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法家经典之作
中国历代统治者奉行外法内儒的政策,《商君书》作为法家代表作,影响中国几千年,历代帝王必读的治国宝卷。
★现代企业管理可借鉴之书
用于企业管理与商业经营,可以帮助个人致富发财;用于政治改革和社会治理,可以实现富国强兵。
《商君书》又称《商子》,是由商鞅的言行和思想及法家后学著作汇编而成。《汉书?艺文志》中著录29篇,现存26篇,其中第16篇、第21篇有目无文,实存24篇。一般认为本书是商鞅及其一派法家的著作合编。书中主张依法治国、重农抑商、重战尚武、重刑轻赏,贬斥儒家学说、纵横家及游侠。
商鞅(约前395—前338),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又称卫鞅、公孙鞅。喜刑名之术,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更法第X
垦令第二
农战第三
去强第四
说民第五
算地第六
开塞第七
壹言第八
错法第九
战法第十
立本第十一
兵守第十二
靳令第十三
修权第十四
徕民第十五
刑约第十六
赏刑第十七
画策第十八
境内第十九
弱民第二十
御盗第二十一
外内第二十二
君臣第二十三
禁使第二十四
慎法第二十五
定分第二十六
附录一 六法
附录二 史记·商君列传
【原文】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纯纯①则易使也,信②可以守战也。壹则少诈而重居③,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壹则可以外用也。夫民之上死制也,以其旦暮从事于农。夫民之不可用也,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口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避农。避农,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凡治国者,患民之散而不可抟也,是以圣人作壹,抟之也。国作壹一岁者,十岁强;作壹十岁者,百岁强;作壹百岁者,千岁强;千岁强者王。君修赏罚以辅壹教,是以其教有所常,而政有成也。
【注释】
①纯纯:淳朴厚道。
②信:真诚,诚信。
③重居:安土重迁。
④口:糊口。,通“糊”。
【译文】
圣明的君主懂得治理国家的要领。因此命令百姓专心务农。专心务农,百姓就朴实好管理,淳朴就容易役使,诚信便可
以守城作战。百姓专心农战,就很少奸诈而安土重迁,百姓专心农战,就能用奖赏和惩罚鼓励上进,百姓专心农战,就可以让他们来对外作战。百姓附国君为了法令牺牲自己,是因为他们从早到晚都从事农耕。百姓如果不能被役使,是因为看到靠空谈游说的人以侍奉国君而尊贵,商人可以发财致富,手工业者也能养家糊口。百姓看到这三种人轻松又赚钱,就必定会逃避农耕。逃避农耕,百姓就会轻易迁居。轻易迁居,就一定不会替国君守土作战。凡是治国的人都害怕百姓散漫而不能凝聚。所以圣明的君主实行农战政策,就是为了把百姓凝聚起来。百姓专心于农战一年,国家就能强大十年;百姓专心于农战十年,国家就能强大一百年;百姓专心于农战一百年,国家就能强大一千年,强大一千年就能称王于天下。国君设定赏罚措施作为农战的辅助手段,所以对百姓的教化有常法,治理国家也就会有成效。
【原文】
王者得治民之至要,故不待赏赐而民上,不待爵禄而民从事①,不待刑罚而民致死。国危主忧,说者成伍,无益于安危也。夫国危主忧也者,强敌大国也。人君不能服强敌破大国也,则修守备,便地形②,抟民力,以待外事③,然后患可以去,而王可致也。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无用,止浮学事淫④之民,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而民力可抟也。
【注释】
①从事:从事农战。
②便地形:占据有利地形。
③外事:外敌入侵。
④事淫:从事不正当职业。
【译文】
国君掌握了统治百姓X关键的原则,所以不等国君赏赐民众,民众便附国君,不等国君封爵加禄百姓便从事农战,不等国君使用刑罚百姓就拼死效命。当国家危亡、国君忧愁的时候,空谈之士成群,却对国家的安危没有任何好处。国家危亡、国君忧愁是因为遇上了强大的敌国。国君不能战胜强敌,攻破大国,就要修整防御设施,占据有利地形,聚集百姓力量,应付外敌入侵,这样外患可以消除,而称王天下的目的才能达到。因此明君治理国家应专心农战,去除那些无用的东西,禁止百姓学习浮华的学问、从事不正当职业,让他们专心农耕,这样国家就能富强,百姓的力量也可以凝聚了。
这套书的实用性超乎我的想象。我本以为这类“精粹读本”多少会有些脱离实际,但阅读下来,我发现其中蕴含的治理思想和为人处世的哲学,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不是那种空谈玄理的文字,而是直指核心的“干货”。例如,书中对权力制约和人才选拔的论述,即便放在现代企业管理或者组织架构设计中,也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的译文质量很高,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像是在读一篇精心撰写的现代散文,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许多以往觉得高深莫测的古代理念,并且开始尝试在日常决策中运用这些古老的智慧结晶。
评分这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系列的书籍,简直是国学爱好者的福音!我最近入手了其中几本,比如先秦诸子的几部重要著作,它们的排版和装帧都非常精美,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尤其是那种对古籍的尊重感,从纸张的选择到印刷的清晰度都能感受到。而且,很多经典文献的解读,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本书在注释和译文的处理上,做到了既尊重原文的古朴,又提供了现代人易于理解的阐释,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大的帮助。它不像有些古籍读本,要么是晦涩难懂的纯文本,要么是过度解读到失去了原汁原味的白话文。这本书的平衡把握得非常好,既能让人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又不至于因为理解障碍而望而却步。每次翻阅,都感觉像是在跟古代的大师进行跨时空的对话,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通俗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质感非常满意,这直接影响了阅读的舒适度。现在很多出版物为了追求低成本,要么用纸太薄易损,要么油墨味太重。但这一系列的书籍,纸张的选择偏向于柔和的米白色,长时间阅读眼睛不容易疲劳,而且排版上留白得当,疏密有致。更不用说那精良的装帧工艺,让它完全可以作为一份值得珍藏的案头书。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重视,在数字化阅读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难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化产品。每当在书架上看到它,都会有一种宁静和充实的满足感,提醒着我要时常停下来,与这些伟大的思想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评分我尤其欣赏这套书在选材上的独到眼光。很多时候,市面上的“国学经典”要么扎堆在《论语》《道德经》这种热门话题上,要么就是过于冷僻到难以找到可靠的解读版本。而这套书似乎更注重构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选取的篇目都很关键,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脉络。比如,我最近在读的某几册,清晰地展现了先秦时期不同学派对“治国”和“修身”的不同路径探索。译文部分的处理也非常讲究,它没有一股脑地把所有复杂的概念都翻译成今天的网络热词,而是保留了足够的学术严谨性,但同时又通过注释点明了关键的术语在当时的语境下到底意味着什么。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扎实的古代思想框架,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接受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点。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古代典籍的理解存在一个认知陷阱:总想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古人的思想。这套书的注释和译文的风格,恰恰避免了这种“时代错位感”。它非常克制地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桥梁”而非“仲裁者”。在对一些充满争议性的论点进行解释时,它会引用多方观点,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而不是武断地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这种开放式的引导,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说实话,阅读古代经典光靠死记硬背是没用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其思想内化并应用于当下的思考。这套书的结构设计,特别是文白对照的版式,让我可以快速地进行比对,加深对词义演变的理解,非常适合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