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
| 定价 | 36.00 |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 版次 | 2 | |
| 出版时间 | 2015年01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梁漱溟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208124752 | |
| 重量 | 405 | |
自序 第二版自序 第八版自序 第壹章 绪 论 一般人对这问题的意思 以为这问题还远的不对 随便持调和论的不对 以为无从研究的不对 我研究这问题的经过 第二章 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上) 我们所要求的答案 西方化问题的答案一 西方化问题的答案二 西方化问题的答案三
自序
第二版自序
第八版自序
第壹章 绪 论
一般人对这问题的意思
以为这问题还远的不对
随便持调和论的不对
以为无从研究的不对
我研究这问题的经过
第二章 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上)
我们所要求的答案
西方化问题的答案一
西方化问题的答案二
西方化问题的答案三
西方化问题的答案四
我求答案的方法
我对于西方化问题的答案
答案讲明的第壹步
西方化的科学色采
西方化的德谟克拉西精神
结果西方化的面目如此
第三章 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下)
答案讲明的第二步
客观说法的未是
生活的说明
人生三种问题
人生的三路向
中国文化问题印度文化问题之答案的提出
答案讲明的第三步
答案讲明的第四步
西方人精神的剖看
中国文化的略说
印度文化的略说
第四章 西洋中国印度三方哲学之比观
三方思想情势简表
现量比量直觉三作用之说明
西洋哲学之情势
罗素的意思
柏格森的意思
印度哲学的情势
佛教的形而上学方法
西洋印度两方哲学之动机不同
宗教问题之研究
宗教是否必要之研究
宗教之真必要所在
宗教是否可能之研究
宗教的真可能所在
印度文明之所由产生
中国哲学之情势
中国形而上学的大意
孔子对于生之赞美
孔子之不认定的态度
孔子之一任直觉
孔子所谓仁是什么?
孔家性善的理
孔子之不计较利害的态度
《礼运》大同说之可疑
孔子生活之乐
孔子之宗教
试说从来的中国人生活
西洋人生哲学
三方生活之真解
第五章 世界未来之文化与我们今日应持的态度
我们推论未来文化的态度
事实的变迁
经济改正之必要
因经济改正而致文化变迁
见解的变迁
态度的变迁
倭铿的态度
罗素的态度
社会主义之变迁
克鲁泡特金的态度
泰戈尔的态度
对世界未来文化的推测
就生活三方面推说未来文化
一般对未来文化的误看
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
我们现在应持的态度
我提出的态度
今日应再创讲学之风
世界的态度
补遗
著者告白一
著者告白二
1980 年著者跋记
附录一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导言
附录二 《人心与人生》自序
附录三 我对人类心理认识前后转变不同
商务版编后
文景版编后记
初读此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思想的宏大叙事与微观剖析的完美结合。梁先生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西方哲学体系的简单介绍或批判,而是将其视为一面参照物,来反观和审视我们自身文明的独特价值体系。他将“理”与“欲”、“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张力,在东西方语境下进行了极富创造性的比较。这种比较不是为了贬低任何一方,而是为了寻求一种更圆融、更具生命力的处世之道。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即便是对哲学概念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被其清晰的思路所引导。我甚至觉得,他是在用一种近乎“工程师”的严谨态度,来解构文化构造的底层代码,让人在赞叹其学识之渊博的同时,也不禁为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所折服。
评分我发现,每一次重读这本书,都会有新的感悟,这大概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吧。初读时,可能更多地被那些关于中西“性情”与“理智”的激烈辩论所吸引,觉得文字中充满了论战的硝烟味。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再看时,便能体会到字里行间那种深沉的文化担当。梁先生似乎是在用一种近乎宗教家的虔诚,去捍卫和重塑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信心。他对中国传统中那种“活的”生命哲学的推崇,在今天这个过度技术化、碎片化的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和振聋发聩。他的文字结构严谨,行文间不带一丝冗余,每一个论点都像是精心雕琢的宝石,相互映衬,共同构建出一个宏伟的思想殿堂。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哲学著作”,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高层次的“精神对话”。梁漱溟先生的文字里,有一种跨越时代的沉静力量,他似乎早已看透了世间万物的纷扰,以一种俯视的姿态,冷静地剖析着人类文明共同面对的困境。书中对于“人生问题”的探讨,尤其触及灵魂深处,探讨的已然超越了单纯的文化差异,上升到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我合上书卷时,内心会留下一种久久不能散去的空灵感,那是被提纯后的思想的余韵。这种感觉是很多快餐式的读物无法给予的,它要求读者全身心地投入,并做好随时被挑战固有观念的准备。这绝不是一本能让人轻松读完的书,但其带来的思想涤荡,却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如果说一部伟大的著作,能够提供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透镜,那么梁漱溟的这部作品无疑是做到了。它提供了一种超越了西方现代性线性进步观的另一种可能性。我尤其欣赏他对中国哲学中那种“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强调,这与当下许多只重分析、不重综合的学术风气形成了鲜明对比。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正在被悄悄地重塑,那些原本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似乎开始松动。作者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有时如山间清泉般流畅自然,有时又如磐石般坚定不移,这种变化的节奏感,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化比较,变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何为优秀文化”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更加立体和具有纵深的理解。
评分这部书的文字功底真是没得说,梁漱溟先生的笔触细腻而深刻,将中西文化的长河娓娓道来,让人读起来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亲身感受着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洞察力,简直是穿透了岁月的迷雾,直抵事物的本质。尤其是在论述儒家思想如何应对现代挑战时,那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交织在一起,读之令人动容。很多观点乍看之下或许有些尖锐,但细细品味,便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智慧和对民族未来的殷切期望。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回避问题、直面现实困境的勇气,这种坦诚的态度,在当今的学术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这本书不仅仅是梳理历史脉络的工具,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文化的根基和未来走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