时代的美学论述充满力量感,而另一些则显得空洞。这种对根源的追问,对于重新评估当代艺术的价值困境,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
评分我翻开这本书时,首先被其严谨的学术气场所吸引,它散发出一种对传统哲学文本的敬畏感。这绝不是那种只停留在概念表层的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更像是一次深入到哲学地基的考古发掘。想象一下,我们追溯着从古希腊的“逻各斯”到中世纪的“神圣秩序”,再到启蒙运动的“主体性觉醒”过程中,美学概念是如何一步步被异化、被重新构建的。这种历史的脉络感至关重要,因为它迫使读者去思考,我们今天对“美”的直觉,究竟是多么具有历史的偶然性和特定时代的烙印。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比如当“真、善、美”的统一体开始瓦解时,美学如何挣扎着为自己寻找新的合法性基础,摆脱对形而上学终极真理的依附,转而寻求自身独立存在的合理性。这其中必然充满了思想的张力和艰难的取舍。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预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梳理,更可能是一次对我们自身思维惯性的挑战。当我们习惯于将美学视为一种附加的、装饰性的领域时,这部作品提醒我们,美学在历史上曾是直面“世界如何是其所是”这一终极问题的核心工具之一。它要求我们将美学的讨论从博物馆和画廊中抽离出来,重新置于存在论的宏大背景之下。我期待读到其中对于那些不那么“主流”的形而上学家处理美学问题的论述,那些可能被现代美学史边缘化的声音,因为往往是这些被忽视的角落,隐藏着对现有范式最深刻的反思。总而言之,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罕有的机会,让我们得以用最古老、最本质的哲学视野,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美丽与秩序。
评分阅读这种涉及“演进史”的作品,最大的乐趣在于见证思想的动态变化,而非静态的定义罗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去描绘那些微妙的语义漂移——一个词汇在不同哲学家口中如何获得了新的、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内涵。例如,“形式”这个概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与在黑格尔那里,其所承载的形而上学负担是截然不同的。作者若能清晰地勾勒出这种“语义的位移”及其背后的本体论支撑,那么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很难就“什么是美”达成共识——因为我们使用的语言,已经失去了共同的哲学锚点。这种对“思想变迁”的敏感性,才是区分优秀哲学史著作与一般知识普及读物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部作品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深沉的哲学重量,让人不禁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梳理出那条连接“存在”与“美学”的复杂链条的。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一场对西方形而上学思想史中关于美的本质的深度挖掘。我期待它能揭示,在那些关于世界本源、实体与现象的宏大论辩背后,美是如何被理解和定位的,它是否仅仅是感官的愉悦,还是根植于宇宙秩序或理念之中的某种必然结构。这种跨越了本体论和价值论的探究,无疑对提升理解力的要求很高,但回报也应该是丰厚的——能让我们看到,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在构建他们的世界观时,是如何处理“美”这个看似柔软却又至关重要的议题的。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处理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到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之间,那种微妙而又剧烈的思想断裂与继承,特别是当“存在”的定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美学必然随之重塑的逻辑链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