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谚语词典

学生谚语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谚语
  • 学生
  • 词典
  • 教育
  • 语言学习
  • 中华文化
  • 成语
  • 俗语
  • 启蒙
  • 知识
  • 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0679279
商品编码:1672921721
出版时间:2010-12-01

具体描述

作  者: 袁晖 主编 定  价:55 出 版 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01日 页  数:778 装  帧:平装 ISBN:9787540679279 A
a阿大穿新,阿二穿旧,阿三穿补,阿四穿破(1)阿娘养我记不得,只看当今自养人(1)
ai哀兵必胜,骄兵必败(1)哀莫大于心死(1)挨过蛇咬怕鳝鱼(2)挨金似金,挨玉似玉(2)挨一拳,学一招(2)挨着勤的没懒的,挨着懒的没攒的(3)
ai矮人看戏何曾见,皆是随人说短长(3)矮檐之下出头难(4)矮子队里选将军(4)
ai爱粪如爱金,才算庄稼人(4)爱跟英雄战,不跟狗熊斗(5)爱花花结果。爱柳柳成荫(5)爱火不爱柴,火从哪里来(5)爱叫的麻雀不长肉(6)爱美之心,人皆有之(6)爱徒如子,尊师如父(6)爱之深,责之严(6)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7)碍了脸皮,饿了肚皮(7)
an安不忘危,治不忘乱(7)安谷则昌,绝谷则亡(8)安乐时头要低,困苦时头要高(8)安乐须防患难时(9)安民则昌,约民则亡(8)安排香饵钓鳌鱼(9)安危相易,祸福相生(9)鞍子再漂亮,也得看马;衣服再华丽,也得看人(9)
an岸上不刮风,河里不起浪(10)岸上学不好游泳,嘴里说不出庄稼(10)按牛头吃不得草(10)按下葫芦浮起瓢(10)暗室逢灯,绝渡逢舟(11)暗透了便望得见星光(11)
ao熬过冬就是夏(11)鳌鱼脱却金钩去,摆尾摇头更不回(11)
ao傲慢是无知的兄弟(12)

B
ba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八成收(13)八个人也抬不走一个“理”字(13)八仙过海,各显神通(13)八月十五大过年(13)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14)八字不见一撇(14)
ba拔出脓来,才是好膏药(14)
ba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15)
ba坝上好风光,羊肉蘑菇汤(15)
bai白刀子进,红刀子出(15)白的黑不了,黑的白不了(15)白米饭好吃田难种(15)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16)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16)白头如新,倾盖如故(16)白纸上写着黑字(17)
bai百病从脚起(17)百病自有百药医(17)百不为多,一不为少(17)百尺竿头,更进一步(18)百尺高楼从地起(18)百川归海海不盈(18)百个懦夫百回头,一个勇士照样走(18)百花引来万花开(19)百密也有一疏(19)百渠一通,五谷丰登(19)百人百昧,众口难调(19)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20)百日鸡,正好吃;百日鸭,正好杀(20)百事不干,百错不犯‘(20)百事宜早不宜迟(20)百岁光阴如过客(21)百样生意百样做(21)百艺百穷,九十九艺空(21)百战百胜,不如不战(21)百足之虫,死而不僵(22)
bai败兵之将,不敢言勇(22)败家容易兴家难(22)败子回头便作家(23)拜师如投胎(23)稗草不拔,水稻不发(23)
ban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24)
ban板板六十四(24)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学生谚语词典》内容简介:谚语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生产的结晶,一般都通俗简练。含义深刻。例如“打蛇要打七寸”“天黄有风,人黄有病”等就是人民群众长期生活、生产的经验总结。再如“将军额上能跑马”“针鼻大的眼儿,斗大的风”“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腰缠万贯不如一技在身”等就运用了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用通俗简洁、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了相当丰富的内容和富有哲理的思想。      吃了是福。穿了是禄
    生活谚。常用在享受生活方面。
    指吃穿是福气。意谓有吃的、有穿的,才是真正的福气。
    ①常言道:“吃了是福,穿了是禄。”吃在肚里,穿在身上,才算是自家的。
    ②你要想开点,不要一味苛刻自己。古话说:“吃了是福,穿了是禄。”该吃的要吃点,该穿的要穿点,适当改善自己的生活。
    吃了五谷想六谷
    讽诫谚。常用在描写人们贪婪方面。
    指吃了各种粮食,还要吃世等

《古今诗词赏析与鉴赏》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古典诗词发展脉络,深入剖析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的鉴赏之作。全书以时间为序,从《诗经》《楚辞》的源头开始,直至唐宋的鼎盛,再到元明清的流变,力求勾勒出一幅完整而精妙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图景。 第一部分:诗歌的滥觞与奠基——先秦至两汉的恢弘序章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诗歌最古老的形式及其早期的演进。我们首先深入探讨《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结合周代礼乐制度与社会风貌,解析其周颂、雅、风中蕴含的质朴情感与历史信息。紧接着,我们转向《楚辞》,重点分析屈原“香草美人”的象征体系、浪漫主义的想象力,以及其在语言结构和韵律上对后世的影响。 进入汉代,本书详细阐述了汉乐府的口语化、叙事性与民间色彩,如何成为承接《诗经》现实关怀的重要载体。同时,对汉赋的铺陈、对仗、辞藻的华丽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分析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与诗歌的相互影响。在这一阶段的鉴赏中,我们着重探讨了早期诗人如何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为后世的抒情传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的辉煌与多维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本书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来阐释这一时期的壮丽景观。我们根据诗歌风格与地域流派,将唐诗划分为初唐的承袭、盛唐的磅礴、中唐的转向与晚唐的感伤四个阶段。 盛唐气象的深度解读: 重点分析了“李杜”的艺术成就。对李白,我们探讨其“谪仙人”的浪漫情怀、对自由的极致追求,以及其诗歌中奔放的想象力与独特的乐府体创新。对杜甫,则着重分析其“诗史”的地位,如何将个体生命融入国家兴衰的宏大叙事中,探讨其“沉郁顿挫”的格律美学。此外,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我们细致辨析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禅宗意境与色彩描绘技巧。对孟浩然的清淡自然,也进行了独到的阐释。 中晚唐的转向与深化: 探讨了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平易近民的语言艺术。对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在诗歌上的反映,即对奇险和哲理的探索,进行了剖析。晚唐李商隐与杜牧的并峙,前者用典繁复、意境迷离的唯美主义,后者雄健冷峻、咏史感怀的现实关照,构成了风格迥异的艺术高峰。 本书在唐诗鉴赏中,不仅关注内容,更注重格律、对仗、意象的运用,力求让读者领略格律诗在音韵上的和谐之美。 第三部分:诗歌的成熟与转型——宋词的兴盛与精微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本书将重点放在词体艺术的成熟与流派的纷呈上。我们首先梳理了词体的起源与发展,从燕词的婉约起步,到苏辛的豪放突破,再到南宋的理趣与格调。 婉约派的极致展现: 深入赏析柳永对都市生活、市民情感的细腻捕捉,及其对慢词(长调)格律的贡献。对李清照,则侧重分析其在国破家亡背景下,女性视角下哀愁、怀旧、伤逝情感的真挚表达,以及其语言的自然与洗练。 豪放派的雄阔意境: 重点剖析苏轼如何以诗为词,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将哲理、议论融入词中,创造出旷达洒脱的风格。对辛弃疾,则侧重分析其“稼轩体”中那股强烈的爱国情怀、用典的博洽以及气势磅礴的叙事能力。 宋词的精微之美: 鉴赏了周邦彦的格律规范、姜夔的清雅脱俗,以及晚宋文天祥等人的慷慨悲歌,揭示宋词在音律、铺陈和情思的细腻度上所达到的高度。 第四部分:元明清的流变与诗词的格局 在唐宋的辉煌之后,诗词并未停滞。本书简要回顾了元曲(散曲与杂剧)对传统诗词的冲击与补充,分析其口语化、世俗化的特点,以及在抒情达意上的自由与洒脱。 在明清时期,本书关注复古思潮与个性解放的交织。对明代诗歌的拟古与创新,以及清代诗学对格律、声律的精细考究,进行了论述。重点探讨了清代乾嘉学派对古典诗词的整理与考证工作,及其对后世诗歌研究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时期风格的对比,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古典诗词在近千年发展中,如何不断地自我革新、自我完善,最终形成一个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的艺术体系。 本书的行文风格力求典雅而不晦涩,分析精准而富有温度,旨在引导读者真正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体味诗词之美。全书配有精选的注释与原文对照,便于读者深入理解和吟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学生谚语词典》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正在为写作和口头表达而苦恼的学生量身定做的宝典!我拿到它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吸引了,那种朴素中带着智慧的光芒,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试读了几页,我发现它收录的谚语数量极其可观,而且排列得井井有条,查找起来异常方便。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一条谚语后面不仅仅是简单的解释,还附带了详细的语境分析和实际应用案例。比如,当我不知道“磨杵成针”究竟该用在鼓励长期坚持的哪个具体情境下时,书里给出的那个关于准备高考的模拟对话场景,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没有停留在枯燥的定义上,而是真正教会我们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现代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谚语部分,它们引导我们不要人云亦云,学会独立思考,这对于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来说,比任何考试技巧都重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博学的导师,时刻提醒着我们语言的力量和思考的深度。我感觉我的作文立意一下子拔高了不少,连老师都好奇我最近引用的例子怎么这么精准到位了。

评分

我是一个偏爱逻辑推理甚于情感表达的人,所以一直觉得谚语这类东西多少有些“感性残留”,直到我开始使用这本《学生谚语词典》。我之所以愿意给它这么高的评价,是因为它在“逻辑结构和辩证思维”方面的阐释力度非常强。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告诉你“做什么”或“不要做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谚语背后的因果链条和哲学对立。比如,书中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解析,不仅仅是损失与获得的关系,更是对“确定性”这一概念的探讨,它引导读者思考:我们所谓的“福”和“祸”的标准,是否具有绝对性?这种带着思辨色彩的讲解,极大地满足了我对知识深度挖掘的渴望。我发现,很多看似简单的生活经验,在经过词典的梳理后,竟然蕴含着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我甚至开始尝试在我的辩论赛准备中,利用书中的结构化谚语来构建有力的论点支撑。这本书就像是一套语言的“骨骼强化剂”,让你在表达时能站得更稳,逻辑更清晰。

评分

要说这本《学生谚语词典》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那一定是它对“跨文化交流”视角的引入。我平时接触的语言学习材料大多集中在主流的西方或东方经典谚语上,但这本书展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它收录了不少从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体系中提炼出来的、但内涵却异曲同工的谚语,并进行了对照分析。这种对比让我震撼于人类共同的情感和经验是多么相似,而表达方式又是多么多样。特别是书中关于“时间观念”的谚语对比,一边的慢节奏文化与另一边的快节奏文化对时间的理解和珍惜方式,通过几句精炼的谚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和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学生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不仅教会我如何使用语言,更教会我如何通过语言去理解和尊重差异。它打破了知识的壁垒,让我感觉自己好像拥有了一把能打开世界各地心灵之门的钥匙。这本书的格局,远超出了一个“学生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微缩的人类智慧发展史。

评分

作为一名文学系的预科生,我对语言的精妙之处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市面上很多所谓的“学生用书”都流于表面,追求数量而牺牲了质量。《学生谚语词典》恰恰相反,它给我的感觉是“少而精,精而深”。它的排版设计是我最喜欢的一点——简洁的留白,清晰的字体,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把焦点完全集中在了文字本身的力量上。每一条谚语的释义部分,作者似乎都下了极大的功夫去考证其原始出处和文化根基,这对于我们进行文本溯源研究非常有帮助。我特别喜欢它提供的“现代语境转换”部分,它会示范如何用现代白话文去重构或引用这些谚语,避免了生硬的堆砌感。例如,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而是会提供一个情境:“当知识的流动性日益增强时,我们更应重视信息的有效捕捉与记录,这正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现代回响。”这种处理方式,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了实用的生命力。这本书,是真正能提升我们文本厚度和思想深度的辅助读物。

评分

我拿到这本《学生谚语词典》纯属偶然,本是想找一本普通的成语词典,结果却淘到了这个“意外之喜”。坦率地说,一开始我对“谚语词典”这个概念是持怀疑态度的,总觉得谚语不就是那些老掉牙、在课本里反复出现的几句“老生常谈”吗?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编纂视角非常新颖,它不仅仅罗列了我们熟悉的,比如“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之类的,更深入挖掘了许多地域性、行业性的谚语,并且非常智慧地将其分类。比如,有一章专门讨论“团队协作与个人责任”的谚语群,里面的内容让我立刻联想到了小组项目合作中的种种矛盾与和解之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一些具有双重含义谚语的处理方式。它会清晰地指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或不同语气下,同一句谚语可能传达的微妙差异,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理解复杂人际互动的能力。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会停下来,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上几句,感受那种古人言简意赅的智慧是如何穿透时空限制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你如何“听懂”生活中的潜台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