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

陈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智超 著
图书标签:
  • 陈垣
  • 近代史
  • 史学
  • 民国史
  • 学术著作
  • 历史人物
  • 传记
  • 史料
  • 文化史
  • 近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107890
商品编码:2278600740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陈垣

:28.00元

作者:陈智超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8111078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陈垣先生是我国历史学家,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他与吕思勉、陈寅恪、钱穆并称为杰出的四大史学家。
陈智超所著的这本《陈垣—生平学术教育与交往》主要对陈垣的生平、学术、教育等方面作了有关探讨。

目录


自序
生平篇
陈垣学谱(稿)
史学家陈垣传略
人民的儿子南粤的骄傲
父与子——纪念父亲乐素先生百年冥寿
在陈垣先生藏书文物捐赠仪式上的发言
大师之路
学者的收藏
务实求美的书法理论与实践
陈垣与北京西城区
学术篇
陈垣学案
史料的搜集、考证与运用——介绍陈垣先生的治学经验
《道家金石略》校补前言
陈垣与新会县志
陈垣早年著作初探——纪念陈垣先生110周年诞辰
陈垣与佛学
《陈垣学术文化随笔》跋
《元西域人华化考》导读
《日知录校注》编者前言
《元西域人华化考》创作历程
古今中西之间——陈垣与20世纪中国史学
《陈垣全集》主编者语
教育篇
陈垣与历史教学
《陈垣史源学杂文》前言
陈垣教育思想在家书中的反映
《陈垣史源学杂文》增订本前言
百世师表
千古师生情(一)
依函丈卅九年论交三世——悼元伯先生
千古师生情(二)
关于陈垣赠陈述诗
交往篇
五十年中国史学的一个侧面——《陈垣来往书信集》前言
史学二陈的友谊与学术
陈垣与胡适
陈垣与中研院史语所
《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前言——兼论书信的利用与整理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沧桑百年:民国风云中的史学大家 图书名称: 《沧桑百年:民国风云中的史学大家》 作者: (此处可设定一位虚拟的、专注于民国史研究的学者,如:林景和)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 页码/字数: 约600页,28万字 --- 内容简介: 《沧桑百年:民国风云中的史学大家》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人物的传记,而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画卷,它以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为经,以史学思想的演进为纬,细致描摹了那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年代里,一群知识分子如何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在战火与变革中坚守学术、重塑历史观的历程。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史学建构”的过程,而非简单地罗列史学家们的生平事迹。我们深入探讨了在传统史学(如“二十四史”的编纂体例)受到西方现代史学观念(如兰克学派的实证主义、德国的文化史观)冲击时,中国学者们如何进行艰难的本土化和融合创新。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黄昏与新思潮的涌入(1900-1920年代初) 这一部分着重描绘了清末民初的学术断层。当帝制崩塌,传统的史学研究体系面临结构性危机。我们详细考察了留学归国学者,特别是那些在德国、日本接受现代训练的人士,如何将“史料学”和“版本学”引入国内。不同于仅仅关注史料的搜集与考证,本书特别分析了早期史学界对“中国精神”的焦虑——在引入西方科学方法的同时,如何不至于割裂自身文化血脉。 重点分析了早期大学(如京师大学堂后来的北京大学)史学系的创立,以及这些新式教育机构如何开始系统性地培养第一代具有现代史学意识的研究者。他们不再仅仅是“史官”,而开始成为“史家”,试图从历史中寻找现代国家的出路。 第二部分:现代转型与学术的“立身之本”(1920年代中后期) 随着北伐的完成和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史学研究进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不同学派间的张力与合作: 实证主义的深化与应用: 聚焦于对地方志、档案、碑刻等第一手资料的系统性整理和批判性研究。我们探讨了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如何借助严谨的考据,试图建立起“不容置疑”的现代历史叙事基础。 社会科学方法的引入: 史学开始走出纯粹的“文史”范畴,与社会学、经济学发生碰撞。例如,对明清社会经济史的重估,不再满足于政治更迭的描述,而是尝试构建基于阶级、生产关系或人口变动的历史解释模型。 史学观念的辩论: 书中复原了当时关于“历史是否具有规律性”、“历史叙事的客观性边界在哪里”等核心议题的学术论战。这些辩论不仅关乎学术方法,更关乎国家改造的方向。 第三部分:乱世中的坚守与流散(1930年代至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成为检验中国知识分子学术良知与民族气节的试金石。本书详尽记录了史学界如何应对战争带来的全面冲击: “内迁”的学术遗产保护: 重点叙述了西南联大时期,史学研究如何克服物质极度匮乏的困难,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保持学术的火种。在流亡中,学者们的合作更加紧密,但也面临着地方史研究的资源分散和中断风险。 “国史”的重构: 在民族存亡之际,“修撰国史”的使命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和文化意义。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国史”编写的复杂性——既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需要,也难免带有时代政治情绪的烙印。 新史学流派的萌芽: 即使在战火连天之际,一些更具前瞻性的史学观也在酝酿,它们开始关注被传统史学长期忽视的群体,如农民、少数民族,以及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史。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 《沧桑百年》摒弃了将民国史学界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的传统看法。它展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矛盾重重、但又极具创造力的知识群像。我们没有简单地评价某位学者的历史贡献大小,而是着重分析了他们的学术选择背后的时代逻辑和思想困境。通过对大量未曾被充分挖掘的学术通信、日记、以及早期学术期刊的梳理,本书力图还原一个立体、真实、充满烟火气的民国史学图景。 它不仅是献给专业史学研究者的参考书,更是对所有关注知识分子如何在历史巨变中定位自身的读者的一次深刻启迪。在今天,当我们反思如何构建具有当代意义的历史叙事时,重温那一代史学大家筚路蓝缕的探索,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和历史的厚重感,书脊上的“陈垣”二字,没有花哨的字体,方正有力,如同先生本人给人的感觉。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开扉页,便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严谨学风。我一直对近现代史,尤其是近代史学的发展脉络很感兴趣,陈垣先生的名字,在学术界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但具体他的学术思想、治学方法,以及他对中国史学贡献的详细情况,我一直未能有系统性的了解。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这方面的空白。我尤其期待其中关于先生如何处理史料、如何进行辨伪以及他对某些重要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从这本书的装帧和作者的声誉来看,我已经充满了期待,相信这一定是一次能够让我受益匪浅的阅读体验。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史学理论的东西有点望而却步,觉得枯燥乏味。然而,拿到这本书后,我发现我的想法完全错了。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陈垣先生深奥的学术思想变得通俗易懂。先生在《史学方法论》、《史料辨伪》等方面的论述,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解读和延展。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先生讲授这些理论时,课堂上的学子们是何等专注和迷醉。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史学并非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满智慧的探索和严谨的推理。通过阅读,我对中国史学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敬佩陈垣先生作为一位开创性学者的伟大之处。

评分

这套关于陈垣先生的书,实在是一份意外的惊喜。我通常对人物传记类书籍兴趣不大,总觉得会过于流水账,缺乏深度。但这一次,我被完全颠覆了认知。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态度,深入挖掘了陈垣先生一生中的点点滴滴,将这位史学大师的形象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先生治学精神的刻画,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从书中,我仿佛看到了陈垣先生在故纸堆中默默耕耘的身影,感受到了他面对史料时的审慎与坚定。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生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治学精神的教科书,它教会我如何去对待知识,如何去追求真理。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位历史人物,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事迹的罗列,更重要的是要走进其思想的殿堂。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并没有急于讲述陈垣先生做了什么,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他“为什么”这样做。先生在学术研究中遇到的挑战,他如何克服困难,他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洞见,都被作者抽丝剥茧般地展现出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先生在处理一些敏感历史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超然与独立。他不受外界干扰,只遵循史料的指引,这种学术上的气节,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陈垣先生的跨时空对话,让我对史学研究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陈垣先生作为一位“人”的真实面貌。我读过很多关于名人的传记,但往往会觉得距离感很强,似乎他们就生活在另一个世界。而这本书,则让我感觉陈垣先生仿佛就站在我面前。他的生活细节,他的情感世界,他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趣事,都被作者如实地记录下来。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丰满、更加立体的陈垣。我甚至会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到先生的生活场景中,想象着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这本书不仅是对一位伟大史学家的纪念,更是对一种人生境界的展现,它教会我如何在追求学术的同时,也能保持一份平和与真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