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國叢書:中國的環境治理與生態建設》緊扣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睏境,考察中國生態文明的建設實踐,從環境、承載能力、工業化、城鎮化、自然資源關聯性、可再生能源革命,以及發展的“天花闆”效應等方麵,厘清瞭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的關聯與區彆,揭示瞭生態文明是相對於工業文明的一種社會文明形態,錶明生態文明在中國的實踐,改造和提升工業文明,有其必然性,具有普遍適用性,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從而揭示生態文明發展範式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本書對中國生態文明的曆史認知、成功實踐與理論創新的分析與解讀,在理論上具有開創性,從政治經濟學的視角來揭示工業文明發展範式的局限性,構建生態文明的話語體係;在實踐上,講中國故事,展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挑戰、成就和風貌,反映瞭中國資源稟賦和發展需求的矛盾與和諧的必然性。本書指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對全球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實踐的積極貢獻。
潘傢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研究生院教授。1992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能源學會副會長、國傢氣候變化專傢委員會委員、國傢外交政策谘詢委員會委員、《城市與環境研究》主編。
研究領域包括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可持續城市化、土地資源經濟學、世界經濟等。任IPCC減緩氣候變化評估第三次(1997—2001)報告主編、主要作者,第四次(2003—2007)和第五次報告(2010—2014)主要作者。發錶中英文論(譯)著300餘篇(章、部)。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一等奬(2004)和二等奬(2000,2013)、孫冶方經濟科學奬(2011)。
前 言(1)
第一章 生態容量的格局與適應(1)
第一節 資源環境的空間格局(1)
第二節 氣候容量與氣候移民(8)
第三節 順應自然(22)
第二章 生態文明的發展範式(29)
第一節 工業文明批判(29)
第二節 生態文明溯源(34)
第三節 生態文明內涵(37)
第四節 生態文明的定位(39)
第五節 對工業文明的否定? (43)
第六節 生態文明建設(47)
第三章 可持續工業化(52)
第一節 工業化進程(52)
第二節 工業化階段(59)
第三節 規模擴張的空間(65)
第四節 汙染治理的範式轉型(71)
2 中國的環境治理與生態建設
第四章 和諧城鎮化(79)
第一節 城鎮化進程(79)
第二節 可持續與宜居城市(87)
第三節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92)
第四節 城市規劃格局(100)
第五節 協同均衡和諧發展———燕效鎮的案例(106)
第五章 資源關聯與生態安全(109)
第一節 資源關聯(109)
第二節 生態功能定位(115)
第三節 生態退耕(118)
第四節 木桶效應(122)
第五節 生態安全(127)
第六章 低碳能源轉型(133)
第一節 消費格局(133)
第二節 能源需求(136)
第三節 能源革命(140)
第四節 轉型實踐(146)
第五節 轉型戰略(150)
第七章 經濟增長的生態轉型(153)
第一節 增長的態勢與動力(153)
第二節 外延增長的三重約束(157)
第三節 生態增長(163)
第四節 穩態經濟(168)
第八章 生態文明的消費選擇(172)
第一節 消費選擇的自然屬性(172)
第二節 生態公平的消費價值取嚮(177)
第三節 生態友善的理性消費(180)
第四節 生態文明消費的政策導嚮(186)
第九章 生態製度創新(189)
第一節 體製創新的動力(189)
第二節 生態紅綫製度(195)
第三節 生態補償機製(199)
第四節 生態治理(207)
第五節 生態法製保障(211)
第十章 展望生態文明新時代(215)
第一節 生態繁榮(215)
第二節 經濟穩態(218)
第三節 轉型挑戰(221)
第四節 實踐探索(224)
參考文獻(229)
索 引(239)
後 記(244)
脆弱生態的現實與美麗中國的夢想,意味著距離,展示著方嚮,凸顯著重任。中國的城鎮化、工業化發展,速度快、規模大、進程長;作為“世界工廠”,資源供給、加工生産、能源消耗、産品消費、汙染物排放,使得有限的環境承載能力不堪重負。糧食、水、生態、能源、氣候、環境的關聯安全,敦促中國加速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轉型。國際社會對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能源革命和發展轉型,也有著極高的期望。中國全方位大力度開創性的生態文明建設,催生著一種全新的範式,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內容主要涵蓋生態保護、汙染控製和提升自然資源利用效率,要求將這些內容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麵和全過程。顯然生態文明不僅僅是生態保護,而有著更為深刻全麵的社會經濟內涵。從社會發展的曆史視角看,生態文明有著久遠的曆史淵源和現實意義,揭示著未來導嚮。生態文明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有可測度的指標和評價體係。中國生態文明的建設實踐,形成瞭一套相對完整的體製機製和政策體係,在節能減排、汙染治理、生態修復、可再生能源利用、綠色消費等領域進展迅速,績效突齣。麵對工業化、城鎮化的各種嚴峻挑戰,迫切需要用生態文明提升和改造工業文明,變徵服和改造自然為尊重和順應自然,變純然的利潤追求為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導嚮,從根本上轉變生産和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加速中國邁嚮生態文明新時代,引領全球生態文明轉型。
天人閤一是中國生態文明哲學思想的精華。所謂人,是社會經濟發展主體,需要通過工業化、城市化滿足人類的物質消費需求。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就是天人閤一的認知和實踐過程。從認知自然的視角,我們看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有著其特定的自然環境基礎。西部生態脆弱,還是東部生態環境的屏障;東部礦産資源匱乏但人口和經濟密度高。中國東西部之間的鬍煥庸綫實際上標記著以水為錶徵的氣候容量差異。因而,美麗中國夢有著自然承載能力的剛性約束。
從人的發展需要看,中國現代化進程起步較晚,人口基數較大,發展相對不平衡。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在改革開放以後快速推進,目前整體上已經進入工業化的後期階段,部分發達地區已經進入後工業化階段。但是,中國的工業化已經引起嚴重的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常規的工業化老路難以為繼。中國工業化的發展基礎和資源環境約束錶明,中國新型工業化轉型必須提速。
中國的城鎮化水平與全球平均水平持平;中國城鎮化發展的質量卻仍然偏低。在資源緊缺約束下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挑戰嚴峻;但是,新型城鎮化建設也是機遇,是經濟增長的持久而強勁的動力源泉,是提高生態效率的有效途徑,是生活水平提升的載體。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作為一個具有競爭力的中低端産品的製造業大國, “世界工廠” 的地位凸顯。既然是世界工廠,就需要利用兩種資源、兩種市場,不僅可以提升中國製造産品消費國的整體福利水平,也有助於改善中國的生態環境質量。自然資源的經濟和資産屬性,是多種資源要素的組閤體現。僅僅有水,或者僅僅有土地,顯然並不能錶明這一自然資源的自然或社會經濟生産力就必然高。缺水的荒漠地區,土地自然生産力低下,社會經濟價值也就必然有限。然而,能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然和社會經濟生産效率。這樣,水、土地、糧食、能源,就形成一個關聯體。水安全必然影響到糧食安全,能源安全與水安全密切相關。中國的生態環境安全,需要考慮自然資源要素的關聯性。
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全球第一,人均逼近歐盟,經濟發展接近中等發達國傢收入水平,國際社會對中國有較高的減排預期。中國需要而且可以做齣積極的減排貢獻,但這種貢獻並不必然錶明中國的排放總量在短時間內大幅下降。中國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土地利用、林業以及低碳建築等方麵的貢獻,意義更為重大。工業革命引領工業化進程。如果說蒸汽機、信息化是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誌,那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標誌是什麼?有人說是3D打印。但是,3D打印隻是機械製造和信息化技術的組閤,並沒有革命性的突破。可再生能源生産和服務可以從根本上實現能源可持續轉型,這纔是革命性的突破。而且,可再生能源革命與以往的單一技術引領的工業革命不同,是多種技術、多能源品種的大規模全麵性革命。中國已經開始並且正在推動這一革命進程。
經濟增長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和目標。但是,發達經濟體已經處於發展的飽和水平,外延擴張而拉動增長的內在動力和空間必然弱化。歐洲、日本的經濟作為成熟的飽和經濟體,外延擴展的空間有限甚至消失,富裕社會的人的物質需求已經得到滿足,進一步增長必然有限,甚至是不必要的,負麵的。這就意味著,即使是沒有資源環境約束,經濟的無限期高增長也不是必然的。經濟增長趨緩直至停滯,對於發達國傢,是一種必然。在資源環境約束下,這樣一種沒有外延擴張的“穩態經濟”,有助於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中國經濟增長減速,是一種必然,而且,我們還需要準備迎接未來“穩態經濟” 的來臨。城鎮化、工業化、資源環境約束、可持續能源服務,在農業文明下不可能實現,在工業文明下也難以為繼。人類社會需要一種新的社會文明形態,來提升和改造工業文明。生態文明的倫理價值基礎不是工業文明的功利主義,而是對自然和人的尊重,尋求生態公正和社會公正;生態文明尋求的不僅僅是利潤最大化的經濟效率,而且還尋求自然和諧的生態效率和社會和諧的社會效率。生態文明也需要技術創新,也鼓勵技術革命,但是,這種技術,不是為瞭簡單的利潤和經濟效率,更重要的,是為瞭人的品質、健康生活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工業文明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測度是唯GDP。生態文明社會的測度又是什麼?品質、健康、綠色、低碳,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要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工業文明有市場和法製機製。生態文明社會並不是要拋棄工業文明社會的市場和法製機製,而是要加入生態文明的內容。例如劃定生態紅綫、實施生態補償、核算自然資源資産負債等。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已經積纍瞭成功的經驗,不僅是對全球生態安全的直接貢獻,更重要的,是引領全球生態文明轉型。中國正在邁嚮一個全新的生態文明新時代。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相對於工業文明的綠色轉型新範式,貴在實踐探索,也需要學術提煉。因而,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方法貢獻和翔實的案例與數據分析就顯得十分重要。從理論上看,我們需要對生態文明概念進行深入、係統討論,提煉其科學內涵,尤其是厘清與工業文明的關聯與區彆,從而揭示生態文明是相對於工業文明的一種社會文明形態的認知,錶明生態文明在中國的實踐有其必然性,具有普遍適用性,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在方法論上,我們要認識到以GDP為錶徵的國民經濟核算體係,體現的是工業文明的功利主義倫理基礎和利潤最大化的目標選擇,在生態文明的社會形態下,需要有一種科學客觀的指標和評價體係。自然資源資産核算具有重要意義,但其貨幣化核算受到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其市場實現價值並不必然體現可持續性要求。在對發展與資源約束的科學認知上,需要從天人閤一的高度,考察環境、承載能力、工業化、城鎮化、自然資源關聯性、可再生能源革命,以及發展的“天花闆” 效應,通過統計數據、案例分析,進行深入分析與解讀,從而揭示生態文明範式的科學性和客觀性。通過理論與方法體係的構建和對重大現實挑戰的分析解讀,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綠色轉型實踐標示著中國正在步入生態文明新時代。
這份書名所指代的領域,無疑是當代中國最引人注目的公共議題之一。它不僅關乎自然資源的存續,更關乎國傢治理能力和閤法性的構建。我非常期待看到書中對於“生態文明”這一核心概念的深刻辨析。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不同時期、不同政策文件中是存在流動的。這本書能否清晰界定,在當下的語境中,“生態建設”具體指涉瞭哪些可量化的、可問責的行動,以及這些行動背後的意識形態基礎是什麼?另外,在國際閤作與國內治理的交匯點上,例如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執行,書中是否有關於中國如何將其國際承諾轉化為具體國內政策的深入剖析?我希望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政策手冊,而是一部能夠闡釋中國在後工業時代,如何通過重塑人與自然的關係,來重塑自身國傢敘事的學術力作。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透露齣一種強烈的目標導嚮性——“理解”中國如何進行“治理”和“建設”。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大量的政策文本分析和官方文件的解讀。但作為一名關注社會學的讀者,我更感興趣的是,這些自上而下的宏大工程是如何滲透並重塑瞭社會結構和地方文化認同的?例如,生態移民、退耕還林這些政策,在改變瞭土地利用形態的同時,是否也無意中衝擊瞭原有的社區關係和生計模式?環境治理的悖論之一在於,為瞭實現整體的生態優化,有時需要犧牲局部的、原有的生活方式。這本書是否觸及瞭這種張力?我希望它能夠提供豐富的田野調查案例,展示齣那些被治理行動所“規訓”的基層民眾,他們是如何理解“生態建設”的,他們又是如何在這個新的框架下重新定義自己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如果沒有對人的能動性和地方性知識的關注,那麼環境治理的研究就失去瞭溫度。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目錄,我首先被其宏大的時間跨度和議題的廣度所震撼。它似乎試圖勾勒齣一條從建國初期粗放式發展到如今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的完整脈絡。然而,這種宏大敘事往往伴隨著細節的缺失。我非常關注書中對於曆史遺留問題的處理,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工業化進程中積纍下的環境負債,是如何在近十年來的高強度治理中得到逐步化解的?是否有深入分析不同曆史階段的治理邏輯是如何相互繼承和斷裂的?更進一步說,生態建設的資金來源、技術路徑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成本分配問題,是否得到瞭充分的論述?一個成功的生態轉型,必然要經受經濟增長的壓力測試。如果書中隻是強調瞭治理的成效,而對轉型過程中企業和民眾所承擔的陣痛輕描淡寫,那麼這份“理解”可能就顯得有些片麵瞭。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場坦誠的、包含自我批判的梳理,而非僅僅是對成就的歌頌。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讓人充滿瞭探究的欲望,它似乎不僅僅是一本政策解讀的匯編,更像是一份深入剖析中國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全球背景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關係的曆史性實踐報告。我特彆好奇的是,書中對於“治理”和“建設”這兩個概念的闡釋是否能跳脫齣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敘事,而是真正觸及到基層實踐中的矛盾與創新。例如,在水資源管理這一塊,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區域的水文條件、經濟結構和文化背景差異巨大,期待這本書能呈現齣一些區域性的、具有生命力的治理模式,而不是泛泛而談的宏觀目標。如果能看到不同利益相關者(比如地方政府、企業、農民、環保組織)之間博弈、妥協和共贏的微觀敘事,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瞭。我希望它能揭示齣那些在沉默中發生的、真正推動生態文明進程的“小變革”,而非僅僅羅列國傢層麵的重大規劃。一個好的環境治理研究,必然要直麵現實的粗糲和復雜性,而不隻是描繪理想中的藍圖。
評分從文獻的角度來看,當前關於中國環境議題的討論,常常陷入“中國模式”的標簽化爭議中。這本書如果能真正做到“理解”,就應當提供一種超越西方環境治理框架的分析工具。我特彆關注它如何處理“發展”與“保護”這一對永恒的矛盾。在某些對生態敏感的區域,過度保護是否反而催生瞭新的經濟依賴,例如對生態旅遊的過度開發?環境治理中的“技術官僚主義”傾嚮,是否在某些領域導緻瞭對生態係統復雜性的簡化處理?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精細化的分析,去探討在不同生態敏感度區域,治理策略的權衡取捨是如何做齣的,以及這種權衡的長期生態後果是什麼。任何治理行動都有其“盲區”,我希望這本書能勇敢地揭示齣中國當前環境治理體係中那些尚未被完全消化的、仍在持續演變的結構性難題。
評分不錯
評分非常滿意
評分不得不說jd的速度簡直瞭,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還是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不得不說jd的速度簡直瞭,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送的及時,關鍵是太快瞭。欣賞中。不錯的書
評分very good very good very good
評分還沒看。
評分還沒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