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 |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2)/瞭望世界书系 |
| 作者: | [日] 内田树,石川康宏 |
| 市场价: | 30.00 |
| ISBN号: | 9787505138537 |
| 出版社: | 红旗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在《青年们,读马克思吧!(2)/瞭望世界书系》第一章的两篇对话中,两位作者对“如果马克思在现代日本复活?”非常感兴趣。此章中两位作者谈了马列主义为什么会在21世纪又有复苏的迹象,从各自的立场和视角就当今日本的政治状况——细到微尘,大到国家格局进行了考察与分析。 在第三、四篇中,两位作者通过4封书信,分别就《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工资、价格和利润》这些经典著作中的经典问题进行了相当有意义的讨论。 在第四篇《关于〈青年们,读马克思吧!〉》中,内田树在《来往信件》中指出,在不同的时代读马克思会有不同的收获;日本人已经失去了读马克思的习惯,也失去了迈向成熟的一个阶梯;石川康宏在《学习马克思,读懂现代社会》中谈到,他在做研究和试图解读现代日本社会时,从马克思主义中获得了良多的启示,并由此出发鼓励当代青年要多读马克思。 两位作者立场不同,文风不同,对同一著作进行阐释的角度和视角也截然不同,这种写作方式增强了内容的趣味性,能使读者以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方式深入浅出地品读马克思。 |
| 目录 | |
| 前言 中文版序 第一篇 如果马克思在现代日本复活? 对话1 思想史中的马克思定位 对话2 现代日本的政治社会状况与马克思 第二篇 《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书简9 石川康宏致内田树 书简10 内田树致石川康宏 第三篇 《工资、价格和利润》 书简11 石川康宏致内田树 书简12 内田树致石川康宏 第四篇 附件:关于《青年们,读马克思吧!》 附件1 关于《青年们,读马克思吧!》的来往信件 附件2 韩文版序 附件3 学习马克思,读懂现代社会 后记 |
总而言之,阅读此书的过程,与其说是一次知识的获取,不如说是一场思维的“洗礼”和“重塑”。它不是一本读完就能立刻让你变得“时髦”的书,它更像一把老旧但锋利的刻刀,需要耐心打磨,才能在你的认知结构上留下深刻的印记。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终极药方”,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独特且强大的理论工具。它教会你如何穿透那些被精心包装的意识形态外衣,去洞察权力运行的底层逻辑,去理解社会变迁背后的根本动力。对于任何一个渴望真正理解我们所处时代复杂性,而不满足于表面化解释的求知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块不可或缺的基石,它提供了一种深沉的、充满力量的思想源泉,值得反复咀嚼和深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乍一看,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年代感和厚重感,那种老式的印刷字体,搭配着略显陈旧的米黄色纸张,让人仿佛能从指尖感受到思想的重量。我拿到手的时候,第一感觉是,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装帧非常朴实,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这反而更凸显了内容的严肃性。书脊上的烫金字样在光线下微微闪烁,提醒着读者,里面承载的是那些经过时间淘洗的、经久不衰的理论。我翻开扉页,内页的排版清晰、字体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尽管是相对复杂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概念,但编排者的用心使得阅读体验大大提升。这绝对不是那种浮光掠影、追求时髦的读物,它要求你静下心来,用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态去对待。光是它的物理形态,就已经在向读者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我们即将面对的是深刻且不容轻视的知识体系。我特别留意了它的译本信息,能看出译者在术语处理上做了大量的考量和权衡,力求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精准地还原原文的精髓,而不是敷衍了事地进行直译。
评分这本书在论述方法上的严谨性,几乎达到了教科书的标准,但其思想的穿透力又远超一般教材。它大量运用了辩证法的思维模式,不是简单地把事物划分为“好”与“坏”、“进步”与“落后”,而是深入探讨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这种对立如何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比如,在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影响时,它没有停留在技术取代人力的表面悲观论调,而是深入分析了技术本身是如何内化了特定的社会关系,并在创造新价值的同时,也必然带来旧有结构的瓦解与重塑。这种对立面的统一和转化,读起来酣畅淋漓,它挑战了那种线性的、一维度的进步观,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历史发展往往是螺旋上升,充满了曲折和复杂的内在张力。对于那些习惯了碎片化信息和快速结论的读者来说,这种对系统性、整体性思维的训练,是极其宝贵且难以替代的。它要求你必须跟上作者的节奏,一步步构建起自己的思维地图,否则很容易在复杂的论证迷宫中迷失方向。
评分读罢全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整个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框架。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构建了一个严密且充满张力的逻辑链条,从早期资本积累的野蛮生长,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动态博弈,再到意识形态的构建与解构,每一步都像是精密计算过的齿轮,环环相扣,将读者不由自主地拉入那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洪流之中。我尤其欣赏它处理矛盾冲突时的那种冷静与犀利。它毫不避讳地揭示了社会结构中的内在张力,那些看似天经地义的运行规则,在作者的解剖刀下,暴露出了其脆弱和暂时的本质。这种穿透表象直达本质的能力,是许多当代社会评论所欠缺的。读这本书,就像是获得了一副可以看穿现实迷雾的“X光眼镜”,让你对身边发生的一切——无论是经济波动、阶层固化还是文化现象——都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理解角度。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一套提问的工具箱,教会你如何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常识”。
评分我注意到书中对于“异化”概念的阐释,简直是醍醐灌顶。它将这个原本在哲学领域显得晦涩的术语,巧妙地融入到对现代工业化、商品化社会的细致观察中。作者描绘了一种状态:劳动者创造出的产品,反过来成为奴役和支配他们自身的异己力量。这种描述,放在今天这个充斥着算法推荐、消费主义陷阱的时代,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显得越发尖锐和贴切。我常常在思考,我们每天沉浸于屏幕信息流中,看似自由地选择,实则是否已经被预设好的框架所塑造和规训?书中对劳动本质的回归思考,迫使我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我的“产出”最终服务于谁?我的“价值”是如何被定义的?这种由内而外的反思,远比单纯的经济分析更具震撼力,因为它触及到了作为“人”的核心尊严和主体性问题。这迫使读者从一个纯粹的“消费者”角色,转换到一个具有高度自我意识的“主体”角色上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