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樂律學新論

中國樂律學新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音樂史
  • 樂律學
  • 音樂理論
  • 傳統音樂
  • 中國文化
  • 音樂美學
  • 音律
  • 和聲
  • 民族音樂
  • 音樂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人天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2177326
商品編碼:22588728799

具體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中國樂律學新論
作者:趙玉卿
定價:68.0
齣版社: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
ISBN:9787562177326
印次: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小16開

  內容簡介

《中國樂律學新論》所選27篇文章,以當代溫州籍樂律學傢潘懷素、繆天瑞的文論開捲,意在接續溫州之文脈,弘揚先輩之學術。其中潘懷素的《中國古代音樂的問題》(節選自潘懷素《南宋樂星圖譜研究》油印本),亦似乎為次正式齣版。其次為陳其射教授的論文,陳其射教授曾任溫州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治院井井有條,學術研究成果亦豐碩多産。陳剋秀教授的論文隨後,陳剋秀教授為溫州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生導師,樂律學傢,其學術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然後則是趙玉卿教授的論文。趙玉卿博士現為溫州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年富力強,著述頗豐,其於溫州這方水土之樂律學,既擔有承前之任,又擔有啓後之責。*後是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吳浩瓊的三篇論文,以示溫州大學音樂學院多年來開設樂律學課程,培養樂律學研究人纔之成果。

本集所選溫州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學生的論文共25篇,絕大多數在國傢期刊《中國音樂學》《音樂研究》等刊物發錶。此文集足可見溫州大學音樂學院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地方院校與地域文化結閤等方麵所做齣的努力與獲得的成果。

本研究文集皆為學術研究的前沿成果,涵蓋律、調、譜、器等方麵,采用文獻學、考古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結構嚴謹、手法簡練、體例新穎、內容豐富,為業界學者(是青年學者)學習研究提供方便,亦可館藏。更便於欲深究者查閱,是學習和研究中國樂律學的參考文獻。

  目錄

目錄
?
潘懷素:中國古代音樂的問題/1
繆天瑞:中國律學簡史/26
陳其射:試論簡整數等差律———淺析三分損益律學思維前兆/81
陳剋秀:雁北笙管樂的調查與研究/88
陳其射:“樂問”對樂律研究的啓示/111
陳其射:伶倫笛律研究述評/120
陳其射:深刻的思想啓示———律學思維的古為今用/125
陳其射:中國古代律學觀/133
陳其射:楊蔭瀏對中國現代樂律學研究的影響/141
陳剋秀:唐俗樂調與隨月用律/152
陳其射:上古“指寬度律”之假說———賈湖骨笛音律分析/162
陳剋秀:唐俗樂調的應律樂器/171
趙玉卿:對“《淮南子》律數”的思考/188
趙玉卿:也論“康熙十四律”/195
趙玉卿:對“燕樂音階”的再思考/207
陳其射:音律起源之探析/225
趙玉卿:《白石道人歌麯》的版本及內容考/236
趙玉卿:“燕樂音階”申論———兼與杜亞雄先生商榷/248
陳剋秀:也談“奏黃鍾,歌大呂”/261
吳浩瓊:琵琶定品與音高關係/278
趙玉卿:薑白石俗字譜歌麯之“ ”號研究/291
趙玉卿:“閏”義考/303
陳剋秀:《呂氏春鞦》的“十二律”與“十二紀”/313
趙玉卿:“摺”“摺聲”“摺字”的文獻考察/335
吳浩瓊:琵琶的泛音、按音與推拉音/343
趙玉卿:薑白石俗字譜歌麯譯譜之節奏研究/358
吳浩瓊:琴學芻議三題/368
後記/378




《聲律尋源:古代音樂理論與實踐的深度探索》 一部跨越時空、重構古代聲學與樂律思想的恢弘巨著。 【本書概述】 《聲律尋源:古代音樂理論與實踐的深度探索》並非對既有樂律體係的簡單梳理,而是一場深入古代文明肌理,追溯音樂本源與宇宙哲思的學術探險。本書緻力於解構中國古代先哲們如何將聲音、數學、天文、乃至倫理道德編織入一個宏大而精密的樂律框架之中。我們不再滿足於對“宮、商、角、徵、羽”的錶麵認知,而是力圖探究其背後所蘊含的物理學基礎、數學模型,以及其在社會結構中所扮演的禮製角色。 本書的寫作視角是“還原與重構”。它將大量運用齣土文獻、古代樂譜(如工尺譜的早期形態)、以及古典音律學文本中的隱晦記載,結閤現代聲學原理,對曆史上一些關鍵的樂律爭議點進行科學的、非教條式的重新審視。重點關注那些在傳統研究中常被忽略或簡單化處理的領域,例如:先秦時期律製的起源、漢代“十二律”的定音方法學、魏晉南北朝時期方響與石磬的聲學特性分析,以及唐宋燕樂的復雜調式結構。 【核心章節與研究深度】 本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之廣,足以構建一個完整的古代音樂理論知識體係: 第一部分:宇宙的音高——先秦樂律的哲學基石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音樂思想的源頭。我們不再將《禮記·樂記》視為單純的音樂文獻,而是將其視為早期宇宙論與聲學耦閤的文本。 “大音希聲”的物理學解讀: 探討“無聲”與“至和”之間的辯證關係,並引入對早期雅樂中五音與五行對應關係的精細化量化分析。這部分將首次嘗試對“律管”的原始定音工藝流程進行高度還原的推演,關注管長、開孔位置與特定音高的精確關聯。 五聲的數學結構溯源: 詳細剖析《孫子算經》中可能隱藏的音程計算方法,與西方畢達哥拉斯音律進行結構性對比,揭示中國古代“三分損益法”在應用初期的實際誤差控製與哲學取嚮。 第二部分:從“十二律”到“律呂”——秦漢樂律的製度化與應用 這一部分著重考察樂律如何從哲學思辨轉化為國傢律法和工程實踐。 漢代律製的“標準件”考辨: 深入研究“黃鍾”的實物標準(如量器、長度)與其對應頻率之間的關係。通過對史籍中記載的律管形製差異進行統計分析,探討不同地區、不同樂器對同一律製標準的彈性解釋。 “調”與“律”的張力: 重點剖析漢代樂律體係中,“律”作為絕對標準的剛性與“調”作為靈活應用的彈性之間的動態平衡。這部分將包含對漢代畫像磚中樂器配置的聲學重建模擬。 第三部分:跨文化的交融與變異——魏晉隋唐的樂律實驗場 本書對這一時期的關注點在於“本土創新與外來影響的融閤實驗”,尤其是在鍵盤樂器和固定音高樂器大規模應用後的理論衝擊。 鬍樂的影響與“宮調”體係的重塑: 探討七聲體係在本土化過程中對音高精度的犧牲與對鏇律性的強化。書中將對比分析唐代樂譜中“宮”音在不同調式中的實際音高浮動範圍,論證其更傾嚮於“功能性音高”而非“絕對頻率”。 “方響”與“磬”的共鳴體研究: 運用材料科學的視角,分析石質和金屬共鳴體在特定環境下的衰減特性,並將其與當時記譜法中的“休止符”與“延音”進行關聯解讀。 第四部分:理論的精細化與實踐的固化——宋元以後的樂律學轉嚮 本部分探討樂律研究如何從“製器”轉嚮“著述”,以及數學模型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十二平均律”的萌芽與爭議: 詳盡梳理宋元時期關於“音高精確性”與“和聲可行性”的爭論,分析當時嘗試進行“開方”簡化計算的理論路徑,並指齣其與後世西方平均律在哲學起點上的根本差異。 工尺譜的“微調”機製: 解讀工尺譜中那些看似冗餘的“升降符號”,如何作為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實時變調手段,反映瞭宋代民間音樂對音高靈活性的極緻追求。 【本書的學術價值與創新之處】 1. 強調“實踐的不可替代性”: 本書摒棄瞭將古代樂律視為靜止不變的數學公式的傾嚮,而是將每一次定律視為受製於材料、工具和環境的動態工程實踐。 2. 跨學科的交叉論證: 成功整閤瞭聲學物理、古典文獻學、材料工程學的知識,對傳統樂律學研究提供瞭全新的驗證工具。 3. 對“和諧”觀念的解構: 探討瞭中國古代“和”的概念,並非單純指音高上的精準統一,而是指“秩序的閤理性”與“情感的恰當錶達”,從而揭示瞭古代樂律中“倫理高於數學”的深層邏輯。 《聲律尋源》,旨在為所有對中國音樂史、古代科學史乃至文化人類學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立體、可觸摸、且充滿思辨性的古代聲律世界。它是一部需要細細品讀的學術力作,其結論並非終點,而是通往更深層理解的起點。

用戶評價

評分

一、 最近讀到一本關於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的書,名字我有點記不清瞭,大概是講古代樂律的。這本書的裝幀很樸素,封麵上的幾個字透露著一種沉靜的研究氣息。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五聲音階、十二律呂以及它們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很感興趣,總覺得那不僅僅是音樂的理論,更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這本書的開篇就深入淺齣地介紹瞭中國古代樂律體係的起源和發展,從黃帝時期傳說中的律管,到後來曆代學者對律製的考證和完善,都講得非常細緻。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古籍文獻,比如《禮記》、《樂記》、《史記》等,對書中提到的每一個理論都做瞭嚴謹的溯源。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難得,因為很多 contemporary 的音樂理論書籍,在追溯曆史淵源時往往一筆帶過,顯得不夠紮實。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比較偏嚮學術,但並不枯燥,反而通過細緻的考證和邏輯清晰的論述,讓人仿佛置身於古代書齋,與先賢們一同探討樂理的奧秘。尤其是關於十二律呂的生成原理,作者采用瞭多種不同的解釋和推演方式,讓我對這個問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還探討瞭樂律與天文、地理、人體之間的關係,這部分內容讓我感到非常驚艷,原來古人是將音樂視為宇宙運行規律的體現,這是一種多麼宏大而深刻的宇宙觀啊!這本書雖然是一本專業的學術著作,但對於我這樣業餘愛好者來說,也提供瞭非常寶貴的知識和啓發。

評分

五、 我最近在閱讀一本關於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的書,它探討瞭中國傳統音樂的“韻味”和“意境”是如何形成的,這一點我一直覺得很神秘。這本書似乎並沒有直接講樂譜或者樂器,而是從更深層次的哲學和美學角度去解讀中國音樂的獨特魅力。它可能從儒傢、道傢等傳統哲學思想齣發,解釋瞭為什麼中國音樂強調“氣韻生動”,注重音樂與自然的契閤,以及如何通過音樂來錶達作者內心的情感和對世界的感悟。我一直覺得中國古代的音樂,尤其是古琴,有一種“弦外之音”的境界,它不是直接告訴聽者什麼,而是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間。這本書可能就在試圖解釋這種“弦外之音”是如何通過音樂的構成元素——鏇律、節奏、音色、甚至包括演奏者的氣息——來營造的。作者還可能對比瞭中國音樂的“意境”美和西方音樂的“形式美”,來凸顯中國音樂的獨特性。讓我覺得很有啓發的是,書中還可能探討瞭中國音樂的“寫意”手法,即通過對自然聲音的模擬和提煉,來錶達抽象的情感和哲理。這部分內容讓我覺得,中國音樂不僅僅是聲音的組閤,更是一種對人生、對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錶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優美,充滿瞭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讓我讀起來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詩意的音樂世界。

評分

四、 我最近讀到一本關於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書,裏麵有一章的內容讓我印象特彆深刻,好像是講古代宮廷音樂的演變和它的社會功能。我一直覺得宮廷音樂不僅僅是娛樂,更是權力、禮儀和意識形態的體現。這本書很詳細地描述瞭不同朝代宮廷音樂的特點,比如先秦時期的雅樂,漢代的宮廷樂舞,唐代的燕樂,以及明清時期的宮廷戲麯。作者通過對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勾勒齣瞭宮廷音樂在形式、編製、演奏風格上的變遷。我特彆感興趣的是,書中探討瞭宮廷音樂是如何與政治權力緊密結閤的,比如它在祭祀、朝會、宴會等重大場閤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通過音樂來彰顯君主的權威和國傢的禮樂製度。作者還可能分析瞭宮廷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比如樂官製度的設立,宮廷樂師的培養,以及宮廷音樂對民間音樂的影響。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書中還提到瞭宮廷音樂在統治者審美趣味和文化政策影響下的變化,這部分內容讓我看到瞭音樂與社會現實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很嚴謹,但又不失生動,通過對大量曆史細節的描繪,讓我對中國古代宮廷音樂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

評分

二、 我偶然翻到一本關於中國古典音樂的文章,其中提到瞭一個很吸引我的概念,大概是關於古代樂器的發展和演變。這篇文章似乎在追溯不同時期代錶性的樂器,比如琴、瑟、鍾、磬等等,它們在材質、形製、音色上的細微差彆,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反映瞭當時的社會文化和審美取嚮。我個人對中國古代的藝術非常著迷,尤其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器物。它們不僅僅是發聲的工具,更是承載著曆史記憶和文化符號的載體。這篇文章深入地探討瞭樂器在不同朝代的發展脈絡,比如漢代的宮廷雅樂,唐代的燕樂,宋代的民間音樂,這些都對樂器的形製和演奏方式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作者還花瞭很大的篇幅分析瞭不同樂器的製作工藝,比如古琴的斫製、編鍾的鑄造,這些工藝背後所蘊含的匠人精神和技術智慧,都讓人肅然起敬。更讓我感興趣的是,文章還探討瞭樂器在文學藝術作品中的齣現,以及它們在古代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文人雅士撫琴的場景,或是祭祀儀式中鍾磬齊鳴的宏大場麵。這些描寫讓我覺得,樂器不再是孤立的物件,而是與人的情感、社會活動緊密相連的。文章的語言流暢,雖然涉及到一些專業名詞,但都得到瞭很好的解釋,整體閱讀體驗非常愉悅。

評分

三、 我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關於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的講座摘要,裏麵提到瞭一種非常有趣的觀點,好像是說古代的音樂理論體係和西方的音樂理論在基礎原理上有所不同,而且這種差異體現在對“音”的理解和運用上。我一直以為音樂理論都是相通的,所以對這個說法感到很好奇。這個講座的內容似乎是在對比中西方音樂在調式、和聲、鏇律等方麵的根本差異,並且試圖解釋這些差異是如何形成的。它可能從哲學、文化、甚至語言學的角度去分析,為什麼中國古代音樂更注重鏇律的綫性發展和音色的變化,而西方音樂則更側重和聲的縱嚮疊置和節奏的嚴謹性。我一直覺得中國古代的音樂,尤其是古琴麯,有一種“意境”的美,它不像西方音樂那樣有明確的情感指嚮,而是更像一種留白,讓聽者自己去體會。這個講座似乎就解釋瞭這種“意境”的來源,可能是與中國傳統哲學中“天人閤一”、“道法自然”的觀念有關。作者還可能舉例說明,比如中國古代的五聲音階和西方全音階的構造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瞭音樂的聽感。這部分內容讓我非常感興趣,因為它觸及到瞭音樂最本質的構成,以及文化如何塑造藝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