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普及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 | 作者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
| 定价 | 85.00元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010085715 | 出版日期 | 2009-12-01 |
| 字数 | 页码 | 1073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1.421Kg |
| 内容简介 | |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旨在为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译文更准确、资料更翔实的基础文本。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编为十卷,精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个时期写的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文集的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法学、史学、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第十卷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选编。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第十卷说明 1842年 1.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11月30日) 1843年 2.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3月) 3.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9月) 4.马克思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0月3日) 1844年 5.马克思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8月11日) 6.恩格斯致马克思(10月初) 7.恩格斯致马克思(11月19日) 1845年 8.恩格斯致马克思(大约1月20日) 1846年 9.马克思致皮埃尔??约瑟夫??蒲鲁东(5月5日) 10.恩格斯致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9月16日) 11.恩格斯致马克思(9月18日) 12.恩格斯致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0月23日) 13.马克思致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12月28日) 1847年 14.恩格斯致马克思(1月15日) 15.恩格斯致马克思(11月23—24日) 1848年 16.恩格斯致埃米尔??布兰克(3月28日) 1849年 17.恩格斯致燕妮??马克思(7月25日) 18.马克思致约瑟夫??魏德迈(12月19日) 1851年 19.马克思致恩格斯(1月7日) 20.恩格斯致马克思(1月29日) 21.马克思致恩格斯(2月3日) 22.恩格斯致马克思(2月25日) 23.恩格斯致约瑟夫??魏德迈(6月19日) 24.恩格斯致马克思(7月20日前后) 25.恩格斯致马克思(8月11日前后) 26.马克思致恩格斯(8月14日) 27.恩格斯致马克思(8月21日) 28.马克思致约瑟夫??魏德迈(9月11日) 29.恩格斯致马克思(9月26日) 30.恩格斯致马克思(12月3日) 31.恩格斯致马克思(12月11日) 1852年 32.马克思致约瑟夫??魏德迈(3月5日) 33.恩格斯致马克思(3月18日) 1853年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套文集真的太棒了,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拿到这个十卷本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吸引了,扎实可靠,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花了心思。每一卷的排版都很清晰,注释和翻译都非常到位,这对于阅读像马克思这样思想深刻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的是,它不仅仅收录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篇章,还把一些重要的信件、手稿碎片也整理进去了,这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把握他们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和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阅读这些文集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理论,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洗礼,它迫使你重新审视自己对社会、经济和历史的既有认知,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其他读物难以给予的。
评分我给这套文集的评价是:这是一次对思想疆域的伟大远征。它的分量感,不仅仅体现在纸张的物理重量上,更在于其思想内容的厚重与博大。我最喜欢的是它所蕴含的那种坚韧不拔的批判精神。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面对强大既得利益集团时,那种不妥协、不退让的学理勇气。这种勇气是超越时空的,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思想探索,必然伴随着巨大的阻力和质疑。每次合上书卷,我都感到自己精神上的“骨骼”被重新塑造了一遍,对世界的理解更加扎实,也更加敢于直面现实中的复杂性。对于追求真理的人来说,这是案头必备的“压舱石”。
评分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这套文集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我注意到,很多篇目是首次以如此系统的方式被汇集在一起,这对于想要研究他们思想发展轨迹的学者而言,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再需要翻阅浩如烟海的档案和原始资料,这套文集就如同一个精心策划的博物馆,将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文献按照逻辑顺序陈列出来。更深一层讲,它展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面对具体历史事件时如何运用他们的理论武器进行分析和批判的实况。这种“理论指导实践”的动态过程,比单纯阅读总结性的理论著作要生动得多。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尤其是在关注到那些被历史进程掩盖的细枝末节时,那种对历史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评分对于我们这些自认为是“社会观察者”的人来说,这套文集简直就是一本“操作手册”。它不只是停留在抽象的哲学思辨层面,而是深入到了生产关系、阶级结构这些硬核的社会肌理之中。读完之后,再去看待当下的新闻事件、经济波动,那种看问题的深度和穿透力是截然不同的。你会本能地去追问“谁是受益者?”、“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当然,阅读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挑战”的过程,因为书中很多论述是基于19世纪的社会背景,这就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才能进行有效的代入和批判性思考。但正是这种挑战性,使得最终的收获更加丰厚,它锻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分析世界的工具。
评分坦白讲,这套文集并非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快餐读物”,它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啃读、去消化。但是,正是这种需要“沉下去”的阅读体验,才让知识的积累变得如此坚实。我个人感觉,与其零散地去阅读那些选本,不如这样系统地成套阅读。因为你会发现,很多思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大量的论述、辩驳和自我修正逐渐完善起来的。比如,在某一卷中对某个概念的初探,在后来的卷册中往往能看到更加成熟和精炼的阐述。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过程,极大地帮助我构建了完整的知识框架,不再是碎片化的认知。而且,这套书的翻译质量也值得称赞,它在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精髓的同时,保持了流畅的中文表达,这在早期的翻译作品中是很难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