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爸爸讲国学故事(附光盘)

听爸爸讲国学故事(附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竹 编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儿童读物
  • 故事
  • 亲子
  • 启蒙
  • 历史
  • 文化
  • 教育
  • 光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科技
ISBN:9787553771847
商品编码:23445583114
开本:12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听爸爸讲国学故事(附光盘)
  • 作者:编者:汉竹
  • 定价:39.8
  • 出版社:江苏科技
  • ISBN号:978755377184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1-01
  • 印刷时间:2017-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55
  • 字数:80千字

内容提要

汉竹编著的《听爸爸讲国学故事》是一本会说话 的经典国学故事书。成语故事,传统故事,节日故事 ,寓言故事……睡前5分钟,跟着爸爸儿时的记忆, 以国学为友,与经典相伴。耳熟能详的国学故事,爸 爸读起来**零压力。
     本书听取了多位爸爸的意见,精心筛选66个故事 ,将爸爸们儿时听过的经典,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轻 松地讲给宝贝听。
     看图说故事,插图里有各种有趣的小细节,古装 的正确穿法、玉佩佩戴的位置、古人喝酒的礼仪…… 爸爸再也不用担心,答不出宝贝千奇百怪的问题了。
     每个故事都是由专业播音主持出生的“奇奇哥” 录音,扫二维码就能听故事。爸爸无需自己费力讲, 只要抱着宝贝安静地听。听着听着宝贝记住了,听着 听着宝贝睡着了。
     *有“爸爸教你认字”,汉字与图画结合,带宝 宝认识不一样的中国文字。
     跟着这本书往前走,从胎教到早教,让爸爸参与 到宝贝的教育中,让宝贝在快乐中感悟国学智慧。用 声音筑起温暖的天空,牵着宝贝的小手,一步一步地 走向未来,走向成熟。
    

目录

一起听成语故事
孟母三迁
铁杵磨针
三顾茅庐
画蛇添足
滥竽充数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草船借箭
画饼充饥
螳螂捕蝉
完璧归赵
班门弄斧
盲人摸象
伯乐相马
画龙点睛
邯郸学步
负剂请罪
拔菡助长
田忌赛马
凿壁借光
老马识途
对午弹琴
高山流水
塞翁矢马
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囫囵吞枣
纸上谈兵
点石成金
闻鸡起舞
曹冲称象
孔融让梨
昭君出塞
陪爸爸长大的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炼石补天
后羿射日
嫦娥的传说
愚公移山
沉香劈山救母
哪吒闹海
精卫填海
钻木取人
神农尝百草
夸父逐日
姜太公钓鱼
木兰替父从军
六禹治水
八仙过海
过节啦,说说节日故事
压岁钱的由来
饺子的故事
年的传说
门神的故事
灯笼的传说
端午节吃粽子
午郎织女鹊桥相会
吃块月饼过中秋
九九重阳登高
腊八节喝腊八粥
让宝宝长智慧的寓言故事
东郭先生与狼
猴子捞月亮
鲤鱼足夭龙门
龟兔赛跑
狐假虑威
并底之蛙
附录一
给孩子的诗
春晓
咏鹅
静夜恩
秋夕
杂诗
池上
江畔独步寻花
早发白帝城
相思
山行
*甸
大林寺桃花
登鹳雀楼
乌衣巷
赠汪伦
芙蓉楼送辛渐
附录二
古风音乐
古琴
古筝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另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完全避开了您提供的书名及其内容: --- 穿越时空的匠心独运:精装本《罗马帝国的衰亡与遗产》深度导读 本书特色: 宏大叙事、精美图版、权威解读、深度考据 定价: 人民币 388.00 元 页数: 980 页(全彩印刷,特种艺术纸装帧) 装帧: 典藏级硬壳精装,附赠特制丝带书签及高清地图册 --- 引言:永恒的黄昏与不朽的遗产 罗马,一个从台伯河畔的微小城邦崛起,最终统治了地中海世界的庞大帝国。它不仅留下了令人震撼的工程奇迹、严谨的法律体系,更构建了西方文明的底层逻辑。然而,这座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巨型建筑,最终是如何走向漫长的衰落,并在分崩离析中孕育出全新的世界秩序? 《罗马帝国的衰亡与遗产》并非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一部立体、多维度的深度透视报告。本书汇集了二十余位国际顶尖古典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法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严谨的考证和恢弘的笔触,带领读者深入探究公元2世纪“五贤帝”盛世之后,那个庞大帝国如何经历内部的结构性病变、外部的持续性压力,最终在历史的巨浪中转型、分裂与沉寂。 第一部分:盛世的裂痕——“黄金时代”的结构性挑战(约 250 页) 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并非没有隐忧。本书的开篇聚焦于马可·奥勒留皇帝统治末期开始显现的深层矛盾。我们不满足于罗列外部蛮族入侵的事件,而是深入剖析其内部的系统性失衡: 1. 财政的重负与“面包与马戏”的陷阱: 详细解析了帝国庞大的军费开支、边境驻防成本以及为维持罗马城内社会稳定的巨额补贴如何掏空了国库。通过对出土的钱币学材料和地方税务记录的分析,本书首次以详尽的数据图表形式,揭示了帝国后期通货膨胀的真实轨迹及其对社会中下层民众的毁灭性影响。 2. 军事化与公民身份的稀释: 探讨了帝国后期军事力量的日益“蛮族化”现象。当核心公民的身份和义务被外省军团的雇佣兵取代时,“什么是罗马人”这一核心概念是如何被解构的。我们详细对比了塞维鲁王朝前后,军团士兵的招募来源、忠诚度变化及其对皇帝更迭频率的影响。 3. 政治的周期性危机与“三世纪的混乱”: 本书以时间轴追踪了从公元235年到284年间,近五十位皇帝(多数为军方拥立的短命君主)的兴衰史。我们不仅描述了这些政治动荡,更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重建了当时地方势力、元老院残余影响力与禁卫军之间的权力博弈图谱,揭示了权力核心的极端脆弱性。 第二部分:戴克里先的药方与君士坦丁的转型(约 300 页) 进入公元4世纪,帝国在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两位“改革者”手中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本部分是本书最具争议性也最受学术界期待的章节: 1. 帝国的“硬着陆”:四帝共治的必要性与代价: 深入分析了戴克里先将帝国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四帝共治制)的初衷。这不是软弱的退让,而是一种将庞大且无法有效集权的官僚机器进行“模块化”管理的尝试。书中配有详细的行政区划图,对比了东西部在经济基础和文化韧性上的显著差异。 2. 基督教的合法化:信仰的政治化: 米兰敕令的颁布是历史的转折点。本书摒弃了将此视为单纯的宗教宽容,而是将其定位为君士坦丁对帝国精神支柱进行“国有化”的一次高明操作。通过对早期教会组织结构与帝国官僚体系的对照研究,展示了基督教如何迅速地填补了传统罗马多神教衰落后留下的社会组织真空。 3. 帝国双都制的内生张力: 君士坦丁堡的建立,标志着权力的重心彻底向东方转移。本章细致比对了罗马城(老首都)与君士坦丁堡(新首都)在财政支持、军事战略地位以及精英阶层构成上的差异,预示了东西部在面临危机时步调不一致的必然性。 第三部分:西方的分崩离析与东方的韧性(约 350 页) 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洪流中解体。本书的重点在于解析“衰亡”的不同表现形式: 1. 边疆的“渗透”而非“入侵”: 本书修正了传统史观中对蛮族形象的简单化处理。我们采用“协商式移民”的视角,考察了哥特人、汪达尔人等民族并非一蹴而就地摧毁了帝国,而是通过与罗马政府签订的《同盟条约》(Foederati),逐步取代了帝国的军事和行政职能。详细分析了斯提利科、阿提乌斯等罗马将领与蛮族首领之间的复杂政治联姻与背叛。 2. 西部经济的区域化与地方化: 通过对高卢、西班牙和北非三地的考古数据分析,展示了西部地方精英如何选择性地保留罗马税收体系的某些部分,同时放弃了中央政府的控制。这导致了地方庄园经济的兴起,是中世纪庄园制度的雏形。 3. 拜占庭——浴火重生的罗马: 东部帝国(拜占庭)的存续,是本书对“衰亡”概念进行解构的关键。我们探讨了其强大的财政储备、更易于防御的地理位置,以及其行政体系对儒略法典的继承与完善,如何使其在西欧一片废墟之时,成为了真正的“罗马”的继承者。重点解析了查士丁尼大帝对西方的“收复失地”行动,及其在法律和建筑上的不朽贡献。 结语:罗马的幽灵与现代性(约 80 页) 最后的章节回归主题:遗产。罗马的衰亡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漫长的孵化期。本书总结了罗马对西方世界遗留下的三大核心遗产:法律(罗马法)、语言(拉丁语的衍生)和制度(教会的等级结构)。我们探讨了文艺复兴时期对罗马“伟大”的缅怀,以及启蒙运动时期对罗马“共和”精神的借用,如何塑造了近现代的政治想象。 本书是历史研究者、法律专业人士、政治理论爱好者以及所有对西方文明起源感兴趣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典藏之作。其严谨的论证、丰富的插图和地图,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关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如何从顶峰跌落的全面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堪称一绝,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制作者的匠心独运。我尤其赞赏它的开本选择,拿在手里既有分量感,又便于携带和阅读,无论是放在书房的书架上作为收藏品,还是在旅途中翻阅,都显得非常合适。封面的设计采用了一种古朴的靛蓝色调,配以烫金的书名,典雅而不失庄重,很容易在众多书籍中脱颖而出。内页的排版也十分用心,行距和字号的设置都经过了精密计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一些插图并非简单的装饰,它们往往是对文本内容的精准视觉化解读,比如对某些古代礼仪场景的还原,细致到连行走的姿态都有讲究,这为读者理解这些古代文化现象提供了极其直观的帮助。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整本书的质感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拿在手里,就仿佛捧着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浓厚兴趣的成年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文化深度挖掘上做得非常出色,远超一般面向少儿的普及读物。它对于一些核心的哲学概念,比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阐释,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追溯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解读的细微差异。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行文流畅,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愉悦感,完全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感。尤其欣赏的是,它巧妙地引用了许多诗词歌赋中的经典名句来佐证论点,这些诗句的选取角度非常新颖,使得原本严肃的理论变得富有诗意和画面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士”的精神那一章节,它将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担当,与现代社会所缺失的理想主义情怀做了深刻的类比,引发了我的强烈共鸣。这本书与其说是讲故事,不如说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基因的重塑。

评分

我之前尝试给孩子找过不少国学入门的书,但很多要么就是内容过于碎片化,不成体系,要么就是为了迎合孩子而过度简化,导致丢失了原有的神韵。这套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保持了国学原著的精髓和思想的深度,又用现代人易于接受的语言和结构进行了重新组织。它像一位耐心且学识渊博的长者,没有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而是平等地与读者进行对话,引导我们一同探索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例如,书中对一些道家典故的解读,常常会联系到当代的管理学和心理学原理,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到跨学科的思维模式。我注意到,读完这本书后,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小矛盾时,会不自觉地运用书中提到的“换位思考”或“平衡之道”,这说明书中的智慧已经真正内化成了他们的行为准则。这套书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价值远超其标价本身。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里面的插图色彩鲜明,画风细腻,简直就像一幅幅流动的中国传统山水画。我特别喜欢它对古代人物服饰和建筑细节的描绘,那种严谨又充满艺术感,让人仿佛能穿越回那个历史的瞬间。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文字的叙述也极具感染力,作者的笔触非常老练,将那些略显深奥的古代典籍和哲思,用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即便是初次接触国学的小朋友,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精髓。我记得有一章讲到“仁义礼智信”,它没有生硬地堆砌概念,而是通过几个耳熟能详的历史小人物的抉择和行为,将这五种美德具体化、形象化,读完后让人回味无穷,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道德力量。更难得的是,它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又充满了童趣和现代的视角,使得传统文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古董,而是鲜活的、可以贴近生活的一部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就很舒服,散发着淡淡的书卷气,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对知识的敬意。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套能真正引导孩子深度思考,而不是走马观花的读物,这套书的理念完全契合了我的期望。它的内容编排逻辑性非常强,每一个故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像一张巨大的网,将不同朝代、不同思想流派的精华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它在讲述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通过设置一些假设性的情景问答,鼓励孩子站在不同学派的立场上去分析问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种互动式的引导方式,比单纯的知识灌输要有效得多,它教会了孩子如何去“问”,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知道”。而且,书中对一些关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符号都有非常精到的注释,即使偶尔遇到不熟悉的词汇或典故,也能很快查阅并理解,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已经观察到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说话的用词和看待事情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周全和富有深度了,这套书功不可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