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临证指南医案
原价:36.00元
作者: 叶天士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802314504
字数:
页码:6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临证指南医案》是中医经典文库之一。本套丛书具有以下特点:①书目权威:丛书书目先由全国中医各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一流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论证、筛选,然后经专家顾问委员会审核、确定,均为中医各学科学术性强、实用价值高,并被历代医家推崇的代表性著作,具有很强的权威性;②版本精善:在现存版本中精选其中的最善者作为底本,让读者读到最好的版本;③校勘严谨:聘请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功底、熟谙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的专家、学者精勘细校,最大限度地还原古籍的真实面貌,确保点校的高质量。
内容提要
中华医药源远流长,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学说纷呈,流派林立,要想真正理解、弄懂、掌握和运用她,博览、熟读历代经典医籍,深入钻研,精思敏悟是必经之路。古往今来,凡是名医大家,无不是在熟读精研古籍名著,继承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厚积薄发、由博返约而成为一代宗师的。
故此,老一辈中医药专家都在各种场合呼吁“要加强经典学习”;“经典是基础,传承是关键”。国家有关行政部门也非常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就明确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确立为中医药领域的优先主题,国家中医药
目录
卷一
中风
肝风
眩晕
头风
虚劳
卷二
咳嗽
吐血
失音
肺痿
卷三
遗精
淋浊
阳痿
汗
脱
脾胃
木乘土
肿胀
卷四
积聚
痞
噎膈反胃
噫嗳
呕吐
吐蛔
不食
肠痹
便闭
肺痹
胸痹
哮
喘
呃
疸
卷五
风
寒
风温
温热
暑
湿
燥
疫
癍痧疹瘰
痰
痰饮
……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集方
作者介绍
文摘
卷一
中风
液虚风动
沈四九 脉细而数,细为脏阴之亏,数为营液之耗。上年夏秋病伤,更因冬暖失藏,入春地气升,肝木风动,遂令右肢偏痿,舌本络强言謇,都因根蒂有亏之症。庸俗泄气降痰,发散攻风,再劫真阴,渐渐神愦如寐。倘加昏厥,将何疗治?议用仲景复脉法。
复脉汤去姜、桂。
又 操持经营,神耗精损,遂令阴不上潮,内风动跃,为痱中之象。治痰攻劫温补,阴愈损伤,枯槁日甚,幸以育阴熄风小安。今夏热益加发泄,真气更虚。日饵生津益气勿怠,大暑不加变动,再商调理。固本丸去熟地,加北味。
天冬 生地
序言
作为一名业余中医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鉴别诊断”的部分做得尤其出色,这对于辨识相似病症之间的细微差别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它不像某些专著那样,把每个病证都描述得像一个清晰的、独立的个体,而是着重描写了两种或多种病证在某个特定阶段,形态上可能非常接近,但内在机理却大相径庭的情况。比如,它详细对比了某一类属于“阴虚内热”的烦渴与另一种因“湿浊困阻”导致的口干,从舌苔的润燥程度、脉象的浮沉,到患者饮水后的反应,都做了极其细致的区分。这种对“似是而非”之处的深入剖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临床视野,让我明白了中医诊疗的精髓恰恰在于对这些“毫厘之差”的精确捕捉。如果只掌握了皮毛的症状对应,很容易在实践中犯下大错,而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典雅的,封面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老中医们那些泛黄的笔记和手稿,挺有年代感的。我记得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种沉甸甸的分量给吸引住了,这可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速食读物。内页的排版也比较考究,字号和行距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读起来不费力,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特别是那些案例的呈现方式,不仅仅是简单的病史记录和诊断,还穿插着很多作者对病机、脉象细微变化的精辟阐述,这对于我们这些想深入了解中医临床思维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有时候,我会花很长时间盯着一个案例看,尝试去复盘整个诊疗过程,体会那种“方随证变,证随脉迁”的动态把握。整体来说,从物理层面上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平是值得称赞的,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几本关于古代温病学派的论著,对比之下,这本书在对“外感”病机的论述上,显得尤为扎实和体系化。它并没有停留在对《伤寒论》或《金匮要略》的简单重复或注释,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近现代医家在处理复杂湿热疫病中的经验总结。尤其是在对“邪传”路径的剖析上,作者似乎有一种穿透迷雾的能力,能清晰地勾勒出病邪从肌表到阳明,乃至入营卫的每一步微妙转化。我特别欣赏它在辨证环节对“兼、夹、伏”等复杂情况的处理原则,这些往往是教科书上轻易带过,但在实际门诊中却最容易让人束手无策的地方。读完某几个特定章节后,我感觉自己对“少阳病”的认识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不再是僵硬的“和解少阳”,而是结合了地域气候和个体禀赋的活法。这对于提升临床处理危重证候时的信心,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说实话,非常“实在”,完全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文辞堆砌,直入主题,但其间的逻辑推演又极其严密,有一种军师布局般的缜密感。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阐述某一味药的剂量变化时所引用的古训和现代药理学相互佐证的段落,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人对传统医学的生命力感到震撼。它处理问题的方式不是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整套思考的工具和框架。例如,在处理脾胃虚弱,兼有肝气郁结的患者时,书中会详细分析如何运用几味药材,既能顾护脾阳,又不助长肝火的升发,这种精准的平衡艺术,是光靠阅读理论书籍难以体会的。我感觉作者不是在“教”你用方,而是在“带”你思考如何构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临床决策体系,这对我个人的专业成长影响深远。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个体化治疗”的坚持与诠释上。读完之后,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每一个处方背后,都是对一个特定生命体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复杂状态的精微描述。书中有一个篇章专门讨论了如何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生活地域差异,来调整常用方剂的组方比例,比如,针对北方寒冷干燥地区使用的麻黄汤,在南方湿热地区可能需要加入芳香化湿之品以防“助热生毒”。这种基于地理环境和生理气候的调整思路,显得非常接地气和科学。它没有教人死守古方,而是鼓励读者去理解方剂的“气味偏向”和“作用靶点”,从而做到“随证灵活化裁”。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和对中医整体观的坚守,让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案例集,更像是一部指导临床实践哲学的入门手册,让人读完后对中医的自信心倍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