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走向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哲学:从世界思想史看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与当代重建》从历史和世界视野中,从古今与中西的对话中,将中国现代哲学概念的原貌和底蕴呈现出来,从中国现代哲学的缘起与定型、革命化的定型、新时代的转向、走向全球化的展望,将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具体历史情境结合起来,分析了中国现代哲学的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现代哲学的基本概念,二是中国现代哲学的经典体系。对中国现代哲学概念的多方面呈现,同时也就呈现了其历史的巨大作用和在新的形势下的局限,从而为重新构筑当代中国哲学体系提供概念基础。
作者简介
张法,男,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96-1997),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2002-2003),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美学学科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审美文化、思想史。著作有《美学导论》《中国美学史》《20世纪西方美学史》《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文艺理论》《佛教艺术》等18部,另有合著5部,主编5部,论文20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记 中国思想的世界意义
第一编 中国现代哲学:缘起与初型
引言 从世界思想史的演进看中国现代哲学的缘起
一、人类思想的演化:从原始思想到现代性思想出现之前
二、西方、中国、印度思想的特点
三、从宇宙之道与人类之道的角度看世界思想史的演化
四、西方思想的率先现代化升级对人类思想和中国思想的影响
第一章 中国现代哲学的现实缘起
一、西方坚船利炮的出现对中国世界观的影响
二、西方武器导致的夷洋之变及其内蕴的哲学暗变
三、从西器到西学:知识体系与哲学观念的关联
四、旧学与新学: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对接中的失败
第二章 中国现代哲学语汇从古代汉语型到现代汉语型的演化
——中国现代哲学语汇的缘起与定型之一
一、中国现代哲学语汇的缘起与定型的基本图景
二、中国现代哲学之新,首在语汇
三、现代哲学新词初潮:古代汉语型语汇
四,现代哲学新词大潮:从古代汉语型语汇到现代汉语型语汇
第三章 严复哲学译词:内容、特征、命运、意义
——中国现代哲学语汇的缘起与定型之二
一、严复哲学译词的主要特征
二、严复对古代汉语的批判成为刺向自己的投枪
三、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与严复译词的命运
第四章 日本新词成为中国现代哲学基本语汇的主要原因
——中国现代哲学语汇的缘起与定型之三
一、日本新词进入中国的复杂语境
二、日本新词取得胜利的日本因素
三、日本新词取得胜利的中国因素
四、日本新词与中国现代的思想演进
第五章 哲学内容演进和汉语语汇演进的二重奏
——中国现代哲学语汇的缘起与定型之四
一、中国现代哲学语汇演进的四个阶段与两种方向
二、在现代汉语规律中的中国现代哲学语汇的演变
三、中国现代哲学语汇上的演进:西方哲学方向
四、中国现代哲学语汇上的演进:苏俄方向
五、西方哲学方向与苏俄哲学方向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 哲学辞典与中国现代哲学语汇的定型
——中国现代哲学语汇的缘起与定型之五
一、哲学辞典呈现出中国现代哲学语汇的演进
二、从哲学框架看两类哲学辞典对中国现代哲学语汇的规范意义
三、两类辞典的语汇解释上的差异
第七章 哲学一词的中文定型与中国现代哲学地图的形成
——中国现代哲学的理论缘起与初型之一
一、中国现代哲学的缘起与“哲学”一词的中文定型
二、“哲学”一词定型的意义与中国现代哲学地图的形成
第八章 西方哲学、新儒学的演进与中国现代哲学的初型
——中国现代哲学的理论缘起与初型之二
一、西方哲学的理论形态的主要境界
……
第二编 中国现代哲学:革命化的定型
第三编 中国现代哲学:新时代的转向
第四编 走向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哲学
精彩书摘
正像复杂的现代性/全球化时代需要结构思维来稳定人们的思想一样,纷繁的现代性/全球化时代也需要解构思维来解放人们的思想,每当一个深层结构被找出,在稳定人们思想的同时,又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深层结构之为深层结构,必须以绝对真理的面貌出现,一定要把自己宣布为绝对真理,因此,深层结构总是要排斥一切在何为本质和何为深层结构上不同的思想,要管理一切在现象上与深层结构上不同的思想。因此,一切与已经认为是深层结构的不同的思想,要想取得自己的存在权利,必须解构宣布自己为深层结构的那些深层结构,把那些深层结构还原为仅仅是深层结构的候选者,仅仅是关于本质的一种解释。解构思维要解构的就是结构思维的独断论性质,就是深层结构对真理的独占。在纷繁复杂的现代性/全球化的时代,找出结构需要一种高超的智慧,解构已经找出的结构同样需要一种高超的智慧,真正的结构思维总是代表着时代思想所能达到的最高度,而真正的解构思维总是代表了对时代必然存在局限性的超越。结构思维与解构思维是现代性/全球化时代必然要出现的两种思想智慧,正是在结构和解构这两种思维智慧的不断较量和相互攻防中,西方思想从一座高峰奔向另一座高峰。
(四)结构思维与解构思维:世界性的互动与对话
虽然,结构思维是在西方主导的世界现代性进程进入复杂形势之后,即由近代进入现代之后,出现的思维方式,但是,却反映了整个世界在现代性进程中西方与非西方的复杂互动。在西方,结构思维既是西方思想的本质主义传统的继续和智慧提升,又是西方中心主义在现代性进程中的惯性发展和智慧升级,它在这两个方面,给西方思想以一理论性的稳定,既代表了西方文化在统一西方思想上的高度智慧,又代表了西方思想在统一全球思想上的高度智慧。结构思维是使西方思想一体化的思维,也是使世界思想一体化的思维。
……
前言/序言
《世界思想潮流中的中国哲学:历史脉络与未来展望》 引言:文明对话的新篇章 人类文明的演进,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映照、彼此激荡的宏大叙事。思想的交流与融合,更是推动社会进步、重塑人类精神面貌的关键力量。在21世纪这个前所未有地紧密相连的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对话变得尤为重要。中国哲学,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成熟的思想传统之一,在自身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曾有过辉煌的成就,也经历过深刻的变革。如今,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哲学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它既要传承自身的精髓,又要回应时代的课题,更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参与到世界思想的大舞台中,贡献中国智慧。 本书《世界思想潮流中的中国哲学:历史脉络与未来展望》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旨在勾勒出中国哲学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发展脉络,探讨其如何从历史深处汲取养分,又如何回应现代社会的复杂议题,并展望其在未来世界思想格局中的可能走向。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本具体的著作,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野,审视中国哲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中的地位、演变以及其内在的生命力。 第一部分:中国哲学的历史根基与核心精神 要理解中国哲学在当代的转型与重建,首先必须深入挖掘其深厚的历史根基。中国哲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在数千年的实践与反思中,形成了多元而又统一的思想体系。 1. 早期思想的勃兴与奠基: 诸子百家的辉煌时代: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哲学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涌现出以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众多思想家。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道”、“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论述,构建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思想流派。这些流派不仅探讨了个人修养、家庭伦理,更触及了政治制度、社会治理、国家发展等宏大命题,为后世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儒家思想,尤其是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社会结构。对“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等概念的理解,更是构成了中国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独特视角。 道家思想的智慧启示: 道家思想,以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理解世界和人生之道。其对“道”的神秘体验、对“自然”的尊重、对“虚静”的推崇,构成了中国哲学中重要的非理性、直观的思考维度,与儒家的积极入世形成互补。 其他思想流派的补充: 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其朴素的实践精神和逻辑思辨,为中国哲学增添了不同的色彩。法家则以其务实的治国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实践。这些多元的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丰富而复杂的图景。 2. 佛教传入与中国哲学的融合: 东方智慧的交汇: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本土哲学,尤其是儒家和道家,展开了长期的对话与融合。禅宗的出现,便是这种融合的典范。它将印度佛教的深刻哲理与中国哲学注重实践、强调直觉的特点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哲学。 新儒家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在宋明时期,以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为代表的新儒家,在吸收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新的阐释和发展。他们试图在“格物致知”的实践与“穷理尽性”的体悟之间建立联系,构建了更为系统和深刻的哲学体系。 3. 近代以来的挑战与反思: 西学东渐的冲击: 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学的大规模传入,中国传统哲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近代科学、民主思想、哲学体系的冲击,迫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哲学的价值和出路。 救亡图存中的哲学探索: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哲学家的思考与回应,往往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对西方思想的引进、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研究的主旋律。无论是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梁启超的“新民说”,还是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启蒙思想,都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哲学意义的追寻。 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与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更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第二部分:全球化时代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进入21世纪,全球化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中国哲学不再仅仅是“中国”的哲学,而是在与世界思想潮流的互动中,进行着深刻的现代转型。 1. 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与互鉴: 批判性借鉴与吸收: 中国哲学在全球化时代,积极与西方哲学进行对话。它既要批判性地吸收西方哲学中的优秀成果,例如分析哲学的方法、现象学的深度、存在主义的关怀等,也要警惕西方哲学中的某些局限性,避免简单的照搬和模仿。 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话语: 在对话中,中国哲学力求构建自身独特的哲学话语体系。例如,如何在现代语境下重新阐释“天人关系”、“仁爱精神”、“和而不同”等传统观念,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并能为解决当代全球性难题提供启示。 中国哲学概念的国际传播: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诸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道”等中国哲学概念,也逐渐进入国际思想界的视野,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对话的重要桥梁。 2. 应对现代社会的复杂议题: 全球化挑战下的身份认同: 在全球化冲击下,中国哲学如何帮助个体和民族在多元文化中保持文化主体性,构建健康的身份认同,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科技伦理与人机关系: 随着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哲学需要回应由此带来的伦理困境,例如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对人类尊严的维护,以及构建和谐的人机关系。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 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为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生态文明,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使命。 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中国哲学所蕴含的“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刻的思想资源。 3. 哲学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跨学科研究的兴起: 现代中国哲学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哲学领域,而是积极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艺术学等进行跨学科的对话与合作,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哲学问题。 借鉴现代学术范式: 中国哲学研究也积极借鉴西方现代学术研究的范式和方法,例如历史文献学的严谨考证、逻辑分析的清晰性、实证研究的可靠性等,以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数字时代的哲学思考: 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对海量的哲学文本进行分析、梳理,以及思考数字技术对人类思维方式、社会结构的影响,也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第三部分:中国哲学在当代重建的未来展望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最终指向的是其在当代,乃至未来世界的重建。这种重建,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归,也不是对西方的全盘照搬,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 1. 构建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哲学: 贡献中国智慧,解决世界难题: 中国哲学需要超越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方法,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如贫富差距、环境危机、文化冲突等,提供中国智慧。 促进文明互鉴,丰富人类精神: 在多元文明共存的时代,中国哲学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参与到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与其他文明的思想火花碰撞,共同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道”的现代阐释与全球价值: 深入挖掘“道”的哲学意蕴,并将其与当代社会的诸多议题相结合,例如“道”与可持续发展,“道”与生命伦理,“道”与全球治理等,从而探索其在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中的可能性。 2. 哲学研究的深化与创新: 对“道”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深入研究: 进一步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多个维度,深入挖掘“道”的丰富内涵,并与现代哲学理论进行对话,拓展其思想边界。 “人”的哲学: 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人”的理解,例如“天人合一”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仁”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以及如何在科技时代重新定位“人的主体性”。 “智”的哲学: 探索中国传统哲学对“智慧”的理解,如何将其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结合,形成符合时代需求的“智慧”观,并将其应用于社会治理和个人发展。 “和”的哲学: “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和”的理念,在处理国际关系、社会和谐、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阐释,并探索其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实践路径。 3. 哲学教育与传播的创新: 普及与推广: 中国哲学需要走出学术象牙塔,以更加生动、易懂的方式,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进行普及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中国哲学。 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在哲学教育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鼓励他们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掌握外语,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利用新媒体平台: 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创新哲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让中国哲学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结语:通往未来的思想之路 中国哲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无数的智慧结晶。在全球化时代,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了浴火重生的机遇。从世界思想史的宏大视角审视中国哲学,我们看到的是一条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生命线。通过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对现代议题的积极回应,以及对未来的不懈探索,中国哲学必将在全球思想的大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位置,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更加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不仅是对中国哲学自身的重建,更是对人类共同精神家园的构建,是一条通往更加智慧、更加和谐的未来的思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