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秒杀)规矩和爱——中国父母必读书
定价:28.00元
作者:王涛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640602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作家周国平真诚推荐 孩子需要爱 更需要规矩 你不给孩子做规矩 孩子就要给你和社会做规矩 规矩是爱的规矩 爱是融合规矩的爱 规矩和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产品特色图:
内容提要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中国的老话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所验证。所谓做规矩就是设定界限遵循规矩,即使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美国,无论是科学的杂志还是通俗的育儿必读都强调要给孩子从小设定界限,甚至呼吁做规矩要从婴儿出生就开始。其中的道理很简单,那便是规矩是迟早要做的,越早做,所付的代价越小而收益越大。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为您讲解如何体现爱的管教和管教的爱、如何正确与宝宝交流、呵护宝宝情感智力的发展。王涛博士认为: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感恩;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
所以,没有不能做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做规矩的父母!!
目录
章 学做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
先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父母这个岗位无人代替
别以为生了孩子就是父母
为人父母需要谦卑
为人父母需要专业培训
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计
为人父母四项基本原则之一:不占有原则
为人父母四项基本原则之二:规矩和爱统一的原则
为人父母四项基本原则之三: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则
为人父母四项基本原则之四: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
第二章 规矩和爱:教育孩子既要爱也需要规矩
规矩和爱不可或缺
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爱是带有规矩的爱
规矩和爱的太极图示
错误的父母教养方式之一:溺爱型
溺爱不只是富贵家庭的特有现象
错误的父母教养方式之二:忽略型
家庭教育,爸爸不可或缺
第三章 每个父母的必修课: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
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
如何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
我的父亲
父亲的规矩之一
父亲的规矩之二
父亲的规矩给我的启发
父亲的爱
家有严母
母亲的严厉和我的“堕落”
谎言背后的诚信
第四章 规矩和敬畏:
做规矩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敬畏感
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
周公的故事
做规矩需要树立
做规矩不能随便
做规矩需要有惩罚
孩子可以打吗
犹太人的“杖”和中国人的“家法”
怎样打孩子
怎样用爱打孩子
第五章 如何做规矩:人之初,规矩始
做规矩要从孩子出生开始
人之初,规矩始(1):吃的规矩
人之初,规矩始(2):玩和睡的规矩
规矩的一致性之一:同一教育者之内的一致性
规矩的一致性之二:不同教育者之间的一致性
做规矩需要爱
规矩和爱的分离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第六章 情商(一)
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情商和幸福
情商要素之一: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
培养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
让孩子学会谦卑
情商要素之二: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单亲妈妈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第七章 情商(二)用规矩和爱帮助孩子成长
情商要素之三:积极明确的内在动机
用规矩和爱发展孩子的兴趣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培养孩子的抗逆力
情商要素之四: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情商要素之五:交往合作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第八章 蒙迪的故事:一个震撼心灵的案例
蒙迪:一位了不起的教育者
蒙迪:一位真正的马语者
蒙迪和野马
蒙迪的新方法
蒙迪和害羞男孩的故事之一
蒙迪和害羞男孩的故事之二
蒙迪和他的孩子们
蒙迪给我的启发
采访蒙迪
作者介绍
王涛,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心理学硕士,现为美国塔尔萨大学(The University ofTulsa)教育系终身教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从事儿童教育和心理学学习和研究长达三十年。在美开设儿童心理学,父母学和文化等课程。从2005年开始,致力于对中国父母的教育和培训。迄今已培训超过5万名中国父母。足迹遍布中国22省4大直辖市。
这本书简直是育儿路上的及时雨,我之前一直觉得“规矩”这个词听起来就挺冷冰冰的,总担心自己做得太严厉,让孩子觉得委屈。可读了这本书,才明白“规矩”和“爱”根本不是对立面,它们是互相成就的。作者在讲解如何建立家庭规则时,真的特别细腻,不是那种空泛的口号,而是提供了一整套可以立即上手的操作指南。比如,书中提到“设定清晰的界限比模糊的期望更有效”,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以前总是希望孩子“自己知道该做什么”,结果常常陷入无效的吼叫和反复的拉锯战。书中用生活化的例子说明,如何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保持一致性和温柔的坚持。特别是关于处理孩子情绪的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教我们如何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再引导他们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感受。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换了一个频道,和孩子的沟通变得顺畅多了,家里的气氛也明显松弛下来,那种“掌控感”不是来自于强迫,而是来自于彼此的理解和尊重。这是一本真正能帮助父母从焦虑中解脱出来的实践手册,强烈推荐给所有在“爱”与“管教”之间挣扎的父母。
评分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是它对“父母的自我成长”的强调。它非常坦诚地指出,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自身未处理好的情绪和模式的投射。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发火,是因为我们自己也曾在类似的境遇中被对待过,而我们没有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来回应。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工具,帮助父母进行自我觉察和情绪调节,这对我来说比任何育儿技巧都重要。我以前总以为只要我努力学习育儿知识,就能成为好父母,但这本书告诉我,首先要成为一个“完整的、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它没有美化育儿的艰辛,而是提供了一种积极应对挑战的心态。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难,而是因为被书中某些深刻的洞察击中了,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看清自己,从而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孩子。对于那些渴望在亲子关系中实现双向成长的父母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温暖,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坐在一个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辈旁边听她娓娓道来,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和深刻的共情。我之前读过一些强调“权威式教育”的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个特工,时刻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哪里没管到位。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僵硬模式。它花了很大篇幅来探讨“为什么孩子会‘不听话’”,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行为背后的需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行为纠正上。比如,当孩子发脾气时,这本书引导我们去探究“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是关注?是疲惫?还是无助?这种深层次的理解,让我的耐心值瞬间翻了好几倍。我开始相信,所有的“坏行为”都是孩子在用他们目前拥有的有限的沟通能力在“求助”。当我带着这样的心态去面对那些让人头疼的场景时,我发现自己处理问题的效率和质量都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本书不只是教我们如何“管教”,更是教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孩子,这才是建立稳固亲子关系的基石。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幼儿教育的书籍浩如烟海,很多都是理论多于实践,或者过于理想化,让人读完后感觉更迷茫,觉得自己的孩子似乎不符合“完美案例”。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接地气,它没有把0-6岁这个阶段描绘成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战场,反而提供了一种充满智慧和幽默感的视角去看待这些“小麻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谈论“放手”和“自主性培养”时的那种分寸感。我们总想帮孩子把事情做好,害怕他们做错,可结果就是剥夺了他们学习的机会。书中有一章专门讲如何设计一个“适龄的失败环境”,让我茅塞顿开。它不是鼓励蛮干,而是教会父母如何退后一步,准备好安全网,让孩子在可控的范围内尝试和犯错。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说教都有效。我的女儿现在自己穿鞋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了,不是因为我强迫她,而是因为我不再在她每次挣扎时立刻出手相助,而是用鼓励的眼神和简洁的提示来支持她。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我们学会观察孩子的需求,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读起来毫不费力,但后劲十足,每次翻开都能有新的领悟。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逻辑和条理的家长,以前看育儿书总喜欢找那种清单化的、一步步操作的指南。这本书虽然提供了大量实用的技巧和方法,但它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育儿哲学框架。它不是教你如何快速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比如,如何让孩子立刻停止哭闹),而是教你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的家庭文化。书中关于“家庭仪式感”和“高质量的陪伴时间”的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没有要求父母投入大量的时间,而是强调投入的“专注度”。我试着每天抽出十五分钟,放下手机,全身心地投入到和孩子一起玩一个简单的游戏,效果立竿见影。孩子明显感觉到了被重视,夜晚入睡前的对抗也减少了很多。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系统化,从父母自身的准备,到环境的布置,再到日常互动的技巧,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让人读起来心里踏实。它解答了我很多“为什么”的困惑,让我从“我该做什么”的迷茫中走了出来,找到了“我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父母”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