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文化中国书系:唐前中国佛教史论稿》除了序论三章、每章三节,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交代《文化中国书系:唐前中国佛教史论稿》依据史料以及写作思路之外;主体部分分为五编,每编五章,每章下设若干节,由笔者多年来研究习作汇编而成,大体按照时间顺序探讨佛教人华以至唐代之前的佛教历史与思想。
《文化中国书系:唐前中国佛教史论稿》以晋宋为断代,上述对六朝“释氏辅教之书”意义的说明与相应的考订,意在指出这部分材料非常重要,且内容丰富,迄今虽有不少专门性研究,但大都是文学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说“释氏辅教之书”对于佛教史研究者还是尚待开发的“新”材料。
作者简介
张雪松,北京人,笔名雨山。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教研室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己发表《法雨灵岩:中国佛教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印光法师研究》(台湾法鼓文化,2012年)等学术著作,《天蓝色的彼岸》等译著。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论
第一章 前人研究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坐标
第一节 以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演进为坐标
第二节 以隋唐佛教宗派为坐标
第三节 以印度、西域佛教史地为坐标
第二章 1949年以来大陆地区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研究范式
第一节 “上层建筑”范式
第二节 “中国化”范式
第三节 “知识考古”范式
第三章 唐前佛教史研究的史料问题及本书的写作思路
第一节 史料的概述与甄别:社会史与思想史之辨
第二节 “释氏辅教之书”
第三节 本书的结构与章节 安排
第一编 华夷之辨:佛教与中华文明的相遇
第一章 佛教入华早期史料阐微
第一节 佛与帝王师
第二节 “永平求法”的再讨论
第二章 侨民佛教
第一节 梵僧来华与佛教初传
第二节 侨民佛教的“胡话胡说”
第三章 化胡与师夷:老子化胡的历史钩沉
第一节 引言:由沙夫引发的佛教史研究方法与视角的话题
第二节 化胡说:“胡话胡说”与“胡话汉说”之间的一个过渡形态
第三节 师夷长技以自强
第四章 般若思想的传译:以早期汉译经典《道行》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道行般若经》的译本、讲颂方式及核心思想
第二节 《道行般若经》中反映出的大、小乘差别
第三节 《道行般若经》中的本无思想兼及东晋般若学
第四节 般若学的转向
第五章 对格义佛教的重新认识
第一节 反向格义与广义格义
第二节 何为外书:中外问题还是新旧问题
第二编 魏晋佛教思想论纲
第一章 六家七宗:东晋般若学的兴盛
第一节 六家七宗的代表人物探析
第二节 六家七宗的分类
第三节 六家七宗的思想史地位
第二章 不顺化以求宗的庐山慧远
第一节 庐山慧远创作《沙门不敬王者论》的具体背景
第二节 《沙门不敬王者论》的佛学思想分析
第三章 孤明先发的竺道生
第一节 竺道生的生年
第二节 道生第一次去庐山的时间
第三节 道生的“善不受报”义
第四节 道生的“身前身后名”
第四章 论东晋南朝的僧人学风的转变
第一节 格义与六家的玄风
第二节 玄谈风气的影响
第三节 佛学风气的改变
第五章 晋宋之际般若学向涅槃学发展的多元化径路-
第一节 毗昙学与《法华经》在般若学向涅槃学转变中的作用
第二节 《肇论》中所体现的般若学向涅槃学转变路径
第三节 般若学向涅槃学转变的广泛信仰背景
第四节 小结:历史与时代的问题化、理论化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佛教制度与政策举隅
第一章 六朝佛教尺牍
第一节 六朝佛教书信概述
第二节 两类公开信
第三节 小结:六朝佛教书信的功能
第二章 玄谈与辩论:谢灵运《辨宗论》发微
第一节 引言: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第二节 山水不足以娱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忧
第三节 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第三章 辨宗、均圣与灭佛
第一节 佛教势力的增长
第二节 略述北朝两次法难
第四章 皇帝的菩萨戒:略论佛教在南朝国家政策的定位
第一节 刘宋文帝时关于佛教社会作用的辩论
第二节 梁武帝与智者国师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佛教讲经制度探析
第一节 唱导与斋讲
第二节 转读与都讲、麈尾
第三节 上讲与问难
第四节 讲经法会的程式化
第五节 总结:僧讲、尼讲、俗讲
第四编 魏晋南北朝民间佛教探析
第一章 佛学义理研究与佛教信仰研究
第一节 像法与末法:从北魏昙谟最谈起
第二节 “猫鬼”与神佛杂居: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生存的民间信仰环境
第二章 南朝民众的佛教地狱信仰研究
第一节 晋宋时民众接受的地狱信仰
第二节 地狱观念与佛教其他教理的整合
第三章 末法信仰与北朝僧侣数目暴增的吊诡
第一节 均田制的破坏与末法信仰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的“禅”
第四章 略论南朝的神僧大士
第一节 引言:魏晋南北朝的神僧类型
第二节 南朝初年的神异僧
第三节 梁陈间的神僧大士
第五章 地府与净土:中国人死后世界信仰的重新构建
第一节 引言:原始反终,知生死之说
第二节 三教兼容的“炼狱”式地府信仰
第三节 从地府到净土:儒释道三教对死后世界“地仙”信仰模式的构建
第五编 南北朝佛学思想:以三教关系为主要视角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易学与佛学比较研究论纲
第一节 数与象
第二节 圆而神
第二章 涅槃与仙化:南朝释道二教论衡
第一节 引言:南朝日趋激烈的佛道论衡
第二节 泥洹与仙化
第三节 夷夏与二谛
第三章 与儒学的一次交锋:神不灭辩论的佛学意义
第一节 南朝神不灭的争论
第二节 无明神明与一心二门
第四章 南朝中后期的佛教新思潮
第一节 南朝后期佛学的再度活跃
第二节 智境与二谛、三谛
第五章 术与道:教相判释与学派体系的不断创建
第一节 中国古代学术的分野与大、小乘
第二节 佛教的理想体系:对道的追求与对术的可望
参考文献
一、原始资料
二、研究性论著
跋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前人研究汉魏两晋南北朝
佛教史的坐标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属断代佛教史,要做好这一断代的佛教史研究,通常须在通史中找好定位,确立坐标。近百年来,中外学者在此方面多有贡献,大体来讲,前人研究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有三种坐标:①以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演进为坐标,自汤用彤先生起,中国学人大都按此路径前进;②以隋唐佛教宗派(主要是三论、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和净土宗)为坐标,以日本学者居多,中国学者、教内人士兼亦有之;③以印度、西域佛教史地为坐标,欧美等西方学者常有采取此种取向者。
第一节 以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演进为坐标
魏晋清谈误国之说,唐以后颇为盛行,尤其是明清之际的士大夫感同身受,几成定论;然“自乾嘉学者以至章炳麟、刘师培,为了打破支配学术的宋学程朱经义,大都在汉魏古人中寻求重言,汉学与魏晋学重新在当时提倡起来。汉学重在‘由辞以通道’的训诂,魏晋学重在‘天人之际’的义理,前者是宋代‘心传’之学的死敌,后者是宋代‘理学’的祖宗,在反对宋学的人看来,汉魏之学,宋人皆未能或之先也。钱大昕、章炳麟都以为何晏、王弼对于《论语》、 《易经》所发挥的义理之玄远,后人莫及。照这样讲来,所谓宋学就成了陈旧不堪的货色,不足以‘理学’宗派自豪了。即令说义理之学是新的,它的渊源也发生于魏人,而不能说始自来人”。①
言魏晋玄学为宋明理学之先导,与魏晋南北朝佛学为隋唐佛学之先导,在近代学术史上可谓异曲同工。迄今为止,魏晋南北朝佛教史,无疑以汤用彤先生的研究最为重要。简而言之,汤用彤先生的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是以中国哲学发展为坐标,即通过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的演进视角而看待中国佛学的贡献。在汤公看来:汉学是复杂而具体之学问,一事一理,不重抽象;玄学则是简单抽象之学问,以为找到一最高原则即可解释诸事.“汉末佛教约分二派:康僧会一派重祭祀、服食、吐纳、升天,掺杂一些禅法,讲小乘法数。支谦一派为大乘空宗之学,扫除一切相数。前一派总结旧汉学,后一派则下启新玄学。”“汉魏之际,其时当新旧交替,佛教分为两个系:安世高之佛学为小乘,重禅学,其再传弟子为三国时之康僧会;支谶之佛学则为大乘般若,其弟子为支亮,再传弟子为支谦。前一系为汉朝佛道最重要者,而后一系则为佛玄之开始。”在笔者看来,汤用彤先生对魏晋南北朝佛教史,有两大判断:①从佛道到佛玄,即从与中国本土方术杂糅的小乘毗昙禅数,到大乘般若空宗,类似于中国思想史上从汉学到魏晋玄学的进程;②从般若学到涅槃学,即从大乘般若空宗,到大乘涅槃佛性有宗,这一转变过程,以竺道生为关键人物,其倡导“理为佛性”、“顿悟成佛”,实开宋明理学之先河, “自生公以后,超凡人圣,当下即是,不须远求,因而玄远之学乃转一新方向,由禅宗而下接宋明之学,此中虽经过久长,然生公立此新义实此变迁之大关键也”。②
……
前言/序言
文化中国书系:唐前中国佛教史论稿 引言 本书是对唐代以前中国佛教历史发展进行深入梳理与理论探讨的学术专著。作者立足于丰富的史料,结合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力图呈现一个立体、多元且富于动态的早期中国佛教图景。本书并非对佛教教义的单纯阐述,而是聚焦于佛教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并最终深刻影响中国文化、政治、社会与思想格局的全过程。全书以“论稿”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在梳理史实基础上,对其中关键问题进行的独立思考与见解,旨在引发学界进一步的讨论与研究。 第一编:佛教的早期传播与本土化初探 本书的首要任务,便是追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初的艰难历程。我们将考察汉代时期,当佛教作为一种异域宗教,是如何借由丝绸之路的驼铃声,传入中原大地。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伴随着误解、排斥与适应。作者将重点分析当时社会各阶层对佛教的反应,包括统治者的态度、士人的疑虑、民间百姓的接受程度,以及佛教教义在传入过程中与中国本土思想(如儒家、道家)的初步碰撞与张力。 同时,本编也将深入探讨佛教在中国进行的第一次重要本土化尝试。早期的佛教翻译家们,如支娄迦谶、竺法护等,是如何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借用中国固有的概念和表达方式,来解释深奥的佛教思想的?例如,“般若”的翻译,“涅槃”的意译,以及早期对“佛”的称谓等,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调适过程。我们将考察早期寺院的兴建、僧侣制度的建立,以及佛教徒在社会中的初步角色定位。这不仅仅是宗教的引入,更是文化基因的移植与重塑。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高峰与士人心灵的皈依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史上一个关键性的飞跃时期。本书将详述佛教如何在乱世中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并成为士人心灵寄托的重要来源。我们将分析“玄学”与佛教思想的相互影响,探讨“竹林七贤”等名士如何将佛理融入其人生态度与艺术创作之中。 本编将重点关注几大佛教宗派(或思想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如般若学、涅槃学、净土宗的萌芽等。我们将考察这些宗派的代表人物,如道安、慧远、鸠摩罗什等,他们是如何在理论上阐发佛教思想,在实践上组织僧团,并为后来的佛教中国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尤其会深入分析鸠摩罗什的翻译事业,其译本的准确性与流畅性,极大地提升了佛教经典的传播效率与影响力。 此外,本书还会关注佛教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层面影响。寺院经济的初步发展,佛教艺术(如石窟寺的开凿)的繁荣,以及佛教伦理对社会风尚的潜在改变,都将是本编的重要研究内容。我们将试图理解,在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佛教何以能够提供一种超越世俗的慰藉,并成为士人精英和普通民众的精神家园。 第三编:北朝的佛教政策与多元宗教的共存 北朝,特别是北魏时期,佛教的发展呈现出独特而复杂的面貌。本书将详细考察北魏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从早期的扶持到后期的“灭佛”,再到重新复兴的曲折历程。我们将分析皇帝们的动机,如利用佛教巩固统治、争取僧侣支持,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对佛教的运用。 本编将着重分析北朝佛教的特点。例如,与南朝佛教相比,北朝佛教更具“国家佛教”的色彩,寺院经济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僧侣的社会地位也相对较高。石窟寺,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作为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其开凿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更是统治者政治宣传与文化认同的象征。本书将从历史、艺术、宗教等多重维度解读这些石窟的意义。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北朝时期佛教与其他宗教(如道教、祆教、摩尼教等)的互动关系。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下,佛教如何保持其核心地位,又在与其他宗教的竞争与借鉴中不断演变,都将是本编的探讨重点。通过考察不同宗教之间的张力与融合,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早期中国宗教生态的复杂性。 第四编:南朝佛教的义理深化与社会接引 与北朝相对,南朝佛教在义理的探讨上更为精深,在士人阶层中也更具影响力。本书将分析南朝士族对佛教的接受与推崇,以及佛教如何与当时盛行的名士风度、玄言诗文相结合。我们将考察净土宗在南朝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三论宗”、“涅槃宗”等重要宗派的理论构建。 本编将重点分析东晋时期慧远大师在庐山建立的净土道场,以及他关于“沙门不敬王者”的辩论,这不仅是关于僧侣政治地位的讨论,更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一次重要思想交锋。我们将分析当时士人如何从佛教中寻求人生的终极意义,以及佛教思想如何渗透到文学、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 此外,本书还会关注南朝佛教的社会实践。寺院在社会救济、教育等方面的作用,以及佛教戒律在士人生活中的体现,都将有所涉及。南朝佛教的特点在于其高雅的学术气质与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相结合,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五编:隋唐之际佛教的转型与制度化 隋朝统一中国,为佛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本书将分析隋文帝、隋炀帝对佛教的政策,以及这一时期佛教的复兴与整合。我们将考察佛教制度的初步建立,如僧官制度、度牒制度等,为唐代佛教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但本书的聚焦时间点止于唐初。因此,本编将重点考察隋唐之际佛教所发生的深刻转型。这一时期,中国佛教的各大宗派已经基本形成,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它们在理论上更加成熟,在组织上更为严密。本书将分析这些宗派的早期发展,以及它们如何应对中国社会的变迁。 同时,我们将探讨佛教与国家权力之间更为紧密的联系。佛教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作者还将对这一时期的佛教经典翻译、寺院建设、僧侣教育等进行梳理,为理解唐代佛教的辉煌成就打下基础。 结论:唐前中国佛教史的经验与启示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对唐前中国佛教史的发展脉络进行总结与提炼。作者将梳理佛教在中国从一种外来宗教,逐步演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全过程,并从中总结出一些重要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包括:佛教如何通过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对话与融合,实现了有效的本土化;如何通过适应中国社会的需求,赢得了不同阶层的认同;以及如何在国家权力与社会力量的作用下,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策略。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佛教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我们希望通过对唐前中国佛教史的深入研究,不仅能增进对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认识,更能为理解当下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以及探讨跨文化交流的普遍规律,提供有益的启示。本书的研究成果,是作者多年来阅读、思考、考证的结晶,期望能够为学界同仁的研究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