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曾经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也还在影响着很多人的生活。对于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了解当地的宗教有助于促成更为深入的研究;对于旅游爱好者来说,也有助于成就一段内容丰富的实地之旅。
· 呈现精华:着重描述世界主要宗教基本的内容,介绍其诞生、演变过程及其与现代性的碰撞产生的问题。
· 内容明晰:以清晰的语言讲授重要的内容,使用地图、图片、定义和历史时间检索以确保明晰性。
· 多面展现:除了阐述各个宗教的信仰体系,也描绘了信仰在多个方面的表达,如仪式、食物、衣着、艺术、建筑、朝圣、经典和音乐。
· 强调体验:以作者在世界各地宗教现场的游历为例,强调体验在学习宗教专业知识中的重要性。
·兼顾学术和尊重: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尊重每一个生活在宗教传统里的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作者:(美国)迈克尔·莫洛伊(Michael Molloy) 译者:张仕颖
迈克尔·莫洛伊(Michael Molloy)
美国宗教研究学者,现居夏威夷州的火奴鲁鲁。出生于宗教家庭,先后在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和夏威夷大学研习犹太教、基督教文学,以及印度教与佛教的神秘主义,取得夏威夷大学博士学位。家庭的熏陶、自身对宗教的浓厚兴趣驱使他游历世界各地,体验不同的宗教和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他在此基础上著成本书。
张仕颖,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宗教哲学、宗教学和基督教思想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出版专著和译著各一部,在《历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和《宗教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序 言 1
第—章 理解宗教 1
第—节 初次相遇 1
第二节 何为宗教? 2
第三节 宗教中的模式 10
第四节 宗教研究中的多学科方法 16
第五节 重要的批判性问题 18
第六节 为何要研究世界的主要宗教? 22
第七节 旅 程 25
第二章 原始宗教 31
第—节 初次相遇 31
第二节 发现原始宗教 33
第三节 研究原始宗教:从模式中学习 36
第四节 原始宗教中的神圣实践 44
第五节 个人体验:诸神在夏威夷 58
第六节 今日的原始宗教 59
第三章 印度教 71
第—节 初次相遇 71
第二节 印度教的起源 73
第三节 《奥义书》与轴心时代 77
第四节 充满灵性地生活在日常世界中 82
第五节 虔敬的印度教 88
第六节 个人体验:巴厘岛的一场火葬 97
第七节 印度教和艺术 99
第八节 印度教:现代的挑战 100
第四章 佛 教 117
第—节 初次相遇 117
第二节 佛教的开端:佛陀生平 118
第三节 佛教的基本教义 122
第四节 印度思想对早期佛教教导的影响 127
第五节 佛教的早期发展 129
第六节 小乘佛教:长老的觉悟之道 131
第七节 大乘佛教:“大渡船” 136
第八节 金刚乘佛教:“金刚乘” 153
第九节 个人体验:僧侣和池塘 158
第十节 佛教和现代世界 159
第五章 耆那教和锡克教 171
第—节 初次相遇 171
第二节 共同的起源 172
第三节 耆那教背景 172
第四节 大雄和耆那教的起源 173
第五节 世界观 175
第六节 耆那教的伦理学 176
第七节 耆那教的发展及分支 177
第八节 耆那教的仪式 180
第九节 耆那教的经典 180
第十节 耆那教的建筑和艺术 181
第十一节 锡克教背景 181
第十二节 那纳克和锡克教的起源 182
第十三节 那纳克的世界观和教导 183
第十四节 锡克教的发展 184
第十五节 锡克教的圣典 185
第十六节 锡克教和现代世界 186
第十七节 个人体验:拜访金庙 186
第六章 道教和儒教 193
第—节 初次相遇 193
第二节 中国传统信仰中的基本要素 194
第三节 道教的起源 196
第四节 道教早期的基本教义 201
第五节 道教与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202
第六节 道教的发展 203
第七节 道教与艺术 205
第八节 道教与现代世界 208
第九节 儒教之道 209
第十节 孔子生平 210
第十一节 根据儒教价值观而生活 210
第十二节 儒教典籍 216
第十三节 儒教的发展 218
第十四节 儒教与艺术 221
第十五节 个人体验:清明节,一个春天的
第十六节 儒教与现代世界 225
第七章 神道教 235
第—节 初次相遇 235
第二节 神道教的起源 236
第三节 神道教的历史发展 238
第四节 神道教信仰的实质 241
第五节 神道教宗教实践 243
第六节 个人体验:一座高过京都的寺庙 247
第七节 神道教与艺术 248
第八节 神道教的分支:新宗教 250
第九节 神道教与现代世界 252
第八章 犹太教 259
第—节 初次相遇 259
第二节 犹太历史概观 260
第三节 希伯来圣经 262
第四节 圣经历史 265
第五节 第二圣殿时期的文化冲突 278
第六节 拉比犹太教的发展 281
第七节 质疑与改革 285
第八节 犹太教与现代世界 285
第九节 个人体验:参访安妮·弗兰克之家 288
第十节 犹太教信仰 288
第十一节 宗教实践 289
第十二节 当代犹太教的分裂 296
第十三节 犹太人的身份认同与犹太教的
第九章 基督教 311
第—节 初次相遇 311
第二节 耶稣生平及教导 313
第三节 早期基督教的信仰和历史 320
第四节 基督教的早期传播 328
第五节 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所受的影响 334
第六节 东方正教会 337
第七节 个人体验:在阿索斯山上修道院的见闻 341
第八节 中世纪的基督教 342
第九节 新教的宗教改革 346
第十节 新教宗教改革之后基督宗教的
第十一节 基督教的实践 360
第十二节 基督教与艺术 366
第十三节 当基督宗教面对现代世界 371
第十章 伊斯兰教 385
第—节 初次相遇 385
第二节 穆罕默德生平及教导 386
第三节 伊斯兰的实质 390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 403
第五节 苏菲主义: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 411
第六节 个人体验:摩洛哥的斋月 417
第七节 伊斯兰教的律法与哲学 420
第八节 伊斯兰教与艺术 423
第九节 伊斯兰教与现代世界 428
第十一章 其他宗教 449
第—节 初次相遇 449
第二节 新兴宗教的起源 450
第三节 当代的异教主义:维卡教与德鲁伊教 452
第四节 约鲁巴传统中的宗教:萨泰里阿教、巫毒教、康得布雷教 456
第五节 神智派 460
第六节 科学论派(山达基教) 462
第七节 高台教 464
第八节 拉斯塔法里教 466
第九节 巴哈伊教 470
第十节 新兴宗教运动:一个独特的角色 473
第十一节 个人体验:为女神庆祝 474
第十二章 现代研究 483
第—节 初次相遇 483
第二节 现代对宗教未来的影响 484
第三节 嬗变带来的持续性挑战 497
第四节 环境保护论:一种宗教现象? 501
第五节 兼收并蓄的灵性 503
第六节 个人体验:午餐 510
出版后记 517
宗教总是不那么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就像传播了数百年的所有制度一样,世界上所有伟大宗教都有着多变的历史。我的一位热衷于宗教的朋友,把这些历史事件划分为两类:“宗教好的一面”和“宗教坏的一面”。也许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评价,这种划分是明智的。我们并不指望所有的人一直都是美善的。为什么我们要希望宗教是同样的呢?
为了回应今日世界的宗教紧张关系,大量猛烈批判宗教的著作面世了。有的作品述说以宗教名义做出的残酷无情的事情。其他作品述说宗教对女性、少数派和特定信仰之外的人的压迫。有几部书籍倡导没有信仰是理性的生活方式。
也许有些读者受到这些书籍的影响,会要求我谈谈宗教中不愉快的那一方面——宗教能够施加的社会压力、宗教的限制及其可能带来的伤害。虽然我经常想到宗教的这个黑暗面,但我是如此喜爱宗教,以至于我更愿意去注视它们的美好,而非它们的瑕疵。但是我的确同意我们必须认识和探讨这些瑕疵。
当我思考宗教更危险方面的时候,我记起我年轻时候与一位姑母的一次对话。我注意到她用怪异的反手法来写字,就问她:“为什么您的书法倾向于左边?”她告诉我当她还是一个女孩的时候,她进了一所宗教小学。尽管她习惯用左手写字,但是一直被迫使用右手写字。她告诉我说:“如果我尝试用我的左手来写字,那么我的老师就会用一把尺子打我的手。”但是,她说她永远都没有习惯用右手来写字,结果就出现了她的怪异反手写字法。现在,当我回想起这个故事的时候,它似乎是一个很小但又能激发思考的例子,人们和他们的制度——包括宗教制度——本意是要做好事,但是反而带来了伤害。
宗教在许多方面给人类造成了伤害。有的宗教容忍、宽恕奴隶制,甚至为之辩护。宗教压制少数派。宗教强迫个人在思想和行动上顺从,人们有时候被以宗教的名义残杀,原因只是他们拒绝顺从。宗教已经促成并且经常支配着基于性别的分歧。宗教也容忍社会阶层分化并且经常为其做辩护。它们所支持的政治制度至少曾同样频繁地被它们反对过。此教材的这个版本尝试更仔细地观察这些问题,因此也就要求学生们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宗教。
然而,此版本教材中令人兴奋的地方,也许与今日宗教中许多积极的东西有关。在以往的版本中,我主要是在后一章里处理环境主义,并且寥寥数语,只把它当作一种刚刚出现的宗教进展。但如今,仅在几年之内,环境主义已经变成了重要的宗教关怀。如今,几乎所有的主流宗教都有环境主义运动的身影。反思这一事实,我甚至开始乐于使用这个观念,即某种“绿色宗教”作为一种新的超宗教正在兴起。虽然宗教的变化趋于缓慢,这种发展表明宗教也能迅速变化,并且能很好地回应世界的真实需求。
封面的主题(这里指原版封面——编注)用的是流水图案。它象征着宗教所允诺的净化、新生和希望。它也象征和所有事物一样,持续变化是宗教的一个基本特点。流水应该会使我们想起宗教更新其信众及其本身的可能性。
这本书是为初学者而写的。每一个新的版本中,我都试图忠实于那些刚开始研究宗教的读者。有五个目标在指导我:
1. 呈现精华。一个试图成为有见识的世界公民的人,关于主要的宗教,他想知道些什么?本书力图呈现基本的内容,而不是更多的东西。但是它也指示出额外的地方、文本和相关人物,鼓励大家做进一步的探索。
2. 内容明晰。许多年以前,我听说过这个讽刺性的格言:“当你看见雄心抱负的火花,就向它泼冷水吧﹗”我了解学生们都怀着学习的热忱来到世界宗教课堂上。但是他们初的热情很容易被以过于学究的语言表达出的繁琐细节给扑灭。我尽量以清晰的语言讲授重要的内容。地图、图片、定义和历史时间检索也写进了教材,用以确保明晰性。
3. 显示宗教的多方面本质。一个宗教不只是一个信仰的体系。它也是一种信仰表达方式的集合——包括仪式、食物、衣着、艺术、建筑、朝圣、经典和音乐。本书使用精心挑选的照片,力图清晰展现宗教的多面性。
4. 鼓励直接体验。通过直接的体验,宗教能够得到更好的理解。我在此鼓励学生们在国内外游历时,想象并寻求直接的宗教体验。为了说明个人探索的兴奋之情,每一章里几乎都有标题为“初次相遇”和“个人体验”的部分。
5. 兼顾学术和尊重。本书必然从某种学术观点来展示宗教。同时,它也力图展现出对每一个生活在宗教传统里的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尊重。
在每一章的简短篇幅里,许多应该提到的东西却不能细述;因此,简化和概括就是不可避免的。还有,没有一个人能够通晓所有的宗教知识领域,了解宗教的方方面面,就好比囊括所有星球的银河系一样。但教授和学生们可以用他们自己的洞察和解释来弥补这些缺陷。
我想要在此版本中覆盖的要点已经出现在以前的每一个版本之中了:帮助学习宗教的学生理解人们通常觉得复杂的世界宗教内容。除了充分地关注宗教压抑和宗教基础上的环境主义,我还在每一章的末尾添加了解说性的阅读材料,还列有学生们会感兴趣的书籍、电影、音乐,以及互联网网站。在基督教一章里,新的“初次相遇”把注意力放在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基督教类型上,它很古老,仍然存在。在伊斯兰教一章里,新的“初次相遇”考察了伊斯兰教在马来西亚——为迅速工业化的伊斯兰国家之一——的当代发展,这种发展也许会在其他的伊斯兰国家里发生。马来西亚和土耳其两个国家的新图片,反映了在这两个现代化国家中伊斯兰教是如何转变的。后一章末尾的“个人体验”回应了对当今宗教的许多批评。每章结尾处的参考资源表都有所扩展。(指导教师也许会建议使用其他的网络资源,包括相关的YouTube 主题。)每章末尾都添加了一份名为“自我测试”的测验。虽然许多关于理智探索和体验旅行的建议已经被放在了互联网上,那些建议对于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来说仍然是重要的。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信息,不如说是一场思维上的深度探戈。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高明,他并不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从一些极为细微、日常的场景切入,比如清晨的祈祷声、节日庆典上的集体狂欢,甚至是个人面对生死时的内心独白。这种“由点及面”的叙事策略,使得原本抽象的宗教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常常在阅读某个段落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回想起自己过去的一些模糊经历,然后猛然间领悟到作者正在试图阐释的那个深层结构。他娴熟地在描述与分析之间游走,既保持了人类情感的温度,又不失学术研究的冷峻与客观。那种感觉就像是作者牵着你的手,走过了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最终豁然开朗,看到了隐藏在迷雾背后的全景图。这种对阅读节奏的精准把控,让整本书的知识密度虽然很高,但读起来却出奇地流畅,丝毫没有生涩之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它对“实践性”的强调,这在以往接触的许多理论著作中是比较少见的。作者似乎始终在提醒我们,宗教并非仅仅是历史书上的记载或哲学思辨的产物,它是一种活生生的、正在发生的“行动”。书中对仪式动力学的分析尤其精彩,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身体性”在信仰形成中作用的论述。例如,作者是如何剖析那些看似重复、机械的动作(如跪拜、环行、禁食)是如何一步步重塑了个体的认知和情感联结的,这远比单纯讨论教义来得更有冲击力。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信仰”的理解——它不再是纯粹的头脑认知,而是一种融入血液和肌肉的集体记忆与个体实践。这种将理论根植于人类具体行为的尝试,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现实关照能力,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会带着一种新的滤镜去观察周遭那些看似寻常的社会行为。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改变,那可能是“谦逊”。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很多我们自以为是“常识”或“理性”的判断标准,在更广阔的人类精神图景中,是多么的局限和脆弱。作者并没有试图为任何一种信仰体系“代言”或进行价值排序,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和理解人类精神需求的工具箱。他引导我们进入不同的语境,去理解为什么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特定的人们会需要并创造出这些复杂的精神结构来应对生存的焦虑与意义的追寻。这种去中心化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世界”的想象边界,让我意识到,理解的最终目的不是评判,而是共存。读完之后,感觉心胸似乎开阔了许多,对于那些曾经感到“不可理喻”的现象,现在也能以一种更为包容和好奇的心态去对待了。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并非是那种铺陈浩大、引文汗牛充栋的类型,而更像是一种精准的手术刀式解剖。作者在处理复杂的跨文化比较时,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克制和洞察力。他似乎深知,一旦过度阐释,便会落入文化相对主义或傲慢的陷阱。因此,书中对不同信仰体系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都进行了非常审慎的描摹。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边界消融”这一概念的探讨,即在特定的宗教体验高潮时刻,个体自我与外部世界(无论是神圣的还是社群的)之间的界限是如何暂时溶解的。这种描述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神秘经验的核心特征,而且所引用的案例横跨东西方,地域分布广阔,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跨学科功底,读来让人心悦诚服,对作者的治学态度肃然起敬。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时,那种略带粗粝感的封面纸张,配合着沉稳的墨绿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字体选择上,主标题的排版非常大气,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现代感,能明显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书脊的烫金工艺处理得恰到好处,在书架上陈列时,即便光线不佳也能显露出低调的质感。翻开内页,纸张的厚度和白度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阅读时眼睛几乎没有负担,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装帧的整体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承载知识的书籍,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细细品味的手工艺品。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极佳的基调,让人对书中的内容也抱有了更高的期待,仿佛这本书的物质存在本身,就在向读者传递着一种对“体验”的尊重与重视。它的设计语言,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实体与精神世界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