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天下收藏系列:古玉鉴定
定价:79元
作者:张广文 著
出版社:印刷工业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142053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天下收藏系列(di2辑):古玉鉴定(2)》以玉器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从造型、玉材、玉色、纹饰、工艺等方面对不同种类的玉器进行了分析,系统阐述了各个时期玉器的特征,从而全面揭示了古玉鉴定的知识。同时,从近几年来拍卖市场拍出的天价藏品,到现如今常见的仿古玉做伪手法;从典型器各个朝代的纹饰变化到收藏古玉时的诀窍要点,《天下收藏系列(di2辑):古玉鉴定(2)》力图从各个方面为读者打造一双慧眼,在古玉的收藏世界里尽情畅游。
张广文,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1949年出生,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78年调入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文物管理及古代工艺品研究工作。曾先后任保管部工艺组组长、古器物部工艺组组长。在古代玉器及其他工艺品研究中主要致力于以下方面:一、研究明、清两代玉器的历史、品种及使用情况:掌握清代各时期玉器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品,探究这一时期玉器的生产及行业状况,并对清代仿古玉、假古玉的制造情况进行研究。二、鉴别传世玉器制造的时代:按收藏时代对北京故宫博物院庋藏的传世玉器进行排列和比较,掌握传世玉器的增长变化状况及特点:了解古代玉器的发展序列,并将鉴别古玉的真伪作为重点研究课题。三、研究玉文化及古代玉器的发展历史,着重于用玉思想和用玉习俗两个方面,注重对古玉文化的通俗解释:分析各时代的用玉特点、治玉特征及古玉埋藏于地下发生的物质变化,以作为鉴定之佐证。此外,对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其他工艺品亦通过传世品的特点展开研究。在2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曾先后发表关于玉器研究的论文数十篇,出版了《玉器史话》《古玉鉴识》等多部专著,主编了《故宫博物院藏玉》《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全集·玉器》等图录。
汉唐时期玉器的品种、特征及识别
汉代玉器及其识别
玉璧与玉圭
汉代使用的佩玉
玉镇与玉杯
丧葬用玉
魏晋南北朝与唐代玉器
魏晋南北朝玉器
唐代玉器
宋元时期玉器的品种、特征及识别
宋代玉礼器
宋代玉礼器的文献记载
宋代玉礼器的主要种类
宋代仿古玉
宋代仿古玉概况
宋代仿古玉品种
宋代玉酒器
宋代玉酒器的文献记载
宋代玉酒器品种
宋代玉佩饰
玉带饰
玉鸟形佩
玉鱼形佩
玉兽形佩
花形玉佩
其他玉佩饰
宋代玉雕童子
宋代玉器的纹饰
云纹
鱼纹
鸟纹
兽面纹
龙纹
螭纹
宋代玉器的玉材与玉色
宋代玉器的玉材
宋代玉器的玉色
辽、金、元时期玉器
辽、金、元玉器的重要考古发现
辽、金、元玉器的纹饰品种与特征
元代玉器的重要品种
辽金时期玉雕童子
元代玉雕童子
明代玉器的品种及识别
明代文献中记载的玉器
玉材的名称及档次
关于玉器形状、名称、用途
关于古玉的颜色
假玉、冒充玉的材料
明代玉器的考古发现与分布
明代初期玉器
明晚期玉器
江南一带的明代玉器
北京地区的明代玉器
明代玉礼器
明代玉礼器的特点
明代玉礼器的主要品种
明代玉鼎彝
明代玉鼎彝概况
明代仿古玉鼎彝品类
明代的玉器皿与玉文具
玉碗
玉执壶
玉杯盏
玉瓶、玉罐
玉盒
玉水丞、玉砚滴
明代玉人
执壶盖纽所饰人物
明代玉兽
明代玉执壶上的异兽纽
明代卧形玉兽
明代玉鹿
明代佩玉
玉带饰
玉佩饰
陆子刚及其玉雕作品
陆子刚及其玉雕技艺
陆子刚玉器种类和特点
清代玉器的品种及识别
清代玉器的分期
康熙、雍正时期的玉器
乾隆及嘉庆初年的玉器
清晚期玉器
清代玉器的品种
玉礼器
陈设玉
玉佩、玉坠
古代玉器鉴定
这本《天下收藏系列——古玉鉴定(贰)》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对玉器鉴定还处于“入门级”的爱好者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及时雨。首先要说的是它的排版和图例,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那些高清放大的器物照片,纹饰的细节、沁色的过渡、甚至微小的磕碰痕迹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过去在网上或一些老旧图册上看到的图片总是模糊不清,对着实物也拿不准,但这本书里的图,配合着旁边的文字解析,让我对“什么是包浆”、“什么是牛毛纹”有了具象的理解。作者在讲解不同历史时期玉器的风格演变时,逻辑性非常强,不是简单地罗列年代,而是深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审美取向,比如商代的神秘狞厉到汉代的庄重典雅,那种神韵的转换,通过文字和图片的结合,让我这个外行人也能窥见一二。尤其是关于仿品的鉴别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现代仿制手段的案例,像“新酸蚀”、“烤色”这些术语,以前听着玄乎,现在配上对比图,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破绽在哪里。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你成为专家,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科学、系统化的思考框架,让你在面对实物时,至少知道应该从哪个角度去观察和判断,而不是凭感觉乱猜。这本书放在案头,时不时翻阅,总能有新的领悟,感觉自己的“眼力”正在一点点被“喂养”起来,踏实得很。
评分说实话,我刚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毕竟是“工具书”,生怕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读起来会像啃石头一样费劲。没想到,作者在行文风格上把握得极其巧妙,既有行家级别的深度,又不失平易近人的温度。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耐心地拉着你的手,带你走进那片布满历史尘埃的玉石堆里。比如,在探讨玉料的产地和玉质特征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地理概念上,而是结合了古人对“美石”的偏好和玉料的稀缺性来进行阐述,这让抽象的知识点一下子鲜活了起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玉器“神韵”的探讨,这部分内容通常是鉴定中最难量化的部分,但作者通过对历代玉器“意态”的描摹,比如汉代玉器中那种沉稳内敛的力量感,或者唐代玉器中那种富丽堂皇的气度,用非常富有画面感的文字将这种“无形之物”捕捉了下来。读完这一章,再去审视那些博物馆里的照片,感觉不再是看一块冰冷的石头,而是能感受到千年前匠人的呼吸和审美品味的投射。这种将技术分析与人文情怀完美融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鉴定”这件事从枯燥的技艺提升到了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深度欣赏。
评分这套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对初学者和进阶学习者的双重关怀。它并非单纯的断代史,而是围绕着“鉴定操作”这个核心任务来组织内容的。一开始是基础知识的巩固,比如玉材的鉴别、工具痕迹的分析;然后逐步深入到对特定器物类型的聚焦。我发现,作者在处理不同朝代器物时,会采用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对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更强调其原始的琢制工艺和礼仪功能;而到了清代,则侧重于“乾隆工”的繁缛细节和料性把控。这种针对性极强的叙述,避免了内容的冗余,让读者能够高效地吸收所需信息。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讨论,比如那些流传有序但细节上存在争议的传世品,作者并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提供多种可能的解释和鉴定思路,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和验证,这非常符合一个严肃的工具书应有的态度。它教会你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如何系统地构建你的判断链条。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古玉的整体认知维度被拓宽了许多,不再局限于某几个朝代的热门品种,对整个玉文化体系都有了更宏大的把握。
评分坦白讲,市面上关于文玩鉴定的书籍很多,良莠不齐,很多都是为迎合市场热点而仓促出版,内容浅薄,甚至误导人。但《天下收藏系列——古玉鉴定(贰)》给我的感觉是沉稳、厚重,带着一股子老学问家的严谨劲儿。它的权威性并非来自夸张的宣传,而是源于对细节的极致捕捉和对历史脉络的清晰梳理。我个人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在讨论一些技术性细节时,总能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承认鉴定学本身就存在局限性,比如某些玉料在特定环境下的反应是难以完全预测的。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让我更加信服书中的大部分论断。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把鉴定描述得如同魔术一般,而是把它还原成一门需要长期实践和知识积累的学科。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分辨真假,它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你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敬畏之心,让你理解一块玉器背后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和历史价值。对于希望系统提升自己鉴赏水平的藏友来说,这本书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它为我的收藏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作为一名古玩收藏爱好者,深知“多看真东西”的重要性,但受限于地域和资源,很多时候只能通过书籍来“过眼”。这套《古玉鉴定(贰)》恰恰满足了这种对高品质视觉材料的渴求。它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用廉价印刷技术印制的普及读物,它的纸张质感、色彩还原度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我尤其关注的是对“沁色”的解析部分,这是区分新老古玉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书中详细区分了自然沁色和人工做旧的差异,从化学角度分析了不同矿物质在土壤中对玉石的侵蚀和渗透过程,配图对比了加速风化产生的表面特征与自然环境下的微妙变化。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让我对“包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不只是表面的油光,而是时间在玉石上雕刻的复杂肌理。读到后面,甚至能体会到作者在编撰过程中所投入的巨大心血和时间成本,为了收集和比对这些标准样本,背后付出的努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本书的价值,除了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参照系”,让我的鉴赏标准不再漂浮不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