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南怀瑾选集-南怀瑾讲演录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第十二卷-[典藏版]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3-01 |
| 作者:南怀瑾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74.00 | 页数:667 | 印次: 1 |
| ISBN号:9787309094480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璀璨国学,正知不绝,南师一脉,绍继如缕见地、修证、行愿,拈提精要,光耀千古会通儒道释,勤恳宣说,皆为众人日月行迈,倾心相伴,惠泽不竭,今当典藏南怀瑾选集典藏版12卷,目前最全的南先生著作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全新校订,隆重推出!
台湾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授权!
依台湾老古文化最新版审读校订,南怀瑾思想体系的一次新的总汇!
中国大陆最为精准的南氏作品集!
中国传统文化千门万户,郁郁璨璨,而儒道释为其纲要,先生会通三教,群机都摄,尤擅讲论佛法,拈花一脉,绍流如绪,浩浩乎卮言日出,妙义宛然,等身著作,千言万语,一一从智慧海中称性流出,而皆为众人讲说,读其书,想其人,山高水长,人所唱叹。
《南怀瑾选集(第12卷)(典藏版)(套装全12卷)》与原《南怀瑾选集》10卷本的差别:
1.经台湾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增入《庄子諵譁》、《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南怀瑾讲演录》、《答问青壮年参禅者》、《人生的起点与终站》五书(中国大陆独家发行),与原十卷本合并,厘定为十二卷,重加校订,善为装帧,名之为典藏版以行世。
2.对典藏版的十二卷本逐字逐句进行重新审稿,首要的注意点即在书中的知识类问题上,众所周知,复旦版十卷本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南先生的演讲或讲课整理稿,兴之所至,难免有所不够准确之处,虽然经过台湾老古同仁的细心订正,但不可避免的仍需大量仔细的编校工作。
3.在台湾老古的要求下,我们对复旦版和老古文化最新版的全部不同处,进行了逐一核对。这些不同处,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有所取舍的,大概分为4种情况:(1)知识类不同,既有同一名词在说法上的不同,也有复旦版对老古版某些概念进一步的说明,有些进一步的释义工作,对大陆读者来说,的确很有必要。(2)义理不同。(3)根据当时社会思想状况,对书中尤其是宗教性内容作了删改,这次据现状作了一定的恢复。(4)主观增删,比如书中南先生带领弟子学习佛法时的仪式性内容被删去,其实影响了理解相关义理的完整性。以上四类情形这次均酌情予以恢复。
4.重新撰写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出版缘起,并数易其稿,力图在新形势下,能尽量客观地描述南先生的生平,以及我们所能窥见到的他的成就。
5.重新改定十二卷本每一种著作的出版说明,除了交代该著作的背景外,也准确地说明了该著作的最新版本情况。
6.出于市场角度考虑,对典藏版的版式统一进行了美化处理,封面亦重新设计。
《南怀瑾选集(第12卷)(典藏版)(套装全12卷)》是国学泰斗南怀瑾先生(1918-2012)目前为止在中国大陆出版的最权威最全备的作品集。作品集涉及范围,以时空论,乃古今中外。以现代学科分类论,乃文史哲。以传统学术分类论,乃儒释道,实则千门万户,未有不涉及者。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十二卷不但是南怀瑾先生在纸面所显现出的渊博如海之学问,有心的每一位读者,更能从中体悟到南先生作为一位大修行人由博返约之深邃面貌。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千门万户,郁郁璨璨,而儒道释实为其纲要。南先生会通三教,群机都摄,尤擅讲论佛法,拈花一脉,绍流如绪,浩浩乎卮言日出,妙义宛然,等身著作,千言万语,一一从智慧海中称性流出,而皆为众人讲说,读其书,想其人,山高水长,人所唱叹。
癸巳之春,中国大陆有南先生其人其书已二十余载,经台湾老古文化独家授权,《南怀瑾选集》在原来基础上体量扩容为12卷。复旦大学出版社精心审读校对,善为装帧,名之为《南怀瑾选集》典藏版以行世。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各卷收录作品皆为当代学术精华,二十余年来无数读者从中受益。具体书目为:第一卷:《论语别裁》。第二卷:《老子他说》、《孟子旁通》。第三卷:《庄子諵譁》。第四卷:《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第五卷:《禅宗与道家》、《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第六卷:《禅海蠡测》、《禅话》、《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第七卷:《历史的经验》、《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第八卷:《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学佛者的基本信念》。第九卷:《金刚经说什么》、《楞严大义今释》。第十卷:《圆觉经略说》、《定慧初修》、《楞伽大义今释》。第十一卷:《原本大学微言》。第十二卷:《南怀瑾讲演录》、《南怀瑾与彼得?圣吉》、《答问青壮年参禅者》、《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2000年后,南怀瑾先生多次在大陆各地进行演讲,以其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话语风格指导青年学子的人生走向。《南怀瑾讲演录》一书,汇集了南怀瑾先生2004年以来在上海、海南等地所作的五次演讲。其内容既涵盖了对文明走向和文化教育的深刻体察,也对当下新兴媒体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均体现了南先生对祖国未来的殷切期望。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一书收入了南怀瑾先生与美国学者彼得?圣吉等人的谈话记录。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先生,1947年出生于芝加哥,现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资深讲师,长期致力于有关学习与变革的研究。近年来,他开始将眼光投向古代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因此得缘多次拜访南怀瑾先生。2003年至2006年间,彼得?圣吉及其团队曾四次拜访南怀瑾先生,共同探讨参禅修持、生命认知等人生问题。一问一答间尽显东西两位智者通融的人生态度,也显示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文化融合的必然趋势。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一书是南怀瑾先生于2005年专门针对青年出家僧众有关研习佛法的讲演。其内容包括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研习和体悟佛法的正确途径、佛法实证的精髓等多方面内容。在书中,南先生以其悲天悯人的胸怀和亲切生动的话语激励着这些佛教信众以及广大读者,使他们对佛法、对人生有了进一步的领悟。
生死问题对于每个人以及古今中外一切宗教思想来说都是极其关注的一大问题。作为一位阅历广泛、学贯中西的智者,南怀瑾先生对此问题有着令人深省的看法。《人生的起点和终站》一书就是南先生于2006年回答其学友胡松年先生关于生死问题的记录。全书超越了宗教思想的限制,以更为广泛的生命变化历程,结合最新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相关成果,使读者了解了如何建立正确的生死观。
南怀瑾,1929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以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泛览旧学,又勤于习武。抗战伊始,先生甫冠,乃投笔从戎,跃马西南,尔后执教于当时的中央军校及金陵大学。先生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闲暇,芒鞋竹杖,遍历山川,访求大德,遭逢奇人异士甚夥,转益多师,皆助道行。曾闭关峨眉山大坪寺三载,绝顶风雪,覃思赜奥,遍窥佛藏。旋走康藏,谒密教高僧,于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均有精深研究。既离藏,转赴昆明,初讲学于云南大学,后任教于四川大学。抗战胜利后返乡,不久归隐杭州天竺和江西庐山,潜心治学。
《南怀瑾讲演录》目录:
第一章 读书和工商文化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二章 大会计?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三章 人文问题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管理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上编南怀瑾与彼
初读这本书的感受,就像是走进了一座气势恢宏的文化殿堂,里面的陈设和布局虽然繁复,却自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美感。它并非那种碎片化的信息堆砌,而是一部脉络清晰、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作者的叙述方式,尤其是在阐释那些看似深奥的哲学概念时,总能找到一个极其贴切、生活化的切入点,像剥洋葱一样,将核心的精髓慢慢展现出来,不急不躁,让人心悦诚服。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内圣外王”思想的阐述,那种从个体修养到治理天下的连贯性思考,放在当下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关键的段落,不是因为晦涩难懂,而是因为其所蕴含的洞察力太过深刻,需要时间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将其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罕见的将“古雅”与“现代对话”完美融合的典范。它不像某些晦涩的古籍那样高高在上,令人望而却步;也不同于流于表面的通俗读物,缺乏深度。作者的文字中有一种沉淀已久的力量感,仿佛是从历史深处缓缓流淌而出的清泉,滋养着每一个渴求智慧的灵魂。特别是在描绘古代圣贤的言行和精神境界时,那种描摹入微、栩栩如生的笔触,让人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临现场聆听教诲。同时,当涉及到现代社会的议题时,作者的用词又非常精准和具有穿透力,没有丝毫的滞涩感,使得跨越时空的对话变得自然而然,毫无违和之感,这无疑是体现其深厚学养的绝佳佐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非常用心,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封面采用的纸张质感很有分量,那种略微粗粝却又带着温润的手感,让人忍不住想多摩挲几下。排版上,字体选择也颇为考究,既保留了传统书籍的古朴韵味,又在行距和字号的处理上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舒适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那些引用和注释部分的处理,非常清晰明了,没有丝毫的杂乱感,这对于深入研究和理解复杂文本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大福音。装帧的细节之处,比如书脊的装订方式,体现了制作方的专业和对经典的敬畏,即便是这样一本内容厚重的选集,也能做到经久耐用,可以作为案头常备的珍藏本。整体来说,从触感到视觉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设计者对文字本身的尊重,为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而优雅的基础。
评分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体验,那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漫长而富有挑战性的攀登。一开始,山路可能略显崎岖,需要适应节奏和力度,但只要坚持度过最初的适应期,视野就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变得越来越开阔。书中的知识点如同沿途的奇景,每一个转角都可能出现令人屏息的壮丽景观。这种“挑战性”并非源于文字的堆砌,而是源于其思想深度的要求——它要求读者不仅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思辨、去质疑、去印证。这种主动参与的阅读过程,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和自我反思的动力,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更像是一个共同探索真理的同行者,最终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模式上的蜕变。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是超越了一般“读物”范畴的,它更像是一部“人生工具箱”的升级指南。我之所以如此评价,是因为它所探讨的许多议题,如心性修养、处世之道、乃至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都直接指向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困惑与迷茫。它没有提供廉价的速成秘诀,而是提供了构建稳固内在世界的“蓝图”和“材料”。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照自身经历去审视那些论述,发现许多过去感到困扰的人际关系或职业选择上的瓶颈,似乎都在这些深厚的学理分析中找到了更本质的解释。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贯通性,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得以最大化地体现,它确实能帮助一个人在喧嚣的尘世中,锚定自己的精神坐标,获得持续前行的内在定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