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国乐律学新论 |
| 作者: | 赵玉卿 |
| 定价: | 68.0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
| ISBN: | 9787562177326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中国乐律学新论》所选27篇文章,以当代温州籍乐律学家潘怀素、缪天瑞的文论开卷,意在接续温州之文脉,弘扬先辈之学术。其中潘怀素的《中国古代音乐的问题》(节选自潘怀素《南宋乐星图谱研究》油印本),亦似乎为次正式出版。其次为陈其射教授的论文,陈其射教授曾任温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治院井井有条,学术研究成果亦丰硕多产。陈克秀教授的论文随后,陈克秀教授为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乐律学家,其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然后则是赵玉卿教授的论文。赵玉卿博士现为温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年富力强,著述颇丰,其于温州这方水土之乐律学,既担有承前之任,又担有启后之责。*后是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吴浩琼的三篇论文,以示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多年来开设乐律学课程,培养乐律学研究人才之成果。 本集所选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学生的论文共25篇,绝大多数在国家期刊《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等刊物发表。此文集足可见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地方院校与地域文化结合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获得的成果。 本研究文集皆为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涵盖律、调、谱、器等方面,采用文献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结构严谨、手法简练、体例新颖、内容丰富,为业界学者(是青年学者)学习研究提供方便,亦可馆藏。更便于欲深究者查阅,是学习和研究中国乐律学的参考文献。 |
| 目录 | |
目录 ? 潘怀素:中国古代音乐的问题/1 缪天瑞:中国律学简史/26 陈其射:试论简整数等差律———浅析三分损益律学思维前兆/81 陈克秀:雁北笙管乐的调查与研究/88 陈其射:“乐问”对乐律研究的启示/111 陈其射:伶伦笛律研究述评/120 陈其射:深刻的思想启示———律学思维的古为今用/125 陈其射:中国古代律学观/133 陈其射:杨荫浏对中国现代乐律学研究的影响/141 陈克秀:唐俗乐调与随月用律/152 陈其射:上古“指宽度律”之假说———贾湖骨笛音律分析/162 陈克秀:唐俗乐调的应律乐器/171 赵玉卿:对“《淮南子》律数”的思考/188 赵玉卿:也论“康熙十四律”/195 赵玉卿:对“燕乐音阶”的再思考/207 陈其射:音律起源之探析/225 赵玉卿:《白石道人歌曲》的版本及内容考/236 赵玉卿:“燕乐音阶”申论———兼与杜亚雄先生商榷/248 陈克秀:也谈“奏黄钟,歌大吕”/261 吴浩琼:琵琶定品与音高关系/278 赵玉卿:姜白石俗字谱歌曲之“ ”号研究/291 赵玉卿:“闰”义考/303 陈克秀:《吕氏春秋》的“十二律”与“十二纪”/313 赵玉卿:“折”“折声”“折字”的文献考察/335 吴浩琼:琵琶的泛音、按音与推拉音/343 赵玉卿:姜白石俗字谱歌曲译谱之节奏研究/358 吴浩琼:琴学刍议三题/368 后记/378 |
三、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讲座摘要,里面提到了一种非常有趣的观点,好像是说古代的音乐理论体系和西方的音乐理论在基础原理上有所不同,而且这种差异体现在对“音”的理解和运用上。我一直以为音乐理论都是相通的,所以对这个说法感到很好奇。这个讲座的内容似乎是在对比中西方音乐在调式、和声、旋律等方面的根本差异,并且试图解释这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它可能从哲学、文化、甚至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为什么中国古代音乐更注重旋律的线性发展和音色的变化,而西方音乐则更侧重和声的纵向叠置和节奏的严谨性。我一直觉得中国古代的音乐,尤其是古琴曲,有一种“意境”的美,它不像西方音乐那样有明确的情感指向,而是更像一种留白,让听者自己去体会。这个讲座似乎就解释了这种“意境”的来源,可能是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观念有关。作者还可能举例说明,比如中国古代的五声音阶和西方全音阶的构造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音乐的听感。这部分内容让我非常感兴趣,因为它触及到了音乐最本质的构成,以及文化如何塑造艺术。
评分四、 我最近读到一本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书,里面有一章的内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好像是讲古代宫廷音乐的演变和它的社会功能。我一直觉得宫廷音乐不仅仅是娱乐,更是权力、礼仪和意识形态的体现。这本书很详细地描述了不同朝代宫廷音乐的特点,比如先秦时期的雅乐,汉代的宫廷乐舞,唐代的燕乐,以及明清时期的宫廷戏曲。作者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勾勒出了宫廷音乐在形式、编制、演奏风格上的变迁。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探讨了宫廷音乐是如何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的,比如它在祭祀、朝会、宴会等重大场合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音乐来彰显君主的权威和国家的礼乐制度。作者还可能分析了宫廷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比如乐官制度的设立,宫廷乐师的培养,以及宫廷音乐对民间音乐的影响。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宫廷音乐在统治者审美趣味和文化政策影响下的变化,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音乐与社会现实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很严谨,但又不失生动,通过对大量历史细节的描绘,让我对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二、 我偶然翻到一本关于中国古典音乐的文章,其中提到了一个很吸引我的概念,大概是关于古代乐器的发展和演变。这篇文章似乎在追溯不同时期代表性的乐器,比如琴、瑟、钟、磬等等,它们在材质、形制、音色上的细微差别,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取向。我个人对中国古代的艺术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器物。它们不仅仅是发声的工具,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的载体。这篇文章深入地探讨了乐器在不同朝代的发展脉络,比如汉代的宫廷雅乐,唐代的燕乐,宋代的民间音乐,这些都对乐器的形制和演奏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还花了很大的篇幅分析了不同乐器的制作工艺,比如古琴的斫制、编钟的铸造,这些工艺背后所蕴含的匠人精神和技术智慧,都让人肃然起敬。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文章还探讨了乐器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出现,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文人雅士抚琴的场景,或是祭祀仪式中钟磬齐鸣的宏大场面。这些描写让我觉得,乐器不再是孤立的物件,而是与人的情感、社会活动紧密相连的。文章的语言流畅,虽然涉及到一些专业名词,但都得到了很好的解释,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愉悦。
评分五、 我最近在阅读一本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书,它探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和“意境”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点我一直觉得很神秘。这本书似乎并没有直接讲乐谱或者乐器,而是从更深层次的哲学和美学角度去解读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它可能从儒家、道家等传统哲学思想出发,解释了为什么中国音乐强调“气韵生动”,注重音乐与自然的契合,以及如何通过音乐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感悟。我一直觉得中国古代的音乐,尤其是古琴,有一种“弦外之音”的境界,它不是直接告诉听者什么,而是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这本书可能就在试图解释这种“弦外之音”是如何通过音乐的构成元素——旋律、节奏、音色、甚至包括演奏者的气息——来营造的。作者还可能对比了中国音乐的“意境”美和西方音乐的“形式美”,来凸显中国音乐的独特性。让我觉得很有启发的是,书中还可能探讨了中国音乐的“写意”手法,即通过对自然声音的模拟和提炼,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和哲理。这部分内容让我觉得,中国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一种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表达。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优美,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让我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音乐世界。
评分一、 最近读到一本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书,名字我有点记不清了,大概是讲古代乐律的。这本书的装帧很朴素,封面上的几个字透露着一种沉静的研究气息。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五声音阶、十二律吕以及它们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很感兴趣,总觉得那不仅仅是音乐的理论,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这本书的开篇就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乐律体系的起源和发展,从黄帝时期传说中的律管,到后来历代学者对律制的考证和完善,都讲得非常细致。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籍文献,比如《礼记》、《乐记》、《史记》等,对书中提到的每一个理论都做了严谨的溯源。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难得,因为很多 contemporary 的音乐理论书籍,在追溯历史渊源时往往一笔带过,显得不够扎实。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偏向学术,但并不枯燥,反而通过细致的考证和逻辑清晰的论述,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书斋,与先贤们一同探讨乐理的奥秘。尤其是关于十二律吕的生成原理,作者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解释和推演方式,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还探讨了乐律与天文、地理、人体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让我感到非常惊艳,原来古人是将音乐视为宇宙运行规律的体现,这是一种多么宏大而深刻的宇宙观啊!这本书虽然是一本专业的学术著作,但对于我这样业余爱好者来说,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知识和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