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20年经典畅销作品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
成人世界的战争、暴力、混乱
正源源不断地入侵到儿童世界
儿童被迫提早成年
童年正在消逝
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尼尔·波兹曼
《童年的消逝》初版于1982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
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
波兹曼同时指出,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
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是继麦克卢汉之后世界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学者之一,他在纽约大学了媒介生态学专业。
他认为强势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义现实世界,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人们实际上是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隐喻世界中而不自知,因此发展出了“媒介即隐喻”的理论。
波兹曼出版过20余部著作,《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是他的两部代表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吴燕莛,译者,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硕士,现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传媒学院。
★波兹曼在媒体研究领域是一位巨人,地位仅次于马歇尔·麦克卢汉。
——安吉拉·佩妮,“抨击杂志”
★一本有才华、有力量、有分量的书。
——《华盛顿邮报》(TheWashingtonPost)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这本书读起来也很有趣。
——维克托·纳瓦斯基(VictorNavasky,美国著名学者)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他用学者的渊博与说书人的机智构筑他的见解。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尼尔·波兹曼的逝世给公共话语带来了某些寂静。一位博学的批评者,一位严谨的反对者,一位跟奔涌的发展唱反调的人,沉默了。回顾他令人惊叹的事业,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连串问题……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变了口语文化的,印刷媒体给宗教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教育是如何创造了童年的,为何对标准的测试意味着对学校系统的激进反思。
——彼得·卡瓦纳,《环球邮报》
★尼尔·波兹曼是一位传承伟大纽约传统的不可思议的讲述者……正如他说的故事一样,尼尔·波兹曼投入了一生来让我们停下来……他是一个和蔼谦恭的人,他绝对不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但是他的确告诉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让他永远消声。
——约翰·齐默尔曼,《纽约邮报》
★我时常想起萧伯纳著名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不理智的,兰斯是不理智的,尼尔也是不理智的。因为这样,所有美好的事才发生了。
——保罗·莱文森,美国作家、福特汉姆大学教授
★波兹曼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在约二十本书和众多的采访和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思想和他的优雅。这些作品都值得阅读和深入思考,有意或无意间你会将你读到的说给他人听。波兹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后来他长成了擅长表达的义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会消费者。
——迈克尔·寇姆夫,《学院季刊》
★波兹曼的每本书都是一本小册子,一本装了封皮的随笔:《童年的消逝》讽刺美国文化的幼稚化;《娱乐至死》讽刺娱乐业,以及娱乐业对观众造成的影响……他的知识分子姿态,他在公众环境中的表现,以及他伟大的天赋——极好的幽默,实质是一个开化人类在一个野蛮世纪进行的尝试,之后成了一个开化人在电视文化中的尝试。
——杰伊·罗森,纽约大学教授
★在波兹曼的书中,隐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体现。我们设立“尼尔·波兹曼隐喻奖”有两个目的:奖励一位纯熟使用隐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纪念并推广波兹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锐透基金会
★审视了童年在当代美国文化中四面楚歌的状况。
——《出版人周刊》
★中国当今的现实是,不但电视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二者共同导致了童年的消逝,因而消逝得更为彻底。
——周国平
★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聆听波兹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刘擎
序言
引言
第一篇童年的发明
第一章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
第二章印刷术和新成人
第三章童年的摇篮期
第四章童年的旅程
第二篇童年的消逝
第五章结束的开端
第六章一览无余的媒介
第七章成人化的儿童
第八章正在消失的儿童
第九章六个问题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引言
儿童是我们发送给一个我们所看不见的时代的活生生的信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文化忘却自己需要再生繁衍都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没有儿童这样一个社会概念,文化却完全可能生存。童年不同于婴儿期,是一种社会产物,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至于谁是或不是儿童,我们的基因里并不包含明确的指令。人类生存的法则也不要求对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进行区分。事实上,如果我们把“儿童”这个词归结为意指一类特殊的人,他们的年龄在7岁到——比如说——17岁之间,需要特殊形式的抚育和保护,并相信他们在本质上与成人不同,那么,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儿童的存在还不到400年的历史。的确,如果我们完全用一个普通美国人对“儿童”这个词的理解,那么童年的存在不超过150年。且举个小小的例子:庆祝孩子生日的习俗,在18世纪的美国大多是不存在的,而且,事实上,以任何形式准确标注孩子的年龄都是一个相对新的文化习惯,不过200年而已。
再举个更重要的例子: 直到1890年,美国的中学只招收7%的年龄在14岁到17岁的人。另外93%的人口,和许多更加年幼的儿童一起从事着成人的劳动。一些儿童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在各大城市比比皆是。
然而,我们首先不能将社会事实和社会概念混为一谈。童年的概念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也许是具人性的一个发明。童年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与科学、单一民族的独立国家以及宗教自由一起,大约在16世纪产生,经过不断提炼和培育,延续到我们这个时代。但是像一切社会产物一样,它的持久存在并不是必然的。其实,写作本书的想法起源于我个人的观察,那就是童年正在消逝,而且飞快地消逝。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的任务,一部分是展现童年消逝的证据,证明情况的确如此,尽管我怀疑大多数读者不会要求多少说服就会相信。有关童年消逝的话题,不论我到何处演讲,不论我何时写作,听众和读者不仅没有对这个观点表示异议,而且急不可耐地从自身的经验中为我提供证据。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正迅速模糊。这个观察对于关注它的人平淡无奇,对于不关注它的人也不置可否。不甚为人知晓的是,首先童年从何而来。至于为什么童年会消逝,就更鲜为人知了。
我相信我对这些问题有一些明白易懂的答案。它们大多是通过观察传播媒介如何影响社交过程而产生的一系列推测;尤其是印刷术如何创造了童年,电子媒介又如何使之“消逝”。换句话说,以我本人对我写本书的内容的理解,本书的主要贡献不在于断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于提供了一个解释这种现象何以产生的理论。因此,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第二部分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古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SamuelMorse)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那么,我们能为童年的消逝做些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本书将不对此进行探讨。理由是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这么说,心里既轻松又沮丧。轻松是因为我不必背负教别人如何生活的包袱。在我以前写的书里,我都冒昧地指出较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我相信这是职业教育家应该做的事。事实上,承认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们发现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不相上下,竟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当然,沮丧也是出自同一个原因。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但是我会这么想来安慰自己:如果不能提出防止灾难发生的方法,那么也许可以退而求其次,试图理解灾难为什么会发生,那也是有用的。
从文学技法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它拒绝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去堆砌情感,而是通过精确的动词和精准的名词来构建画面,力量感十足。它更像是一种纪实性的诗歌,用最朴素的词汇,撬动了最深层的共鸣。比如描述一次简单的户外探险,作者可以只用寥寥数语,就将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感和泥土的芬芳完美结合。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处理“失去”这个主题时,没有落入煽情的窠臼,他只是平静地陈述事实,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不在了”的重量。这种克制,反而比任何激烈的控诉都更具杀伤力,它迫使我们直面成长的必然代价。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刚经历了一场马拉松,身体疲惫,但精神上却得到了极大的净化,仿佛那些曾经被时间冲刷模糊的童年印记,又被重新描摹了一遍,清晰而锐利。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时间感知”的捕捉。孩童眼中的一小时和成年人眼中的一小时,其重量是完全不同的。作者精准地还原了童年时期那种时间被无限拉伸的感觉,一个暑假似乎能装下整个人生的冒险,而转眼间,数年光阴就像沙漏里的细沙,悄无声息地流逝殆尽。书中有几处描写了等待重要事件发生时的那种焦灼与期待,那种感觉我太熟悉了——比如等待圣诞老人的脚步声,或者等待父母结束漫长的工作回家。这些场景被描绘得如此真实,以至于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心跳加速的节奏。它提醒我们,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效率”和“目标感”,恰恰是扼杀了童年那种“过程至上”的美好。这是一部关于“慢下来”的教材,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沉浸式的体验,让我们重新校准自己与时间流速的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没有采用线性叙事,反而像一个精心编排的万花筒,将不同年龄段的碎片以一种近乎梦境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章会把你拉回到哪个特定的季节,哪一种特定的气味会引领你进入下一个场景。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极大地增强了主题的穿透力——童年本身就是如此支离破碎、难以完整捕捉的回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环境细节的描摹,那不仅仅是背景,简直就是角色本身。比如,老旧木地板在特定角度下发出的吱呀声,那种声音仿佛被固化在了纸张里,只要你用心“听”,就能重现。书中关于“秘密基地”的段落,更是让人心潮澎湃,它揭示了孩童世界中,私密空间对于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性。这种叙事上的大胆与克制并存,使得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探寻一个未解的谜团,虽然你知道结局,但过程中的每一次体验都充满新鲜感。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充满了那种老电影般的质感,仿佛每一页都洒满了午后的阳光,带着一股淡淡的、有些怀旧的甜味。我尤其喜欢作者捕捉那些微小瞬间的能力,比如夏日午后蝉鸣声中的冗长等待,或者偷偷溜进邻居家院子时那种略带心虚的兴奋。它不是那种直白地告诉你“童年过去了”的叙事,而是在描摹那些我们曾经习以为常、却在成年后才惊觉其珍贵和易逝的场景。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在脑海中重构自己记忆里的那个世界,那个充满着无限可能的空间。那时的天空似乎更高远,烦恼仅限于隔壁小朋友是否愿意分享他的弹珠。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水彩画,轻轻晕染开来的,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关于天真不再是理所当然的选择,而是需要努力回望才能触及的彼岸。这种微妙的情感处理,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温柔的自我审视,让人不禁感叹,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又遗失了多少纯粹的快乐。
评分这本书的社会观察维度非常深刻,它不单单是个人的回忆录,更像是一部关于特定年代的社会切片。作者巧妙地将个人成长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之下,比如那些已经消失的传统游戏、那些被时代淘汰的场所、甚至是早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那种更直接、更少防备的互动模式。我能从中看到自己成长环境的影子,那些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集体生活方式,现在已经变得稀有而昂贵。作者对社会变迁带来的文化断层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没有批判,只是客观地呈现了“曾经如此”的景象,让读者在对比之下,自行产生思考。读完后,我不仅怀念了自己的童年,更对我们所处的这个快速更迭的时代产生了一种审慎的敬畏感,认识到每一次进步的背后,都可能伴随着某种难以弥补的文化失落。这是一部具有多重阅读价值的作品,兼具文学性、回忆录的温情以及社会学意义上的观察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