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 新闻传播学大辞典
作 者:童兵 陈绚 主编 陈绚 执行主编
I S B N :9787500093473
出 版 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6
印刷时间:2014.6
版 次:1版
印 次:1次
字 数:2042000字
页 数:1590页
开 本:16开
包 装:精装
重 量:1800克
定 价:280元
目录
编撰说明 编委会 1
序 言 甘惜分 1
前 言 童 兵 1
凡 例 1
正 文
一、新闻学理论 1
1.新闻理论 1
2.新闻实务概念 76
二、传播学理论 110
1.传播理论 110
2. 舆论学 171
三、新闻伦理与法 215
1. 新闻伦理 215
2.传播法 228
四、新闻传播业务 296
1.新闻采访、写作 296
2.新闻编辑、评论 312
3.广播电视播音 327
4.新闻摄影 347
五、传播媒介经济学 377
1. 媒介经济学 377
2. 媒介经营管理 415
六、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 469
1.广告学 469
2.公共关系学 522
七、新闻传播媒介 533
1.中国报刊、通讯社、网站 533
2.中国广播电台、电视台 681
3.外国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 707
4.中外著名新闻专栏、 节目、 频道 850
八、新闻传播事件 874
1.中国新闻传播事件 874
2.外国新闻传播事件 925
九、新闻传播界人物 953
1.中国新闻传播界人物 953
2.外国新闻传播界人物 1017
十、新闻传播教育 1067
1.中国新闻传播高等教育院校 1067
2.中外新闻传播专业期刊、译丛 1127
3.国外新闻传播高等教育院校 1142
十一、新闻传播管理机构与组织 1165
1.中国新闻传播管理机构与组织 1165
2.国际和外国传播管理机构与组织 1178
十二、新闻传播奖项 1198
1.中国新闻传播奖项 1198
2.国际和外国新闻传播奖项 1209
十三、网络与传播技术 1217
附 录 1253
(一)传播学谱系图 1254
(二)世界新闻传播史大事记 1255
(三)统计数据 1343
(四)国外新闻传播专业部分网站网址 1364
(五)中国高等院校新闻传播院系博士生导师及招生方向 1367
索 引
词条标题汉语拼音索引 1375
词条外文标题索引 1477
后 记 1589
媒体评论
《新闻传播学大辞典》可看作是1992年由我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的续编,是一部能体现中国新闻传播学各学科*新研究成果的大辞典。
这部辞典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希望能为蓬勃发展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和应用做出注解,提供知识,开辟道路。
-----甘惜分 中国新闻教育家、 新闻学者,教授,《新闻传播学大辞典》顾问
《新闻传播学大辞典》有三大特点:
其一,凸现新闻传播学20年来学科发展的新进展和新成果。新辞典中,关于传播学理论和实务的内容增加了很多,1993年以来特别是21世纪的新概念、新进展,诸如移动终端、微博、微信等吸收了不少。新闻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闻改革的新步骤,诸如媒介融合、信息公开、信息安全,也吸纳许多。新闻学交叉研究的新成果,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新态势,也成为新辞典的一些亮点。
其二,更多地关注和吸收境外、国外学者的新研究领域和新研究成果。这是一部全球视野、高扬学术个性,同时又充溢着中国特色、对中国当前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和新闻传播学科繁荣完全适用的新辞典。
其三,对词条选择和释文撰写要求高,力求精益求精。释文要求观点正确、资料翔实、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规范、文字精练;有科学性和专业**性。
----------童兵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新闻传播学大辞典》主编
据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教授所领导的团队在2012年对于迄今30年SSCI的研究表明,一贯以来处在社会科学研究显学地位上的经济学的研究,在*近5年已经让位于以网络研究为代表的传播学研究。传播学日益成为今天社会科学中*为活跃、*受重视和*具影响力的学科之一。促使传播学成为显学的关键性推动因素是互联网的崛起及其对于现实世界的深刻改变。
由于网络新媒体的崛起及其日益主流化的影响力,以及它对于社会生活及其结构、规则的巨大改变,使一门原本相当年轻和边缘性的学科——传播学——已然进入学术与社会舞台的中央,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具有实践操作关键意义的价值认知。(《传播学何以成为热门学科?》)
------喻国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会会长,《新闻传播学大辞典》编委会副主任
内容介绍
本辞典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涵盖目前国内新闻传播学科*新研究成果,由全国26 家高校和研究所、近200 名新闻传播学专业人员参与撰写,学科基础知识和学术前沿成果并重,学科框架完整,知识体系完备。索引有词条标题汉语拼音索引和词条外文标题索引,以利读者检索。可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从业人员、教学和研究人员、学生和大众读者的查阅和参考工具。
内容有十四部分,正文分为13部分,包括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新闻伦理与法、新闻传播业务、传播媒介经济学、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传播事件、新闻传播界人物、新闻传播教育、新闻传播管理机构与组织、新闻传播奖项、网络传播技术。共收入词条6811条,计220万字。词条采用分类编排法,按词条内容划分类别,据以编排。
附录有传播学谱系图、世界新闻传播史大事记、关于出版的统计数据、国外新闻传播专业部分网站、中国高等院校新闻传播院系博士生导师及招生方向,共5部分。
这部厚重的典籍,我翻开时首先被它那严谨的排版和几乎涵盖了所有想得到的术语的广度所震撼。说实话,我本来是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来对待这种“大辞典”类的工具书的,总觉得它们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或者在深度上有所欠缺。然而,当我开始查找一些自己长期以来感到模糊的核心概念时,才发现它的价值所在。比如,关于“符号互动论”的阐释,它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简单定义,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在不同传播媒介演变中的适应性,从早期的报纸语境,到当下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动态重构,都有详尽的论述。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一些跨学科概念的处理方式,例如将“认知失调理论”与“议程设置”在信息接收层面的交汇点做了对比分析,这种横向的知识连接,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播现象复杂性的理解。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建立扎实理论框架的传播学学生或研究者来说,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定义,更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地图,指引你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研究领域。那种沉甸甸的知识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一种踏实的学术积累。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百科全书式”的雄心壮志,但很快,这种印象就转变为一种对编纂者细致入微态度的敬佩。我注意到,在许多条目后附带的“推荐阅读”或“相关条目链接”部分,其设计是极其巧妙的。它避免了让读者陷入无限的信息迷宫,而是精准地指向了那些真正能深化理解的经典文献或前沿争论。比如,当我查阅“媒介依赖理论”时,条目本身清晰地梳理了其发展脉络,但更出色的是它随后引导我去看那些关于“数字鸿沟”如何修正或挑战该理论的最新研究摘要。这种“导航”功能,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在浩瀚文献中摸索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知识的获取不再是线性的、孤立的,而是一种网状的、可以自我迭代和拓展的过程。这本书仿佛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导师,在你每一步的探索中,都提供了最可靠的参考点和下一步的清晰指示。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虽然整体上偏向于学术的严肃性,但在细节处理上,却体现了对当代读者阅读习惯的考量。特别是那些涉及复杂模型或理论框架的条目,例如对“信息流模型”的展示,它没有采用冗长晦涩的文字描述,而是用清晰的图示和流程图进行了高效的视觉化表达。我曾花了好一番功夫去理解某个复杂的新兴传播模式,但在书中找到了对应的可视化解释,瞬间茅塞顿开。这表明编纂团队深刻理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效率同样是衡量工具书质量的重要标准。同时,对于那些具有争议性或多元解读的理论(比如“文化霸权”在数字时代的变异),书中也力求呈现出多方声音的平衡,没有偏向某一方的立场,而是将不同学者的核心观点并置,留给读者自行判断和批判的空间。这种开放式的知识呈现,非常符合现代学术研究的开放精神。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穿越历史的学术漫步。我惊喜地发现,编纂者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探讨,并没有采用当前流行的、略显苛刻的批判视角一笔带过,而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细致地梳理了自李普曼到当代关于“客观性”的争论是如何随着技术和社会变迁而不断被重新界定的。他们详尽地列举了不同时代对新闻伦理核心价值的坚持与妥协,甚至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中的精彩论述。这种对历史脉络的尊重和细致呈现,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为何当下的新闻生态会呈现出现在的形态,而不是简单地将一切归咎于“技术”或“市场”。这种历史的深度感,使得本书超越了一般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浓缩的、精炼的传播思想史的侧写。它要求读者慢下来,去品味那些曾经定义了我们这个行业的深刻思考。
评分真正让我感到这本书不可或缺的,是它对“本土化”研究的重视程度。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亚洲传播现象的研究者,我深知西方理论框架在直接套用时经常会遭遇水土不服的问题。这本书在这方面做了显著的努力,它不仅收录了大量的本土传播学者关于本土现象的原创性研究和理论构建,更重要的是,它在解释一些国际通用概念时,会特意嵌入中国语境下的案例和分析视角。例如,在讨论“媒介素养”时,它没有止步于欧美对批判性思维的强调,而是深入分析了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构建一套更具适应性的媒介使用和信息辨识能力体系。这种对地方性知识的珍视和系统性整合,使得这本书对于非西方语境下的传播学研究者而言,具有了无可替代的实践价值和理论参照意义,它让我们的研究根基更加稳固,视野更加开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