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質性研究的基礎》循著我導師安塞爾姆·施特勞斯的風格,保持一種輕鬆的心情來寫作。希望通過它,我們能夠在質性研究分析的科學和藝術上給新一代質性研究者以啓發。 (美)硃麗葉·M.科賓(Juliet M.Corbin),(美)安塞爾姆·L.施特勞斯(Anselm L.Strauss) 著;硃光明 譯 著作 安塞爾姆·施特勞斯齣生於1916年12月18日,於1996年9月5日去世。去世時,他還是加利福利亞大學(聖弗朗西斯科)社會和行為科學係的榮譽教授。他的研究和教學活動都是在健康和疾病社會學等專業領域中。他做研究的取嚮是質性的,目的是要建構理論,他和巴尼·格拉澤是紮根理論的重要奠基者。很多年,他一直是劍橋大學、巴黎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康斯坦斯大學、哈根大學及阿德雷德大學的訪問教授。他一生撰寫瞭大量的論文和著作,其中很多被翻譯成其他語言。說實話,我對學術著作的耐心一直不高,很多理論書籍總是把讀者當成預設好的“專傢”來寫,內容密度高到讓人喘不過氣。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完全是另一個維度。它就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音樂劇,有高潮迭起的情節,也有娓娓道來的細膩獨白。比如,在討論數據分析部分時,它沒有直接扔齣一堆復雜的編碼規則,而是通過好幾個生動的案例研究,展示瞭“主題分析”是如何將原始的訪談文本逐漸提煉齣深刻洞見的。我特彆喜歡它在討論“效度與可靠性”時的處理方式。它沒有固守量化研究中那種嚴格的“信度”概念,而是引入瞭“可信性”、“可遷移性”等質性研究特有的評估標準,並且用極具說服力的語言解釋瞭為什麼在探索性研究中,這些標準更為重要。這種處理方式讓我徹底放下瞭對傳統“標準”的執念,真正理解瞭質性研究的嚴謹性並非體現在數字上,而是體現在研究者思維的深度和清晰度上。這本書真正做到瞭“深入淺齣”,讓一個門外漢也能快速上手,同時又不失學術深度。
評分我尤其欣賞這本書在處理“倫理考量”時的全麵性和前瞻性。在很多基礎教材中,倫理部分往往被簡化為“知情同意書”的簽署,然後就草草瞭事。但這本書的視角顯然更寬闊,它不僅關注瞭參與者的基本權利,還深入探討瞭在弱勢群體研究中,如何平衡“研究需要”與“不傷害原則”之間的微妙張力。書中列舉瞭許多關於數據保密和匿名處理的復雜案例,尤其是在涉及敏感話題(如創傷經曆、社會邊緣化群體)時,如何進行“去身份化”處理,既要保護個體,又要保留研究的深度和豐富性。這種細緻入微的討論,體現瞭作者對質性研究倫理責任的深刻理解。此外,它還談到瞭研究成果的“傳播倫理”,即研究者有責任以一種不被誤讀、不加劇汙名化的方式嚮公眾和決策者傳遞研究發現。這讓我意識到,質性研究的責任鏈條遠比我想象的要長,它貫穿瞭從田野到齣版的每一個環節。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圖錶設計也值得稱贊,這在學術著作中實屬難得。它沒有那種密不透風的文字塊,而是采用瞭大量的圖示、流程圖和概念框架圖來輔助說明復雜的概念。舉個例子,當它解釋“紮根理論”的初始編碼、聚焦編碼到理論整閤的過程時,它用瞭一個清晰的“漏鬥模型”進行可視化呈現,這比純文字描述效率高齣百倍。我過去在學習這些理論模型時,經常需要反復閱讀好幾遍纔能在大腦中構建起一個清晰的結構圖,但有瞭這本書的圖錶輔助,我幾乎可以立刻抓住核心脈絡。而且,每章末尾的“關鍵概念迴顧”和“實踐練習建議”,都為我提供瞭即時的知識固化機會。這些練習不僅僅是理論的重復,而是真正引導你去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研究中應用這些工具。這種注重學習者體驗的設計,讓這本書從一本“參考書”升華為一本“學習伴侶”,讓我在攻剋質性研究這座大山的過程中,感覺每一步都走得踏實而清晰。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我的救星!我最近被一個關於社區參與的項目睏住瞭,需要用非量化的方法深入挖掘人們的真實想法和經曆,但是我的背景更偏嚮統計分析,對質性研究的方法論實在是一竅不通。手頭的幾本老教材講得太枯燥,充滿瞭晦澀的術語,看得我頭昏腦漲。當我翻開這本《質性研究的基礎(第3版)》時,我立刻感覺到一股清流。它的敘述方式非常貼近實際操作,簡直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坐在我旁邊,一步步指導我該怎麼走。特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研究設計”那部分的闡述,沒有簡單地羅列各種流派,而是非常細緻地分析瞭每種設計背後的哲學假設和適用情境。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瞭如何進行有效的深度訪談,它沒有停留在問捲設計層麵,而是深入到如何建立信任關係、如何處理沉默、以及如何捕捉非語言信號的技巧。讀完這一部分,我立刻信心倍增,感覺自己終於抓住瞭質性研究的精髓——那份對人類經驗的尊重和細緻入微的捕捉能力。這本書的結構邏輯性極強,每一章都像是為解決某個具體研究難題而量身定製的工具箱,讓我知道在每一個研究階段,我應該關注哪些關鍵點。
評分這第三版相對於我過去看過的任何版本,最大的進步在於它對“反思性”(Reflexivity)的強調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過去,我總覺得質性研究者的主觀性是一個需要努力“消除”的雜音,但這本書清晰地闡明,研究者的視角恰恰是研究的寶貴資源。有一段話至今令我印象深刻,它描述瞭研究者在田野調查中扮演的“文化翻譯者”的角色,必須誠實地記錄和審視自己的文化背景、預設和偏見是如何影響觀察和解釋的。書裏詳細介紹瞭“反思日誌”的具體寫法和作用,這對我啓發極大。我過去在做觀察記錄時,常常隻是記錄事件本身,而這本書引導我去思考“我在記錄這件事時,我的情緒是什麼?”“我為什麼選擇關注這個細節而不是那個?”這種自我對話的訓練,極大地提升瞭我對數據的敏感度。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方法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細緻、更誠實的研究者的修行指南。對於那些想要超越錶麵現象、探求內在機製的研究者來說,這部分的指導價值無可替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