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ISBN:9787111555056
出版时间 2017.9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纵观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发展史,油电混合动力脱颖而出,成为欧、美、日各大汽车制造商的重点研发项目之一。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立法支持,本书介绍了美国、欧洲的现行排放标准以及法规的进化过程,进而探讨如何降低能耗、控制尾气排放和噪声污染,以及扩展车辆的功能性和电力供应的可能性。本书的核心部分由点到面全面呈现了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第4章集合了混合动力车辆机械驱动、电力驱动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以及辅助设备的应用。第5章介绍了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管理、运行策略及模拟行驶。第6章和第7章着重介绍欧、美、日多款混合动力轿车、摩托车、公交车、货车和工程车的混合驱动实例,并配以丰富的图片和主要技术参数。本书针对的读者群为研究和开发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工程师和学生,也可供汽车制造业及管理机构、学术界等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第1章概述1
1.1汽车发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1
1.2混合动力汽车发展史4
1.3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前景9
第2章混合动力方案的定义和分类13
2.1串联式混合动力14
2.2并联式混合动力16
2.3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18
2.4微混合动力31
2.5中度混合动力33
2.6全混合动力34
2.7插电式混合动力35
2.8小结:混合动力系统39
第3章发展混合动力系统的出发点42
3.1政策法规42
3.1.1美国排放法规44
3.1.2欧洲排放法规49
3.1.3小结53
3.2油耗54
3.2.1负荷点提升54
3.2.2起/停系统56
3.2.3电力驱动58
3.2.4能量回收62
3.2.5小结:节能潜力65
3.3排放和噪声控制67
3.3.1零排放电动行驶67
3.3.2负荷点提升67
3.3.3起/停技术71
3.4功能性71
3.4.1E4WD——电动四驱71
3.4.2转矩矢量分配系统71
3.4.3供电—充电站75
第4章混合驱动系统77
4.1发动机77
4.1.1汽油机77
4.1.2柴油机77
4.1.3二冲程发动机78
4.1.4旋转活塞发动机79
4.1.5斯特林发动机80
4.1.6燃气轮机83
4.1.7燃料电池83
4.2电机85
4.2.1工作界限和特性曲线86
4.2.2直流电机89
4.2.3交流电机90
4.2.4异步电机91
4.2.5同步电机92
4.2.6永磁同步电机92
4.2.7开关磁阻电机94
4.2.8横向磁通永磁电机94
4.2.9电机比较96
4.2.10实施方案98
4.2.11集成式变速器99
4.3功率电子装置(整流器)105
4.3.1半导体器件106
4.3.2电路106
4.4蓄能器110
4.4.1概述110
4.4.2二次电池113
4.4.3铅酸电池118
4.4.4镍镉电池120
4.4.5镍氢电池121
4.4.6锂离子电池123
4.4.7Zebra电池126
4.4.8钠硫电池127
4.4.9**电容127
4��4��10飞轮蓄能器130
4��4��11液压气动蓄能器132
4��4��12各种蓄能系统的比较143
4��5辅助装置146
4��5��1液压脉冲储存器(HIS)147
4��5��2电动助力转向器149
4��5��3车载暖风和空调151
第5章动力管理系统154
5��1混合动力汽车的工况155
5��2运行策略156
5��2��1运行策略分类156
5��3混合动力汽车模拟行驶158
5��3��1混合动力汽车建模159
5��3��2运行策略举例165
5��3��3电器元件参数选择172
5��3��4热管理对运行策略的影响176
5��4前瞻性运行策略180
第6章轿车和摩托车混合动力方案详解185
.......
初拿到这本《包邮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混合动力车辆机械驱动 汽车制造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究与开发书籍》,我着实被它庞大的书名给吸引了。说实话,我本身对汽车领域算不上是深度爱好者,但对新兴技术总是充满好奇。混合动力汽车,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种“未来感”和“环保理念”,总觉得它是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一直想找一本既能让我了解其技术核心,又不会过于晦涩难懂的书籍。翻开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内容相当扎实,它并没有直接抛出过于专业化的名词,而是从最基础的原理开始,一点点地深入。例如,它在讲解混合动力系统的构成时,没有一开始就讲复杂的电力分配算法,而是先剖析了内燃机和电动机各自的优缺点,然后引出了两者如何协同工作,才能实现更低的油耗和更强的动力。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机械驱动部分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讲解方式。它详细地介绍了行星齿轮组在不同模式下的运作,以及不同混合动力构型(例如串联、并联、混联)的机械结构差异。虽然我不是机械工程师,但通过书中的图示和文字描述,我仿佛能“看到”那些齿轮和轴承如何精密地配合,将动力源源不断地传递到车轮上。这种将抽象技术具体化的能力,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而且,书中对汽车制造的一些基本流程也有提及,虽然不是重点,但它能帮助我理解,一台复杂的混合动力汽车是如何从零部件一步步变成我们日常驾驶的车辆的。它让我意识到,技术创新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突破,更需要强大的工程实践支撑。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混合动力汽车的窗户,它内容丰富,讲解清晰,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读到的关于汽车技术类书籍中,信息量最爆炸的一本了!我本来对混合动力汽车只是停留在“省油、环保”的模糊概念上,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被“点亮”了一样。它在“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这个核心部分,把各种不同类型的混合动力系统,从原理到应用,都进行了极其详尽的剖析。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机械驱动”方面的部分,它并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有发动机和电动机”,而是深入到行星齿轮组、功率分流机构等核心部件的工作原理,并且用大量图示和公式,让我这个理工科背景的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它还对比了不同混合动力构架在不同工况下的优劣,比如,在低速行驶时电动机如何高效工作,在中高速巡航时发动机如何与电动机协同发力,甚至在急加速时两者如何“合力”。它还延伸到了“汽车制造”的一些细节,比如,混合动力汽车在生产线上的一些特殊工艺要求,以及一些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标准,这让我看到了技术从图纸走向现实的严谨性。在“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部分,它还展望了一些前沿技术,比如固态电池、超级电容在混合动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以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与混合动力系统的融合。这些内容让我感到,混合动力技术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进化,朝着更高效、更环保、更智能的方向发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技术知识,更展现了汽车工业不断创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能深入了解混合动力汽车背后的“黑科技”。而它在“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这个大主题下,确实给了我很多惊喜。它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把各种技术细节都掰开了揉碎了讲。我尤其喜欢它在“混合动力车辆机械驱动”部分的内容,它详细地介绍了不同混合动力系统的机械结构,比如串联、并联、混联等等,并且用大量的图示和文字,解释了它们在动力分配上的差异。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行星齿轮组的讲解,它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了如何通过改变齿轮的转速和扭矩,来实现发动机和电动机的协同工作,从而达到更低的油耗和更强的动力输出。这种将复杂的机械原理形象化呈现的能力,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是弥足珍贵的。而且,书中也涉及到了“汽车制造”的一些基础知识,它让我了解到,一台混合动力汽车的生产过程是多么的精密和复杂。比如,在电池组的制造、电动机的组装以及整车的集成过程中,都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这让我看到了技术与制造的紧密结合。在“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究与开发”这一章节,它还展望了未来混合动力技术的一些发展方向,比如如何进一步提高能量回收效率,如何降低电池成本,以及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动力管理系统。这些前沿性的内容,让我看到了混合动力汽车无限的发展潜力。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和深入的视角,让我对混合动力汽车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都相当关注,特别是近些年混合动力汽车的崛起,总让我觉得这是一种兼顾性能与环保的理想解决方案。这本书,恰如其分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了混合动力汽车的核心技术层面。我特别喜欢它关于“汽车制造”的章节,虽然篇幅不是最长,但它为我描绘了一幅完整的汽车生产图景。它让我了解到,一台现代汽车,尤其是像混合动力这样复杂的车型,从设计、零部件制造、到总装、质量检测,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的智慧和汗水。它并没有简单地列举制造工艺,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制造、高强度钢的应用、以及智能制造技术的引入,让我对汽车制造的精密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且,它在“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这个大主题下,对不同技术路线进行了比较分析,比如,它会对比传统混联式、插电式混合动力以及增程式混合动力在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和发展前景上的异同。这种横向的比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认知模式。书中还涉及到了“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一些前沿性内容,虽然有些地方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背后的高深数学模型,但它所展现出的对未来技术趋势的展望,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创新思维,仍然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汽车制造业的严谨与创新并存,也让我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未来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一直以来对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好奇心。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纯电动汽车的书籍,但对于混合动力这种“两全其美”的方案,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这本书,尤其是它在“混合动力车辆机械驱动”这个章节,简直就是我的“救星”。它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展示了各种不同类型混合动力系统的机械耦合方式,比如,它会详细对比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在传动结构上的区别,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影响整车的性能表现。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行星齿轮组在混合动力系统中应用的讲解。书中用大量的插图和详细的文字说明,一步步地演示了行星齿轮组是如何通过改变太阳轮、行星轮架和齿圈的转速来实现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动力耦合与分配的。这部分内容虽然技术性很强,但作者的叙述却非常清晰,甚至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工作原理。而且,它还深入探讨了不同混合动力构型在燃油经济性、加速性能以及成本方面的权衡。这本书并没有回避混合动力技术的一些挑战和不足,反而通过“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视角,展现了工程师们是如何不断优化设计,克服各种技术难题的。比如,对于能量回收系统的效率提升、电池管理系统的智能化设计,以及如何平衡发动机的运行区间以达到最佳燃油效率,都有涉及。它让我看到了混合动力技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创新和工程智慧的百科全书,它让我对混合动力汽车这个复杂系统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认知。
评分对于我来说,购买这本书,主要是想解决我对混合动力汽车“究竟是怎么工作的”这个根本性的疑问。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它并没有直接抛出很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原理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深入了解。我特别欣赏它在“混合动力车辆机械驱动”部分的讲解,它非常清晰地划分了不同类型的混合动力系统,比如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并且详细阐述了它们在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上的核心差异。通过书中大量的插图和模型示意图,我仿佛能“看到”动力是如何在发动机、电动机和车轮之间进行分配和耦合的。尤其是关于行星齿轮组的讲解,它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解释了如何在不同的驾驶模式下,通过调整行星齿轮组的转速比,来实现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的最佳平衡。这部分内容,让我对混合动力汽车的精妙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这本书也触及到了“汽车制造”的一些基本概念,它让我了解到,一台混合动力汽车的生产过程是多么的复杂和精密,从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到最终的组装,每一步都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先进的技术。这为我理解整个汽车工业的运作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在“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究与开发”这一章节,它还对当前混合动力技术面临的一些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比如如何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寿命,如何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如何实现更智能化的动力管理。这些内容,让我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未来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购买这本书,完全是出于对未来出行方式的好奇。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混合动力技术无疑是当下最成熟、最受青睐的过渡性解决方案之一。这本书的规模和内容,确实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我特别关注的“混合动力车辆机械驱动”部分,简直就像一本“教科书”。它详细地拆解了各种混合动力系统的机械结构,包括串联、并联和混联等不同形式,并且用大量的插图和文字,解释了它们在动力传递和能量分配上的核心差异。我通过阅读,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混合动力车在怠速时会悄无声息,而在需要动力时又能迅速响应。书中对行星齿轮组的讲解尤其精彩,它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示了如何通过巧妙的机械设计,实现发动机和电动机的平滑切换和高效耦合。而且,它还涉及了“汽车制造”的部分,虽然不是重点,但它让我对混合动力汽车的生产制造过程有了一个宏观的了解,比如,在一些高精度零部件的制造和装配上,混合动力汽车有着比传统汽车更高的要求。在“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究与开发”这一章节,它还探讨了一些当前的技术瓶颈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如何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寿命,如何优化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以及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动力管理系统,实现更智能化的能量分配。这些前瞻性的内容,让我看到了混合动力技术无限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让我对混合动力汽车的理解,从一个模糊的概念,上升到了一个更加系统和深入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我深入了解混合动力汽车的“启蒙之作”。我原本对汽车技术了解不多,但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易于理解的方式,把复杂的混合动力技术讲得明明白白。我尤其喜欢它在“混合动力车辆机械驱动”部分的深入剖析。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几个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示和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将不同类型的混合动力系统,如串联、并联、混联,以及它们的核心机械结构,如行星齿轮组,都进行了极其详尽的讲解。我甚至能感觉到,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亲身参与到动力分配和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能够理解为什么在不同的驾驶场景下,混合动力汽车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它让我明白了,低速行驶时电机如何高效工作,高速巡航时发动机如何节省燃油,以及在需要强劲动力时,两者又是如何协同发力。而且,书中还延伸到了“汽车制造”的一些基本概念,它让我了解到,一台混合动力汽车的生产过程是多么的复杂和精密。从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到最终的组装和质量检测,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工程师的智慧和汗水。这为我理解整个汽车产业的运作提供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在“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究与开发”这一章节,它还探讨了一些当前混合动力技术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如何进一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如何降低电池成本,以及如何实现更智能化的动力管理。这些前瞻性的内容,让我看到了混合动力技术无限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丰富且深入,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混合动力汽车的精彩世界。
评分拿到这本《包邮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混合动力车辆机械驱动 汽车制造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究与开发书籍》,我最看重的是它是否能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核心技术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扔出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循序渐进地构建我的知识体系。比如,在讲解“混合动力车辆机械驱动”时,它非常细致地介绍了不同混合动力系统的传动结构,让我能理解为什么有的车在某些工况下发动机不工作,而有的车则会发动机和电动机同时发力。它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详细的图解,来解释那些复杂的机械连接和动力分配逻辑。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混合动力构型(例如P0、P1、P2、P3、P4等)的划分和讲解,让我能够清晰地区分它们在性能、成本和应用上的差异。而且,这本书也触及到了“汽车制造”的一些基本知识,它让我了解到,一台汽车的生产过程是多么的复杂和精密。它提到了在混合动力汽车制造过程中,一些关键部件的生产和装配要求,比如高压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电动机的精密制造。这部分内容虽然不是重点,但它为我理解整个汽车产业链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在“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部分,它还探讨了一些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如何进一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如何降低电池成本,以及如何实现更智能化的动力管理。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这个领域充满活力和创新潜力。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而深入的视角,让我对混合动力汽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于混合动力汽车的机械原理就充满了好奇,特别是它们是如何实现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的平衡。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方面的求知欲。它在“混合动力车辆机械驱动”这一部分,给出了极其详尽的解释。我非常欣赏它对于不同混合动力系统构型的细致划分,例如串联、并联、混联,并且深入讲解了它们在机械结构上的核心区别,以及这些区别如何影响车辆的实际表现。它通过大量的插图和模型演示,将那些抽象的机械原理,变得触手可及。特别是关于行星齿轮组在混合动力系统中的应用,这本书的讲解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它一步步地展示了如何通过调整行星齿轮组的转速比,来实现发动机、电动机和车轮之间的不同动力耦合模式,从而达到最佳的燃油效率和动力输出。我甚至能感觉到,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齿轮咬合的声音,感受到动力在不同部件间流转的细节。此外,书中还提及了“汽车制造”的一些基本流程,虽然篇幅不长,但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让我理解到,一台复杂的混合动力汽车,是如何从零部件走向最终产品的。它让我意识到,技术的突破,离不开严谨的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在“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究与开发”这一章节,它还对当前混合动力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如何进一步提高能量回收效率,如何降低电池成本,以及如何实现更智能化的动力分配策略。这些内容,让我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