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传

曹聚仁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伟 著
图书标签:
  • 曹聚仁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清末民初
  • 政治人物
  • 地方史
  • 浙江
  • 史学
  • 传记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耕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5053984
商品编码:1265251288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4-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曹聚仁传

定价:24.00元

作者:李伟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7-01

ISBN:9787215053984

字数:300000

页码:37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他从历史的帷幕中走出来
章 故乡·家世·童年
 生命史的背景
 “我是金华佬!”
 他的父母亲
 童年
第2章 负笈金华
 神童碰了钉子
 八字考语改变终身
 再次受挫 峰回路转
第3章 五四风暴的洗礼
 明远楼前述壮志
 无心插柳柳成阴
 《非孝》的风波
 “三二九”事件
 是胜利,还是失败?
第4章 初登社会之舟
 南京落第
 沮丧的中秋节
 上海立足
 《卷耳》之争
第5章 教授生涯
 初当大学教授
 享誉暨南
 文澜阁整理古籍
 蓝布衫的故事
 自拆政治隔离带
第6章 乌鸦为记的《涛声》
……
第7章 曹聚仁与鲁迅
第8章 大众语运动
第9章 从回力球到适然论
0章 在抗日的洪流中
1章 曹聚仁与蒋经国
2章 他的婚恋
3章 他的师友
4章 他的日常生活
5章 南行之秘
6章 风雨征途 奔走两岸(上)
7章 风雨征途 奔走两岸(上)
8章 凄凉晚境 后岁月
9章 余波:身后是非谁管得
附录一 曹聚仁著作目录
附录二 曹聚仁大事年表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沧桑百年: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诗 一、 时代背景:风雨如晦的百年蜕变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中国近代史上那段最为动荡、思想最为激烈的百年风云(约1840年至1949年)。我们聚焦的不是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站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生命——那些受过新旧教育、挣扎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试图为民族开辟新路的知识精英群体。 我们将从鸦片战争的炮声中拉开序幕,探讨西方文明的冲击如何颠覆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迷梦。从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保守尝试,到康梁变法的理想破灭,再到辛亥革命的轰轰烈烈,直至新文化运动的理性呐喊和五四运动的激情爆发,清晰勾勒出中国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紧迫感下,对“什么是中国”、“什么是现代性”的艰难叩问与探索。 书中将细致描摹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态:旧式书院的衰落,新式学堂的建立,留学热潮的兴起,以及报刊杂志、新式文学作为思想载体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探究的重点在于,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他们的世界观是如何被重塑、信仰是如何被动摇,以及他们如何尝试用哲学、文学、科学等工具去重新理解和改造中国。 二、 知识群体的光谱:从保守到激进的张力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内部存在着巨大的思想光谱和路线分歧。本书力求展现这种复杂性与张力: 守正派的坚守与退守: 探讨那些试图在传统儒家伦理的框架内寻求现代化路径的思想家。他们如何看待西方的技术优势,又如何竭力维护文化主体性,以及最终在历史大潮面前,他们的理论与实践遭遇了怎样的困境。 改良派的理性与妥协: 以戊戌变法为高潮,分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士人如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试图自上而下进行温和的改革。重点分析其在权力斗争中的脆弱性,以及梁启超在流亡中对“新民”思想的不断深耕。 革命派的理想与代价: 深入考察孙中山及其追随者如何将救亡与共和紧密结合,他们对旧政权的彻底否定,以及在建立新政权过程中所经历的理论构建与政治实践的曲折。 文学革命与启蒙的先锋: 详细剖析“五四”前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如何将战场转向文化和国民性批判。着重分析白话文运动对社会思想传播的革命性意义,以及“打倒孔家店”背后所蕴含的对个人解放的深切渴望。 三、 思想的熔炉: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 本书的核心部分,在于剖析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思潮时所经历的心灵炼狱。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他们阅读了哪些西方著作,更重要的是这些思想如何与中国本土的经验相互作用: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拉锯: 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引入,如何挑战了根深蒂固的家族与宗法观念,催生了对个体权利、自由意志的初步认知。 2. 历史观的重构: 从“治乱循环”的传统历史观到接受“线性进步史观”的冲击,知识分子如何解释中国的落后,以及如何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3. 宗教与信仰的真空: 传统儒释道的权威动摇后,新的“主义”——无论是自由主义、功利主义,还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被引入,并被赋予救世主般的期待。 书中将通过对大量私人信件、日记、早期学术论著的梳理,还原知识分子在信仰危机、职业选择、家庭责任与时代使命之间的艰难权衡。例如,他们如何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不得不考虑生计与政治立场带来的风险。 四、 知识的传承与断裂:走向何方? 进入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阵营进一步分化,学术研究日益精细化,但外部环境的恶化也加剧了他们的分裂与痛苦。 学术的专业化: 介绍如何在清华、北大等学府建立起现代学科体系的早期努力,如史学(王国维、陈寅恪)、哲学(冯友兰)、文学(闻一多)等领域的奠基工作,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学术规范上的努力。 家国情怀的最终抉择: 随着抗日战争爆发,知识分子群体面临了最严峻的考验。我们将探讨他们在沦陷区与后方表现出的不同风骨,是选择隐退山林,还是投身抗战洪流。他们的知识和良知,最终导向了对民族前途的何种判断,并为下一阶段的社会变革准备了怎样的思想资源。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段复杂心路历程的细致描摹,展现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作为民族良心和思想引航者的艰辛与不易,他们既是时代悲剧的承受者,也是推动历史前行的关键力量。阅读此书,如同翻开一卷充满挣扎、探索、光明与阴影的近代中国心灵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曹聚仁传》,我仿佛跟随这位传奇人物穿越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风云变幻。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其极其细腻的叙事手法,它不仅仅是在罗列曹聚仁先生的人生轨迹,更是在深入挖掘他灵魂深处的思考与挣扎。无论是青年时期的文学抱负,还是中年时期在动荡年代中的辗转腾挪,亦或是晚年对历史与文化的深沉反思,作者都用一种近乎白描的笔触,将曹先生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每一个关键抉择,都描绘得鲜活而真实。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他在不同时期与各界人士交往的描写,那些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能感受到人物之间微妙的情感互动,以及思想碰撞时的火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坚守与成长,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本枯燥的传记,而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而曹聚仁先生,便是这画卷中最动人心魄的一笔。

评分

从一位读者的角度来看,《曹聚仁传》最令我赞叹的,是它所蕴含的那种“情怀”。曹聚仁先生的人生,是时代的洪流中的一个缩影,他经历了风风雨雨,见证了世事变迁,但他始终怀揣着对国家、对民族、对文化的深切眷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依然心怀家国,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他关注历史,但又不拘泥于历史;他评论时事,但又不随波逐流。他身上体现出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一种对民族文化命运的关切,以及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担当。这种情怀,不是口号式的表达,而是渗透在字里行间,体现在他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对文化现象的解读,以及他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之中。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厚重的历史感和一种澎湃的爱国热情,也让我对“知识分子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对于《曹聚仁传》的感受,我更侧重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精神气度”。曹聚仁先生在书中呈现出的,是一位学者、一位评论家、一位历史的见证者,但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不随波逐流、不畏权势、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风骨。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观点容易被统一的年代,他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敢于对事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独立的判断,这种勇气和担当,在今天读来依然令人钦佩。书中对他在不同立场、不同环境下所秉持的原则和价值观的刻画,让我看到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者,更是一个思考者,一个试图理解世界、解释世界、并以自己的方式影响世界的人。这本书,让我对“士”的品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思考,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保持独立的精神,如何做出有价值的思考。

评分

《曹聚仁传》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或许有些醇厚,细细品味后,却能感受到其悠长的回甘与复杂的层次。作者在叙事上,并没有采取传统的直线式讲述,而是运用了一种更加灵活、更加富有张力的手法,将曹聚仁先生的人生片段,通过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视角巧妙地穿插起来。有时候,你会沉浸在他早年的文坛轶事中,感受到那个时代年轻学子的热情与理想;有时候,你又会跟着他一起,在战乱与动荡中颠沛流离,体验那种生存的艰辛与对未来的迷茫;还有时候,你会惊叹于他对文化、历史的深刻洞察,以及那种跨越时空的宏大视野。这种非线性叙事,反而更符合人生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自由地去感受、去联想,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

评分

《曹聚仁传》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对一个人生的了解,更在于它所折射出的一个时代的缩影。作者在梳理曹先生生平的同时,巧妙地将他的人生经历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紧密联系起来,使得读者在阅读个人传记的同时,也能温习和反思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那些战争、政治风云、社会变革,在书中不再是冰冷的历史名词,而是通过曹先生的眼睛,通过他亲历的、观察的、感受的,变得有了温度和质感。我常常被书中对细节的捕捉所打动,比如某次谈话的场景、某个街头的景象、某件小事的感悟,这些零散的碎片最终汇聚成了一幅宏大而真实的时代图景。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并非是平铺直叙的,而是在无数个体命运的交织与碰撞中,一点一滴塑造而成。曹聚仁先生的人生,就是这样一部浓缩的时代史,而这本书,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历史深处的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