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电动汽车及其驱动技术+插电式混合动力与纯电动汽车+机电控制技术

包邮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电动汽车及其驱动技术+插电式混合动力与纯电动汽车+机电控制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混合动力汽车
  • 电动汽车
  •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 纯电动汽车
  • 机电控制
  • 汽车技术
  • 新能源汽车
  • 动力系统
  • 汽车工程
  • 节能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旷氏文豪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5056
商品编码:16322968800

具体描述

YL9841  9787111555056 9787111547204 9787111523956 9787111508311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纵观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发展史,油电混合动力脱颖而出,成为欧、美、日各大汽车制造商的重点研发项目之一。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立法支持,本书介绍了美国、欧洲的现行排放标准以及法规的进化过程,进而探讨如何降低能耗、控制尾气排放和噪声污染,以及扩展车辆的功能性和电力供应的可能性。本书的核心部分由点到面全面呈现了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第4章集合了混合动力车辆机械驱动、电力驱动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以及辅助设备的应用。第5章介绍了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管理、运行策略及模拟行驶。第6章和第7章着重介绍欧、美、日多款混合动力轿车、摩托车、公交车、货车和工程车的混合驱动实例,并配以丰富的图片和主要技术参数。本书针对的读者群为研究和开发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工程师和学生,也可供汽车制造业及管理机构、学术界等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第1章概述1

1.1汽车发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1

1.2混合动力汽车发展史4

1.3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前景9

第2章混合动力方案的定义和分类13

2.1串联式混合动力14

2.2并联式混合动力16

2.3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18

2.4微混合动力31

2.5中度混合动力33

2.6全混合动力34

2.7插电式混合动力35

2.8小结:混合动力系统39 

第3章发展混合动力系统的出发点42

3.1政策法规42

3.1.1美国排放法规44

3.1.2欧洲排放法规49

3.1.3小结53

3.2油耗54

3.2.1负荷点提升54

3.2.2起/停系统56

3.2.3电力驱动58 

3.2.4能量回收62 

3.2.5小结:节能潜力65

3.3排放和噪声控制67

3.3.1零排放电动行驶67 

3.3.2负荷点提升67

3.3.3起/停技术71

3.4功能性71 

3.4.1E4WD——电动四驱71

3.4.2转矩矢量分配系统71 

3.4.3供电—充电站75 

第4章混合驱动系统77

4.1发动机77

4.1.1汽油机77 

4.1.2柴油机77

4.1.3二冲程发动机78 

4.1.4旋转活塞发动机79

4.1.5斯特林发动机80

4.1.6燃气轮机83 

4.1.7燃料电池83

4.2电机85

4.2.1工作界限和特性曲线86

4.2.2直流电机89

4.2.3交流电机90

4.2.4异步电机91 

4.2.5同步电机92

4.2.6永磁同步电机92

4.2.7开关磁阻电机94 

4.2.8横向磁通永磁电机94

4.2.9电机比较96

4.2.10实施方案98 

4.2.11集成式变速器99

4.3功率电子装置(整流器)105

4.3.1半导体器件106

4.3.2电路106

4.4蓄能器110

4.4.1概述110 

4.4.2二次电池113

4.4.3铅酸电池118

4.4.4镍镉电池120

4.4.5镍氢电池121

4.4.6锂离子电池123

4.4.7Zebra电池126

4.4.8钠硫电池127

4.4.9**级电容127

4��4��10飞轮蓄能器130

4��4��11液压气动蓄能器132

4��4��12各种蓄能系统的比较143

4��5辅助装置146

4��5��1液压脉冲储存器(HIS)147 

4��5��2电动助力转向器149

4��5��3车载暖风和空调151

第5章动力管理系统154

5��1混合动力汽车的工况155

5��2运行策略156

5��2��1运行策略分类156

5��3混合动力汽车模拟行驶158

5��3��1混合动力汽车建模159

5��3��2运行策略举例165

5��3��3电器元件参数选择172 

5��3��4热管理对运行策略的影响176

5��4前瞻性运行策略180........


电动汽车及其驱动技术

《电动汽车及其驱动技术》从车辆电动化的角度入手,详细介绍了电动汽车的*新发展,较全面地论述了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主要技术,以及关键总成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读者通过本书可以较好地串联起电动汽车相关的机械、电气、化学等多方面知识。本书可以作为电动汽车课程教学的教材,同时也可以作为**人员的参考书。
  真心希望电动汽车领域的同仁,无论是机械工程师还是电气工程师,能够从本书中有所收益。
译者的话
原书前言
第1章电动汽车发展简介1
1.1汽车概述1
1.2汽车工业重要数据——来自CCFA(法国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1
第2章基本定义3
2.1基本概念3
2.1.1汽车能量的基本知识3
2.1.2汽车动力学的基本知识4
2.2不同的电气传动系统6
2.2.1基本定义6
2.2.2驱动系统定义8
2.2.3热�驳缁旌隙�力系统11
2.2.4复杂混合系统12
第3章电动汽车16
3.1电动汽车的发展历史16
3.2纯电动汽车18
3.2.1蓄电池尺寸18
3.2.2车辆的指标19
3.2.3车辆质量的计算19
3.2.4微型车上的应用实例21
3.3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23
3.3.1什么是电池的充电?23
3.3.2不同类型的充电器24
3.3.3充电效率28
3.3.4充电的安全问题29
3.4油电混合动力汽车31
3.4.1传统汽车的评估31
3.4.2混合动力传动实施方案39
3.4.3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的研究背景43
3.4.4混合动力的功能47
3.4.5混合动力汽车的评估61
3.4.61辆上市的混合动力汽车65
3.5燃料电池汽车80
3.5.1历史介绍80
3.5.2燃料电池种类的选择81
3.6参考文献96
电动汽车及其驱动技术目录第4章电动汽车的部件97
4.1电动机98
4.2功率电子变换器100
4.2.1电动汽车特性100
4.2.2功率电子元件101
4.2.3发电机�步邮掌鳘驳缭�102
4.2.4整流器103
4.2.5斩波器104
4.2.6逆变器111
4.3电池与静态储能系统113
4.3.1各类电化学电池114
4.3.2镍氢和锂离子电池不同应用的定位116.......


插电式混合动力与纯电动汽车的能量管理策略

为找到一种在车辆上安全、可持续、环保,并且可以商业化运用电能的方法,本书针对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传动系的拓扑结构和能量存储系统,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及其电池技术,车载电源的电池管理、充电以及电网和可再生能源接口,为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充电的电力电子变换器拓扑结构以及其在电网中的作用、效率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本书使用了大量具体的实例,论述生动形象,易于被读者接受。
第1章概述
1.1背景
1.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基础知识
1.2.1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基本概念
1.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传动系的工作原理
1.3仿真平台:**车辆仿真器(ADVISOR)软件
参考文献
第2章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传动系的拓扑结构
2.1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概念
2.1.1电动汽车
2.1.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2.1.3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传动系的拓扑结构
2.2.1基本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传动系配置
2.2.2当前和未来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拓扑结构
2.3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传动系的拓扑结构
2.4纯电动汽车传动系的拓扑结构
参考文献
第3章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存储系统
3.1简介
3.2电池
3.2.1理想模型
3.2.2线性模型
3.2.3戴维南模型
3.3**级电容器的电气模型
3.3.1双层**级电容器模型
3.3.2电池/**级电容器混合模型
3.4飞轮储能系统的电气模型
3.5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3.5.1可再生燃料电池电源的详细电气模型
参考文献........


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机电控制技术

《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机电控制技术》围绕着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底盘机械电子系统的结构原理及控制策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发动机系统、传动系统和混合动力系统等的基本原理及工作特性,并且结合整车动力学控制系统研究了这些子系统对整车性能的影响。内容循序渐进,简洁而又涵盖了该领域的主要内容。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机电控制技术》还提供了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也将有助于读者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第1章车辆推进和动力总成技术简介1 
1.1汽车发展史1 
1.2内燃机汽车3 
1.2.1四冲程汽油发动机5 
1.2.2四冲程柴油发动机6 
1.2.3内燃机的性能特点7 
1.2.4内燃机汽车排放10 
1.3车辆排放控制技术14 
1.3.1先进的发动机设计14 
1.3.2催化转换器17 
1.3.3柴油颗粒滤清器19 
1.3.4废气再循环20 
1.3.5曲轴箱排放控制系统21 
1.4替代燃料汽车22 
1.4.1天然气汽车23 
1.4.2液化石油气汽车24 
1.4.3生物柴油25 
1.4.4氢25 
1.5动力总成技术26 
1.5.1后轮驱动动力总成27 
1.5.2前轮驱动动力总成27 
1.5.3多轮驱动动力总成28 
1.6变速器系统29 
1.6.1手动变速器/变速驱动桥系统30 
1.6.2自动变速器/变速驱动桥系统31 
1.6.3自动化手动变速器34 
1.6.4连续可变变速器34 
1.7传动系统和差速器37 
1.7.1开放式差速器37 
1.7.2限滑差速器38 
1.7.3锁止式差速器38 
1.7.4分动箱差速器39 
问题39 
参考文献40 
第2章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技术41 
2.1概述41 
2.2纯电动汽车41 
2.2.1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总成构造42 
2.2.2牵引电动机46 
2.2.3能源和储存49 
2.2.4电力电子变换器54 
2.2.5功率母线55 
2.2.6制动回馈系统55 
2.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56 
2.3.1燃料电池技术58 
2.4混合动力汽车62 
2.4.1混合的程度63 
2.4.2并联式混合动力结构64 
2.4.3串联式混合动力结构69 
2.4.4功率分流式结构70 
2.4.5复合混合动力结构73 
2.5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74 
2.6液压混合动力汽车76 
2.7气动混合动力汽车78 
2.8功率/能源管理系统80 
2.9总结81 
问题81 
参考文献82 
第3章车身和底盘技术及设计83 
3.1概述83 
3.2汽车的基本构造83 
3.3车身和底盘基本原理84 
3.3.1普通空间布局84 
3.3.2设计标准86 
3.3.3设计负载88 
3.4不同结构的风格88 
3.4.1车身和车架分离式构造88 
3.4.2脊梁式结构89 
3.4.3空间框架结构90 
3.4.4一体式结构91 
3.5车身和悬架材料94 
3.5.1低碳钢94 
3.5.2先进的高强度钢94 
3.5.3有色金属95 
3.5.4非金属材料95 
3.5.5车身设计中的多材料应用95 
3.6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车身和底盘设计中的具体方案96 
3.6.1空间布局96 
3.6.2材料选择108 
3.6.3动力学性能110 
3.7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底盘系统110 
3.7.1悬架系统110 
3.7.2转向系统118 
3.7.3制动系统123 
问题128 
参考文献130 
第4章车辆动力学基本原理131 
4.1概述131 
4.2概念和术语131 
4.2.1车辆动力学的评估标准131 
4.2.2重量和尺寸132 
4.3车辆运动学134 
4.3.1车辆坐标系134 
4.3.2车辆运动135 
4.3.3纵向和侧向滑移136 
4.3.4平面车辆运动学139 
4.3.5三维车辆动力学141 
4.3.6车辆力和力矩147 
4.4轮胎力学和建模150 
4.4.1轮胎特性曲线151 
4.4.2轮胎模型155 
4.4.3魔术轮胎模型157 
问题157 
参考文献158 ..........


《未来驾驭: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深度解析》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不同于市面上仅聚焦于单一动力形式的教材或科普读物,我们力求展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宏观图景,剖析其背后的复杂技术体系,并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本书内容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的广泛范畴,从混动技术的精妙融合,到纯电动驱动的革命性转变,再到集成化的机电控制系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为读者构建起一座知识的桥梁。 第一章:混动技术的智慧融合——兼顾续航与效率的平衡之道 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 HEV)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过渡,其核心魅力在于对内燃机与电动机两种动力源的巧妙整合。本章将深入剖析不同类型的混合动力系统,如串联式、并联式以及混联式。我们将详细解读串联式混动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即发动机仅用于发电,驱动电机直接驱动车轮,并探讨其在城市工况下的节能优势,以及在长途行驶时的潜在能耗表现。 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则将是本章的重点。我们不仅会阐述其发动机与电机可同时或独立驱动车轮的特点,更会深入分析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动力分配策略,如起步加速时的电机辅助、匀速行驶时的发动机高效运转、减速制动时的能量回收等。这将帮助读者理解并联式混动系统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燃油经济性,同时又不牺牲驾驶性能。 对于更加复杂的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我们将揭示其集串联与并联优势于一身的特点,并详细介绍其复杂的能量管理逻辑。理解混联式系统的精髓,意味着掌握了在各种驾驶场景下实现最优燃油消耗和排放控制的先进技术。 除了系统架构,本章还将聚焦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组件。对高效永磁同步电机、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MS)在能量储存与分配中的作用进行细致的解读。特别地,我们将深入研究能量回收制动技术(Regenerative Braking),阐述其将车辆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在电池中的原理,以及这对提升续航里程和减少刹车片磨损的显著效益。此外,还会讨论各种功率分流装置(如行星齿轮组)在实现不同动力源输出平滑切换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电子控制单元(ECU)如何 orchestrate 这一切,以达到最佳的综合性能。 第二章:电动汽车的纯粹驱动——零排放的未来愿景 纯电动汽车(Battery Electric Vehicle, BEV)代表了汽车工业迈向零排放未来的坚定步伐。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电动汽车的核心世界,探究其驱动原理、能源储存与管理,以及充电技术的进步。 我们首先将聚焦于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详细介绍直流电机、交流异步电机以及永磁同步电机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为何永磁同步电机因其高效率、高功率密度而成为当前主流选择。我们将深入讲解电机控制器(Inverter)的作用,它如何将电池的直流电转换为可变频率的交流电,从而精确控制电机的转速和扭矩,实现平顺而强劲的加速。 动力电池系统是电动汽车的“心脏”。本章将深入解析锂离子电池技术的最新发展,包括不同化学体系(如三元锂、磷酸铁锂)的特性比较,以及它们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方面的权衡。我们将详细阐述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关键功能,它不仅负责监控电池的温度、电压、电流等参数,还负责电池的均衡充电、放电管理,以及故障诊断,确保电池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焦点。本章将探讨影响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因素,如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并介绍当前正在研发的新一代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锂硫电池等,预测其可能带来的技术突破。 充电技术是电动汽车普及的关键。我们将详细介绍交流慢充和直流快充的原理、接口标准以及充电功率等级,并探讨无线充电技术的潜在应用。理解不同充电方式的优劣,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电动汽车用户体验的重要性,是本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本章还会讨论电动汽车的整车能量管理策略,如何通过智能算法优化动力电池的使用,延长续航里程,并考虑电机效率、能量回收等因素。 第三章: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灵活性——电动与燃油的完美兼容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PHEV)以其独特的“油电双模”特性,兼顾了纯电驱动的环保优势与燃油驱动的续航便利性,成为连接传统汽车与纯电动汽车的重要桥梁。本章将深入剖析PHEV的核心技术。 PHEV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拥有比传统混合动力汽车更大的电池组,并且可以外部充电。我们将详细解读PHEV的动力系统架构,它通常集成了一个内燃机、一个或多个电动机以及一个能够外接充电的电池组。我们会探讨PHEV在纯电模式下的工作原理,此时它更像一辆纯电动汽车,零排放,适合短途通勤。 当电池电量不足或需要更强的动力时,内燃机介入,PHEV可以切换到混合动力模式,类似于HEV的工作方式,实现燃油经济性的最大化。本章将重点分析PHEV的运行模式切换逻辑,以及整车控制器如何根据驾驶者的意图、路况信息以及电池状态,智能地选择最优的驱动模式。 与HEV相比,PHEV的电池容量更大,对电池管理系统(BMS)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详细介绍PHEV的BMS如何在充放电、热管理以及能量回收等方面进行更精细化的控制,以确保大容量电池的安全性和长寿命。 充电便利性是PHEV用户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探讨PHEV的充电方式,包括家用交流充电桩和公共充电设施,以及其在家用充电、单位充电和公共充电场景下的可行性。 PHEV在降低城市交通的尾气排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在每日通勤里程小于纯电续航里程的情况下。本章将分析PHEV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实际能耗和排放表现,以及其对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贡献。 第四章:机电一体化控制——新能源汽车的大脑与神经系统 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是实现新能源汽车高性能、高效率和高安全性的基石。本章将深入探讨机电控制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关键应用。 我们首先将介绍机电控制的基本概念,即将机械、电子、控制理论相结合,以实现对机械系统的精确控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这体现在对电机、电池、传动系统、制动系统以及转向系统等各个子系统的集成化、智能化控制。 我们将重点剖析电机控制器的设计与原理。这包括对各种电机(如永磁同步电机)的精确模型建立,以及基于模型或基于电流/电压反馈的控制算法,如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等。理解这些算法如何实现对电机转速、转矩和功率的瞬时精确控制,是理解电动汽车动力性能的关键。 能量管理系统(EMS)是新能源汽车的“大脑”。本章将深入分析EMS的架构和功能,它负责协调内燃机(如适用)、电动机、电池、发电机等所有能量源和能量消耗部件的工作,以实现整车最优的能量利用效率。我们将探讨EMS如何根据驾驶者的需求、路况、电池状态等信息,制定实时的能量分配策略,并实现不同动力部件之间的平滑切换。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是机电控制技术的另一项重要应用。我们将详细介绍能量回收制动是如何通过电控系统,在驾驶者踩下制动踏板时,将一部分制动能量转化为电能回收到电池中,以及如何与传统的液压制动系统进行协同控制,以保证制动安全性和平顺性。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机电控制在主动悬架、电子助力转向(EPS)、电子稳定控制(ESC)等系统中的应用。这些系统通过传感器获取车辆状态信息,并通过执行器对车辆的运动进行精确调整,从而提升车辆的操控性、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本书的宗旨是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且深入的技术视角,理解新能源汽车从动力源的多元化到控制策略的智能化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详细的技术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的技术趋势形成清晰的判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第一卷《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其对不同混合动力系统架构的分类和比较。作者没有采用泛泛而谈的方式,而是将混合动力系统细分为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并逐一解析了它们的特点。例如,串联式混合动力,即发动机只负责发电,驱动电机直接驱动车轮,这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发动机的工作工况,使其能在最高效率区域运行,但同时也带来了能量转换效率损失的问题。而并联式混合动力,则允许发动机和电动机同时或单独驱动车轮,具有更好的动力响应性和传动效率,但控制复杂度相对较高。混联式系统则试图结合两者的优点,通过复杂的行星齿轮组实现发动机、电动机和车轮之间的灵活耦合,实现最优化能量分配。作者通过大量的示意图和数学模型,清晰地展示了各种架构下的动力流向和能量分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各种构型在不同工况下的能量消耗和排放分析,这为我理解不同车型为何采用不同技术路线提供了有力的论据。此外,书中还对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系统(主要是镍氢电池和部分锂离子电池)的特性、选择和管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电池容量、功率输出、循环寿命以及热管理等关键因素。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了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历程和技术演进,也让我对不同品牌车型为何性能差异如此之大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电动汽车及其驱动技术》的第二卷,让我对电动汽车的“心脏”——电动机,有了更为细致和深入的了解。作者从最基础的电磁感应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主流电动机类型。我尤其对永磁同步电机(PMSM)的讲解印象深刻,书中详细介绍了其励磁方式、结构特点、以及为何它能在电动汽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关于PMSM的效率曲线、功率密度以及在高低转速范围内的性能表现,作者都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和图表分析,这让我明白为何选择合适的PMSM对电动汽车的整体性能至关重要。另一部分让我着迷的是电机控制技术,特别是矢量控制(FOC)和其变种。书中通过大量的数学公式和仿真波形,展示了如何通过控制定子电流的幅值、频率和相位,来实现对电机转矩的精确控制,从而达到平顺的加速和高效的能量利用。我甚至尝试着去理解书中关于电流环和磁场定向控制的实现细节,虽然有些复杂,但其背后精密的计算逻辑让我叹为观止。此外,书中也提及了感应电机(异步电机)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以及其相对于PMSM的一些优缺点,这让我看到了技术选择的多样性和权衡。对于驱动桥的集成设计,包括电机、减速器、差速器的整合,作者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让我了解到这些看似独立的部件如何协同工作,将电能转化为驱动力。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电机设计和控制的实验室。

评分

《插电式混合动力与纯电动汽车》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关于未来出行方式的“路线图”。作者巧妙地将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和纯电动汽车(BEV)的共性与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既展现了PHEV作为过渡技术的灵活性,又强调了BEV作为最终形态的环保优势。我尤其对书中关于PHEV能量管理策略的讨论印象深刻,例如如何根据驾驶者设定的模式(纯电优先、混合优先、经济优先)来智能调度发动机和电动机的协同工作,以及在电池电量较低时如何无缝切换到混合动力模式,保证续航的连续性。这部分的讲解,结合了大量的实际驾驶场景模拟,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策略对续航里程、燃油经济性以及驾驶体验的影响。而对于纯电动汽车,书中则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了续航里程焦虑和充电基础设施的问题,并提供了包括电池技术进步、充电技术发展(快充、换电)、以及智能电网互联等方面的解决方案。我认真研读了关于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快充技术瓶颈突破、以及V2G(Vehicle-to-Grid)技术前景的章节,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电动汽车在解决实际应用难题方面的巨大潜力。此外,书中还对不同类型的纯电动汽车平台,如E-GMP、MEB等,进行了简要介绍,让我对当下主流电动汽车架构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讲解了技术本身,更关注技术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如何引导我们走向更可持续的交通未来。

评分

翻阅《插电式混合动力与纯电动汽车》的这一卷,我仿佛看到了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的变革。书中对于纯电动汽车(BEV)的续航里程问题,给出了非常详尽的分析。作者不仅仅停留在“电池容量决定续航”的简单概念,而是深入探讨了包括整车能量消耗率(包括驱动系统效率、空气动力学、滚动阻力、附件功耗等)、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以及充电技术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技术,如三元锂、磷酸铁锂以及固态电池的最新进展,以及它们在安全性和成本方面的权衡。关于充电基础设施,书中对不同充电方式(交流慢充、直流快充、无线充电、换电)的优劣势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未来智能电网与电动汽车互联互通的可能性,比如V2G(Vehicle-to-Grid)技术,能够让电动汽车在闲时为电网供电,这让我看到了新的商业模式和能源利用方式。对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书中则着重强调了其作为过渡技术的优势,即在纯电模式下实现零排放,在长途旅行中则可以依靠发动机弥补续航焦虑。书中关于PHEV能量管理策略的详细描述,例如如何根据用户设定、导航信息、甚至实时路况来智能切换工作模式,以达到最佳的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效益,让我对PHEV的智能化水平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以及技术在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机电控制技术》这本书,对于我理解现代汽车的“大脑”和“四肢”如何精密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将机电一体化这个概念,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汽车的各种控制系统之中。我从书中了解到,诸如电子助力转向(EPS)、电子稳定程序(ESP)、以及自适应巡航控制(ACC)等看似高科技的功能,其背后都是精密的机电控制系统在运作。以EPS为例,书中详细讲解了扭矩传感器如何感知驾驶员的转向意图,然后微控制器(MCU)根据车速、转向角度等信息,计算出所需的助力大小,最后通过电机输出精确的助力。这种实时、精准的控制,大大提升了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传感器技术和执行器技术的讲解印象深刻。无论是霍尔效应传感器、磁阻传感器,还是步进电机、直流无刷电机,它们都是机电控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原理剖析,让我看到了这些不起眼的部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此外,书中对控制算法的介绍,如PID控制、滑模控制等,并将其应用于汽车的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等,让我明白了这些安全系统是如何在车辆发生紧急情况时,通过精确的控制来避免失控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复杂的工程原理,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对现代汽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电动汽车及其驱动技术》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手册,不如说是一部电动汽车的“心脏”与“神经”发展史。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的方式,追溯了电动机从早期简单的直流电机到如今高效同步、异步电动机的演变过程。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永磁同步电机(PMSM)的深入讲解,包括其工作原理、功率密度、效率曲线,以及不同转子结构(如内置式、外置式)对性能的影响。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电机控制策略的阐述,特别是矢量控制(Field-Oriented Control, FOC)和直接转矩控制(Direct Torque Control, DTC)的原理剖析,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和仿真结果,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实现对电机转矩和速度的精确控制,这对于提升电动汽车的驾驶平顺性和响应速度至关重要。此外,关于电驱动系统的集成设计,如电机、减速器、功率电子器件(逆变器、DC/DC变换器)的协同工作,作者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列举了不同车型在集成方案上的优缺点,这让我看到了汽车工程师们在系统优化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书中对电池管理系统(BMS)的介绍,虽然篇幅不算最长,但其核心功能——电池状态监测、均衡管理、热管理——的讲解,却为理解电动汽车的性能和寿命提供了关键视角。从电流、电压、温度的实时采集,到SOC(State of Charge)、SOH(State of Health)的估算,再到主动均衡和被动均衡的策略,都展现了BMS技术的精妙之处。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揭示了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核心奥秘,让我对这项颠覆性技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套书的第四卷《机电控制技术》,让我对汽车的“大脑”——控制单元,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汽车的各种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功能和内部工作原理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我从书中了解到,现代汽车的ECU早已不是简单的开关,而是集成了强大的微处理器、丰富的传感器接口和执行器驱动电路的复杂计算平台。书中对CAN总线(Controller Area Network)的讲解尤为精彩,让我明白了不同ECU之间是如何通过这一高效、可靠的总线进行信息交换的,以及CAN总线在实现汽车的分布式控制和数据共享方面的核心作用。我甚至尝试去理解书中关于ECU的软件架构,如实时操作系统(RTOS)、应用软件层、驱动层等,这让我意识到,控制系统的高效运作离不开精巧的软件设计。书中还重点介绍了发动机管理系统(EMS)和变速器控制系统(TCM)的机电控制逻辑。例如,EMS通过采集各种传感器(如曲轴位置传感器、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氧传感器、爆震传感器等)的信息,精确控制喷油量、点火正时和进气量,以达到最佳的动力输出和排放水平。而TCM则通过对液力变矩器、离合器、制动器等执行器的精确控制,实现平顺、经济的换挡。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汽车的智能化和电子化程度有了前所未有的认知,也让我对未来的汽车发展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评分

《机电控制技术》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理解现代汽车“大脑”和“四肢”如何协同运作的全新视角。作者将机电一体化这一交叉学科的概念,生动地应用到了汽车的各个控制系统中。我从书中了解到,现代汽车早已不是简单的机械装置,而是高度集成了机械、电子、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复杂系统。以电子助力转向(EPS)为例,书中详细阐述了传感器(扭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如何采集驾驶员的输入和车辆状态,然后通过微控制器(MCU)进行复杂的算法处理,最终驱动电机输出相应的助力扭矩。这个过程的精确性和响应速度,直接影响到驾驶员的操控感受。再比如,发动机的电子节气门控制,通过电机精确调节进气量,实现对发动机转速和扭矩的精细控制,从而优化动力输出和燃油经济性。书中对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经典和现代控制理论的介绍,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汽车控制实例,如ABS(防抱死制动系统)、ESP(电子稳定程序)等,让我对这些安全和性能提升技术的背后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传感器信号处理和执行器驱动的章节,它们是机电控制系统实现“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的关键环节。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和图示,作者将抽象的控制理论转化为具象化的技术应用,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最近在阅读《插电式混合动力与纯电动汽车》的这一部分内容时,发现书中对于电动汽车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给予了非常细致的关注。作者不仅讲解了不同类型充电桩(交流充电桩、直流快充桩)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还深入探讨了充电过程中的电池热管理、充电策略以及防止过充、过放、漏电等安全防护措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车载充电机(OBC)和外部充电桩之间的通信协议,例如PLC(Power Line Communication)通信,进行了重点研究,这让我了解到充电过程中,车辆和充电桩是如何进行信息交互,以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高效和规范。此外,书中还对电池组的均衡充电和不均衡充电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及不同的均衡策略(如电压均衡、能量均衡)对电池组寿命和性能的影响。对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书中也提及了其在充电方面的特殊性,即既可以连接外部充电桩为电池充电,也可以通过发动机充电,这使得其在能源利用方面拥有更大的灵活性。我从书中还了解到,在电动汽车普及的过程中,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智能化管理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包括充电网络的规划、充电站的选址、以及与智能电网的协同,这些都将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电动汽车不仅仅是动力系统的革新,更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涉及到能源、通信、安全等多个层面的技术集成。

评分

这套书的封面上“包邮”字样,让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网购的便利,也暗含了书中知识普及和易于获取的初衷。当我翻开第一卷《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时,首先被其详实的图解所吸引,无论是行星齿轮组的动力分配示意图,还是电池管理系统的逻辑框图,都清晰直观,仿佛在我眼前上演了一场场精密机械和电子信号的交响乐。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讲解,而是深入到各种混合动力构型(如串联、并联、混联)的优缺点分析,并且对它们在实际车辆中的应用案例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从丰田普锐斯到通用雪佛兰沃蓝达,历史的演进与技术的革新交织在一起,读来令人振奋。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能量回收系统的原理,包括制动能量回收和滑行能量回收,以及这些能量如何被高效地储存和再利用,这对于理解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至关重要。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功率分配控制策略的探讨,例如如何根据驾驶工况(加速、巡航、减速)智能地调整发动机和电动机的输出,以达到最佳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这种深度的技术讲解,配合大量的工程数据和实验结果,让我对混合动力汽车的复杂性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汽车工业发展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宏观的技术概述,又有微观的细节剖析,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佐证,是一本难得的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入门与进阶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