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諤的貓:改變物理學的50個實驗 (英) 亞當·哈特-戴維斯 人文社科

薛定諤的貓:改變物理學的50個實驗 (英) 亞當·哈特-戴維斯 人文社科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陽曦 譯
圖書標籤:
  • 物理學
  • 量子力學
  • 實驗物理
  • 科學史
  • 科普讀物
  • 薛定諤的貓
  • 亞當·哈特-戴維斯
  • 人文社科
  • 科學哲學
  • 現代物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書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9606266
商品編碼:22291232533
叢書名: 薛定諤的貓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具體描述

 

圖書名稱    薛定諤的貓:改變物理學的50個實驗    作者    (英) 亞當·哈特-戴維斯

定價    49.80元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有限公司

ISBN    9787559606266    齣版日期    2017-09-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膠訂

開本    32開    商品重量    0.4Kg

 

★精選物理學史上繞不過去的50個實驗,快速、清晰地解析每一個實驗的背景、過程、結論和含義。如:阿基米德浮力實驗、光速測定實驗、法拉第電磁實驗、楊氏雙縫實驗、尋找以太實驗、薛定諤的貓實驗等。★迴溯物理學的發展曆程,50個實驗按時間順序排列,像50個裏程碑,幫助讀者搭建起基本的物理學史體係。同時涵蓋麵廣泛,經典力學、電磁學、熱力學、相對論、天體物理、量子物理均有涉及。

亞當·哈特-戴維斯,1943年生,英國科學傢、作傢、電視節目主持人,1990年代主持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地方英雄」和「羅馬人對我們有什麼貢獻?」等係列節目,成為知名的科普傳播人士。畢業於牛津大學莫爾頓學院化學係,於約剋大學取得有機金屬化學博士學位,之後曾在牛津大學齣版社擔任科學圖書編輯。目前仍為英國的廣播與電視節目協助幕前與幕後工作。2007年獲英國皇傢攝影學會授予榮譽會員資格。著作超過30本,包括《曆史:從文明之初到今天》《時間之書》《薛定諤的貓:改變物理學的50個實驗》等。

本書從科學史的角度,依照時間序介紹瞭有史以來*突破性的重大物理學實驗,這些實驗為物理學各領域奠定瞭紮實基礎,也是人類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石,例如:牛頓的蘋果到底是不是真的故事?人造雲和粒子移動的軌跡有何關聯?透過油滴要怎麼測量電子的帶電量?不論你感興趣的是光學、力學、電子學還是天文學,這本書都能讓你找到許多有趣且深具啓發性的解答。

引言 6
1.早期實驗:公元前430—1307 8
約公元前430 空氣算是“物質”嗎?——恩培多剋勒
約公元前240 浴盆裏的水為什麼會溢齣來?——阿基米德
約公元前230 如何測量地球?——埃拉托斯特尼
1021 光是怎樣傳播的?——海什木
1307 彩虹的顔色從哪兒來?——弗萊貝格的狄奧多裏剋
2.啓濛時代:1308—1760 26
1581 磁北極在哪裏?——諾曼
1587 大球和小球:誰墜落的速度更快?——伽利略
1648 山頂上的空氣更稀薄嗎?——帕斯卡
1660 輪胎為什麼要充氣?——波義耳
1672 “白色”是一種顔色嗎?——牛頓
1676 光速是有限的嗎?——羅默


躍遷:量子世界與宇宙的邊界 作者: 艾莉森·維剋多 齣版社: 寰宇文化 內容簡介: 《躍遷:量子世界與宇宙的邊界》並非一部探討經典物理學實驗的科普讀物,它聚焦於二十世紀以來,人類認知邊界被徹底重塑的那些“非凡”思想實驗和前沿理論探索。本書旨在帶領讀者深入理解,當物理學的尺度從宏觀世界滑嚮微觀領域,直至觸及宇宙的極限時,我們賴以生存的現實感是如何被顛覆和重建的。 本書的敘事結構圍繞著“三個維度”展開:微觀的奇點、時空的漣漪,以及存在的維度。它避開瞭對耳熟能詳的經典實驗的重復敘述,轉而深入挖掘那些推動物理學界進行根本性“躍遷”的關鍵概念和爭議。 第一部:微觀的奇點——超越粒子與波的糾纏 在這一部分,作者艾莉森·維剋多,一位深諳理論物理學和哲學交叉領域的學者,將帶領讀者直麵量子力學最令人睏惑但最具變革性的核心。我們不探討那個著名的“箱中”的物體,而是深入研究“不確定性原理”背後的信息論本質。 1. 量子糾纏的“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的數學美學: 本章詳述瞭貝爾不等式是如何從純粹的數學推導演變為對實在性(Reality)定義的挑戰。重點在於對 EPR 悖論的現代詮釋,特彆是關於“非定域性”如何被實驗觀測所證實,以及它對經典因果律的衝擊。維剋多摒棄瞭對概念的簡單比喻,而是通過解析代數結構,展示瞭信息如何在不傳遞速度的情況下實現關聯。 2. 量子場論的重整化:從無限到有限的煉金術: 描述瞭二十世紀中期理論物理學傢如何麵對量子電動力學(QED)中不可避免的“無限大”問題。本章詳細解析瞭“重整化”這一極具爭議但無比成功的技術。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學技巧,而是一種深刻的哲學宣言:我們對微觀世界的描述必須依賴於我們觀察的尺度。通過對費曼圖的深入解析,讀者將理解粒子是如何在能量漲落的海洋中短暫顯現又迅速湮滅的。 3. 費米子與玻色子的拓撲分類: 本章超越瞭對“物質粒子”和“力粒子”的簡單區分,探討瞭粒子根據其統計特性所擁有的根本屬性。重點闡述瞭任意子(Anyons)的存在——它們是生活在二維空間中的奇特粒子,其交換統計既非費米子亦非玻色子。這為構建拓撲量子計算奠定瞭理論基礎,展示瞭如何在幾何層麵而非傳統的能量層麵上理解物質的本質。 第二部:時空的漣漪——引力與量子的和解之路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關於“實在性”的微觀挑戰,那麼第二部分則關注於宇宙結構的宏觀塑造力量——時空的扭麯與量子效應的交匯點。 1. 黑洞信息悖論的最新進展: 本章不滿足於描述事件視界,而是深入探討霍金輻射的半經典推導,以及隨之而來的信息丟失危機。重點分析瞭火牆(Firewall)理論與軟毛(Soft Hair)理論的最新辯論。讀者將看到理論物理學傢們如何試圖用信息論和量子糾纏的語言來修補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留下的最大裂痕。 2. 圈量子引力(LQG)的背景獨立性: 相對論視引力為時空幾何,而標準量子場論則需要一個固定的時空背景。本章詳細闡述瞭LQG如何試圖通過“自鏇網絡”和“自鏇泡沫”來量化時空本身。它描繪瞭一個由離散的、相互連接的“量子體積”構成的宇宙,而非一個平滑的背景。這種方法論上的徹底轉變,是通往完整量子引力理論的關鍵步驟之一。 3. 宇宙學中的“大爆炸”奇點取代方案: 探討瞭諸如循環宇宙模型(Cyclic Models)和量子反彈(Big Bounce)等理論如何避免時間起點處無限密度的“奇點”問題。這些模型暗示瞭我們的宇宙可能並非源於虛無,而是前一個宇宙坍縮的“反彈”結果,這徹底顛覆瞭我們對時間起源的綫性認知。 第三部:存在的維度——超越經驗的理論疆域 最後一部分,本書將目光投嚮那些尚未被實驗完全證實,但邏輯上已成為物理學前沿的理論結構,它們直接挑戰瞭人類對“維度”和“實在性”的基本理解。 1. 超弦理論的景觀(The Landscape)與真空選擇: 詳細介紹瞭超弦理論如何將自然界的基本粒子統一在一個包含額外六維或七維緊緻化空間的理論框架內。重點討論瞭“景觀”問題——理論預測瞭數量極其龐大的可能宇宙(約 $10^{500}$ 種),每種都有不同的物理常數。這迫使物理學傢麵對一個深刻的哲學問題:我們觀測到的定律是必然的,還是僅僅是眾多可能中的一個“幸運選擇”? 2. 多世界詮釋(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 MWI)的邏輯必然性: MWI被認為是解釋量子測量問題的最簡潔但代價最高的理論之一。本章將側重於理解“波函數不塌縮”這一假設的含義。它描繪瞭一個不斷分岔的宇宙圖景,其中每一次量子測量都導緻瞭觀察者自身的復製。作者將分析這種解釋在哲學上對“自我”和“意識”的衝擊,強調其作為一種邏輯自洽理論的強大之處。 3. 量子信息論與引力的新連接: 本章探索瞭近十年來物理學界最熱門的領域之一:ER=EPR猜想。它提齣,愛因斯坦-羅森橋(蟲洞)與量子糾纏(EPR對)在數學上是等價的。如果成立,這意味著時空幾何本身可能是由量子糾纏的結構所“湧現”齣來的,而非獨立於物質和信息存在的背景。這是對時空本質最激進的重新定義,暗示著引力可能僅僅是信息處理的一種錶現形式。 《躍遷:量子世界與宇宙的邊界》是一本麵嚮具備一定科學素養的讀者的深度探索之作。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清晰地勾勒齣人類知識前沿的輪廓,展示瞭科學如何通過不斷地自我顛覆,嚮著更深層的宇宙規律邁進。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說,物理學的魅力往往在於其哲學層麵的深遠影響,而這本書恰恰抓住瞭這一點。它不僅僅是科學史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人類認知局限與突破的哲學探討錄。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看似“反直覺”的物理學現象,反而將其視為探索真理的契機,並且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去描繪這種人類精神上的抗爭。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某些實驗結果所引發的哲學思辨部分的探討,它促使我跳齣瞭純粹的“知識獲取”層麵,開始思考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本身。這種由科學驅動的、嚮內探索的旅程,遠比單純記住公式要來得有價值和持久。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物理,不如說是在重新校準自己對現實本質的理解框架。

評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這本書在裝幀設計上的用心。雖然內容纔是核心,但好的載體能極大地提升閱讀的愉悅度。這本書的紙張手感、字體排版,乃至章節之間的留白處理,都透著一股沉穩而高級的氣息,非常符閤它所探討主題的厚重感。它不像一些輕飄飄的快餐式科普讀物,拿在手上有一種安心感。每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開啓一個嚴肅而鄭重的學術對話。這種對實體書體驗的重視,讓我在電子閱讀普及的今天,更願意捧著它,在安靜的角落裏,慢慢地品味那些跨越時空的科學智慧。這種對閱讀儀式感的營造,無疑是成功將一本優秀的科學著作轉化為值得珍藏的讀物的關鍵一環。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精妙,它沒有采用傳統的按時間順序綫性敘述,而是像一個萬花筒,從不同的實驗切麵摺射齣物理學發展的多維圖景。這種非綫性的敘事手法,反而更符閤我們大腦對復雜信息進行關聯和記憶的習慣。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好像之前零散的知識點突然被點亮,串聯成瞭一張更宏大、更清晰的網絡。作者在文字的運用上,展現齣瞭極高的文學素養,他懂得如何運用懸念來吊足讀者的胃口,又懂得在關鍵時刻給予擲地有聲的總結。特彆是對那些關鍵轉摺點的描繪,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銳利感交織在一起,讓人印象極其深刻。我甚至會時不時地停下來,閤上書本,對著天花闆冥想幾分鍾,試圖去重溫那種推翻舊有認知、建立新世界觀的震撼。

評分

這本書真是一場思想的冒險,作者用極其生動和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我們穿越瞭物理學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河。我尤其欣賞他選擇的敘事角度,那種仿佛置身於早期科學辯論現場的臨場感,讓人忍不住想要為那些偉大的科學傢們捏一把汗。每一個實驗的描述,都不僅僅是冷冰冰的公式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性化的掙紮、靈感的火花,以及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驅動的執著。讀下來,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接收知識,而是在積極參與一場智力上的探險。作者對於實驗背景的鋪陳和對科學思想演變脈絡的梳理,都做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內容的深度,又兼顧瞭大眾讀者的理解門檻。那種將復雜的概念通過巧妙的比喻和清晰的邏輯層層剝開的感覺,簡直是閱讀體驗中的一大享受。他成功地將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物理學定律,拉迴到瞭人類探索自然的真實情境之中,讓人對科學傢的工作産生由衷的敬佩。

評分

這本書的翻譯質量令人贊嘆,這在科普讀物中是難能可貴的。通常情況下,將高度凝練的科學概念和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幽默或修辭準確無誤地轉譯過來,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是,這本書的譯者顯然深諳科學的嚴謹與文字的靈動之間的平衡之道。讀起來非常流暢自然,完全沒有那種“翻譯腔”帶來的閱讀障礙感,仿佛原作者就是用中文在直接寫作一樣。這種順暢性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那些原本可能因晦澀術語而卻步的讀者,也能毫無壓力地沉浸其中。細節之處見真章,正是這種對語言的尊重和精雕細琢,使得這本關於“改變物理學”的書,在中文世界裏真正實現瞭“改變”讀者的體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