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医林改错——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作 者: 清&mdot;王清任 撰,李天德 等整理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8-1
定价:6
内容简介:本书据道光庚寅年(1830)京都隆福寺三槐堂书铺刊本整理。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讨论了作者对古医书中脏腑结构认识不实之处进行更正;并论述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下卷分别对半身不遂、瘫痿、痘毒吐泻转筋、小儿抽风、痘症、妇人胎产等作了探讨,持论立方,便于临床检用。
全书载方33首,其中大多具有临床效应,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这本书的气场非常强大,读起来能感受到一种沉稳的大家风范。它不是那种浮夸的、旨在快速吸引眼球的读物,它的力量是内敛而深远的。作者在论述每一个关键概念时,总能做到精确而克制,不使用过多的华丽辞藻来粉饰太平,而是用最扎实的医学论证去说服读者。例如,在讨论某一类常见病证的“虚实夹杂”时,作者提供的鉴别思路极为细腻,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辨识那些细微的、常常被经验不足者忽略的脉象和舌象特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正是中医临床的生命线所在。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不是一本可以“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一本需要常置案头,时常翻阅,边实践边印证的工具书。它的价值,会随着临床经验的丰富而愈发凸显出来。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的匠心独运。许多专业书籍往往为了内容的详尽而牺牲了阅读的流畅性,结果就是知识点散落,难以形成系统。但此书的编排逻辑如同精密的手术刀,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它似乎深谙读者的学习曲线,从最基础的病因病机入手,逐步深入到辨证论治的精微之处,最后落脚于方剂的加减化裁和具体病种的应对策略。每一次章节的过渡都自然而然,前文的铺垫为后文的论述提供了坚实的基石,使得知识的吸收不再是孤立的记忆,而是一种有机的构建过程。即便是第一次接触某个复杂病症的深入分析时,也能因为前面章节的积累,迅速抓住核心要点。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种系统思考和融会贯通的临床习惯,而非零散的知识点堆砌。
评分这部著作的医学视角极为独特,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上,而是深入到临床实践的肌理之中,让人仿佛置身于经验老道的医家身边,亲耳聆听其对疑难杂症的辨析与剖析。书中对病机传变的脉络勾勒得极其清晰,即便是初涉中医领域的读者,也能循着作者的思路,逐步明了疾病发生的内在逻辑。尤其欣赏它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并非空泛的记载,而是结合了现代对疾病的认知,进行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理解层次,对于提升个人的临床思维的敏锐度,有着不可替代的助益。它没有将中医学束之高阁,而是以一种非常务实、接地气的方式,教我们如何真正地去“看”病,去“治”病,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令人沉醉。作者的文字功底亦属上乘,行文流畅,气韵生动,即便是枯燥的药理分析,也因其精妙的文字编排而变得引人入胜,读来毫不费力,收获却极大。
评分从一个仅仅希望提升临床操作熟练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提供了令人惊喜的收获。它没有回避中医的“玄学”成分,但更专注于如何将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特别是关于“治未病”的论述部分,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倡导,而是给出了具体到不同体质、不同季节的调护方案,这些方案的可操作性极强,且成本效益比很高,非常适合在基层医疗环境中推广应用。书中对一些经典方剂的“活法”探讨尤其精彩,揭示了古人如何根据临证的动态变化来灵活调整剂量和配伍,这对于打破现代人对古方僵硬教条化的理解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它教会的不仅是“用什么药”,更是“如何思考用药的背后的哲学”,这无疑是任何一位有志于在中医学术上有所精进的临床医生所渴求的宝贵财富。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纸面上的重量。我此前阅读过不少号称是“临床必读”的医书,但往往内容过于陈旧,或者过于偏执于某一学派,难以适应当下复杂多变的疾病谱。然而,这本论著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纠偏”能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方剂,而是深入剖析了许多流传已久的治法中可能存在的思维误区和操作偏差。作者以一种近乎“诤言”的姿态,对一些被奉为圭臬的旧说提出了审慎的质疑,并辅以详实的理据和推演,这对于我们这些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的从业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迫使你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用更具批判性和思辨性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诊断和每一个处方。这种对传统知识的继承与扬弃并重的态度,展现了真正的学术担当,让中医的生命力得以在与时俱进中得到真正的彰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