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理论价值哲学到实践价值哲学》深入研究了当今世界存在的两种价值哲学,剖析了西方理论价值哲学的困境及其原因,探讨走出困境的途径;通过详实的材料、严谨的分析阐明了实践价值哲学的兴起在价值哲学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作者简介
王玉樑,1933年生,重庆市彭水县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研究班。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陕西省首届社科名家、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名誉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先进工作者(省劳动模范),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价值论研究室研究员、陕西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人文杂志》主编。主要专著有《价值哲学》、《价值哲学新探》、《邓小平的价值观》、《追寻价值:重读杜威》、《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人民出版社)、《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人民出版社)。主编《价值和价值观》《中日价值哲学新论》等7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和《北京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80多篇,其中,被《新华文摘》转载11篇。成果获省政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一项,省“五个一工程”奖二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一、从自发到自觉与从理论价值哲学到实践价值哲学
二、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
三、实践哲学与实践核心论
四、理论价值哲学与实践价值哲学
五、西方理论价值哲学与我国的满足需要论
六、实践价值哲学与效应价值论
第一章 价值哲学的发展规律:从理论价值哲学到实践价值哲学
一、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和三次转向
二、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
三、两种实践哲学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与实用主义的实践哲学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一元论与实践派哲学
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核心论
六、理论价值哲学与实践价值哲学
第二章 西方价值哲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西方价值哲学的诞生
二、西方价值哲学形成阶段
三、主观主义价值论与客观主义价值论对峙并存阶段
四、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统治阶段
第三章 一百多年来国外价值哲学的重要进展
一、对价值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探讨
二、对价值本质问题的探讨
三、对评价基本理论的探讨
四、对价值层次性的研究
第四章 当代西方价值哲学的困境
一、当代西方价值哲学困境的主要表现
二、各国学者对西方价值哲学的批评
三、当代西方价值哲学陷于困境的原因
第五章 西方主流的价值哲学是理论价值哲学
一、西方价值哲学中的主观主义价值论是最典型的理论价值哲学
二、西方价值哲学中的客观主义价值论也是脱离实践的理论价值哲学
三、西方过程哲学价值论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理论价值哲学
四、理论价值哲学对西方价值哲学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各国学者对实践价值哲学的探索
一、19世纪末价值哲学形成时期对实践价值哲学的探索
二、20世纪20-30年代对实践价值哲学的探索
三、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实践价值哲学的探索
第七章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论述的启示
一、马克思关于认识真理性的论述的启示
二、恩格斯关于实践标准的论述的启示
三、列宁关于实践、实践标准的论述的启示
四、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和实践标准的论述的启示
第八章 邓小平的实践价值哲学思想
一、实践价值哲学的诞生
二、邓小平实践价值哲学的基本思想
三、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评价论
四、关于事实与价值辩证统一的思想
第九章 我国价值哲学的重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价值哲学的兴起及重要成果
二、满足需要论的根源、理论混乱与实质
三、人道价值论反思的意义与局限
……
第十章 实践价值哲学的重大意义
精彩书摘
第一,指导思想不同。实践价值哲学是以实事求是思想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把实践理解为主客体之间双向作用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结果是实践活动的客观效果,是客观的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感性事实。而实用主义则是以经验主义为指导,他们自己也承认他们的哲学与贝克莱的唯心主义哲学是一脉相承的。实用主义所谓实践、行动与经验概念是一致的,甚至是同一的。实用主义所谓实践、行动,指主体所采取的任何行动,包括那些纯主观的意识活动在内。他们所谓实效、效果,既包括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科学实验的效果,也包括主体所追求的利益、功效,或感性知觉、体验,而不论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第二,理解价值的出发点不同。实践价值哲学坚持实事求是,从实践、实践的客观结果出发去理解价值;而实用主义的实效观则是从主体需要出发,以对本人是否满意的效果来判断价值。在价值本质的理解上实用主义哲学实效观持的是满足需要论,是脱离实践,单纯从主观心理去理解价值。所以实用主义的实效观,从表面上看,它重视实效,似乎属于实践价值哲学,实际上属于理论价值哲学。
第三,价值主体不同。实践价值哲学以人民为价值主体,把个人与社会结合起来,认为价值的本质在于使主体特别是社会主体发展完善,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使人类社会更美好。一种东西有利于个人,而不利于社会,那样的价值是负价值。价值以不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为前提。而实用主义的实效观则以个人为价值主体,以个人主义思想为指导,认为只要使本人满意,使个人快乐,对个人有利,就有价值,而不论其对人民对社会是否造成危害。实用主义的实效观是一种狭隘、自私、目光短浅的价值哲学,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第四,价值尺度不同。实践价值哲学以对主体发展即人的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价值尺度,是一种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向上奋进的哲学,是使人高尚的哲学,能促进广大人民提高精神境界。而实用主义的实效观,则是以主体需要、个人实惠、实际利益、个人快乐为价值尺度,是利己主义的,是为个人“兑现价值”,捞取实惠服务的,带有市侩哲学的色彩。
……
从理论价值哲学到实践价值哲学:一场思想的跨越与升华 引言 人类对“价值”的探索,贯穿了哲学史的长河。从亚里士多德对“善”的追问,到康德对“理性”的崇尚,再到尼采对“权力意志”的呐喊,价值始终是哲学思辨的核心议题之一。然而,长久以来,价值的讨论多聚焦于其形而上的本体论层面,即价值“是什么”、“源自何处”的理论追问。本书《从理论价值哲学到实践价值哲学》则旨在突破这一传统窠臼,深刻探究价值从理论思辨走向实践应用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勾勒出价值哲学发展的新航向,为我们理解和塑造一个更具意义的世界提供全新的视角。 第一部分:理论价值哲学的奠基与局限 本书的开篇,将首先回顾和梳理了价值哲学发展历程中那些奠基性的理论贡献。我们会深入剖析古希腊哲学中关于“善”的形而上学解读,探讨柏拉图的“善的理念”如何为价值的客观性奠定了早期基础,以及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幸福”与“德性”的论述,如何将价值与人的实践活动初步联系起来。 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近代哲学。斯宾诺莎的“实体”理论,虽然并非直接讨论价值,但其内在的统一性和完善性,为价值的某种内在和谐性提供了哲学上的遥远回响。更重要的是,康德的批判哲学,以其“绝对命令”的道德法则,为价值的普遍性和先验性提供了严谨的论证。康德将价值的根源从经验世界转向了理性本身,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在确立道德价值中的核心地位。这一成就,无疑是理论价值哲学的一座里程碑。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理论价值哲学在辉煌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其过于抽象和形而上的倾向,使得价值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显得遥远和疏离。当价值被固化为某种超越性的理念或先验法则时,它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社会变迁和个体经验时,往往显得苍白无力,难以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例如,纯粹的理性道德,在面对具体情境下的伦理困境时,可能显得僵化和不近人情。过分强调客观价值,也可能忽视了价值的生成性和主观性维度。 此外,一些思潮如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虽然极具颠覆性,但其对传统价值的否定,也凸显了理论价值哲学在解释和应对人类存在的深层焦虑时可能出现的无力感。如何在理论的精深与实践的关怀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摆在价值哲学面前的重大课题。 第二部分:从“是”到“应当”:价值的生成与转化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核心转向价值的生成机制和转化过程。我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探讨价值的“是什么”,而是深入追问价值“如何被创造”、“如何被实现”以及“如何影响我们的实践”。 首先,我们将考察价值的主观性维度。尽管存在客观价值的论调,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的情感、欲望、需求和兴趣,在价值的形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会审视功利主义、情感主义等哲学流派,分析它们如何将价值与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快乐联系起来。然而,我们并不仅仅停留在纯粹的主观主义。本书将强调,个体的主观价值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等多重因素的塑造和引导。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社会建构论的视角。价值并非天然存在,而是在人类的社会互动、文化传承和制度安排中被不断地建构和再建构。我们会分析社会规范、道德习俗、法律体系等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对价值的认知和选择。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在价值的生产和传播中扮演的角色,也将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本书还将重点阐释“应然”与“实然”的辩证关系。理论价值哲学往往试图从“是”的层面推演出“应当”的价值原则,但现实往往是,我们必须在“是”的既定事实中,积极地创造和实现“应当”的价值。这一过程,正是实践价值哲学的核心所在。我们会分析,如何在现实的局限性中,通过人的能动性、批判性反思以及积极的行动,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成果。 第三部分:实践价值哲学的核心议题与范式 进入本书的核心部分,我们将系统地阐述实践价值哲学的基本范式和核心议题。 1. 价值的行动导向与意义生成: 实践价值哲学将价值视为一种指向行动的指南,一种为人类活动赋予意义的源泉。我们不再将价值视为静止的客观存在,而是看作一种动态的、在行动中生成和实现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会探讨诸如“目的性”、“意义感”、“幸福感”等,如何在个体的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和追求。 2. 人的能动性与主体性: 实践价值哲学高度重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类不再是被动的价值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价值创造者和实践者。我们会深入分析,在面临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时,个体如何通过理性选择、道德判断和创新实践,塑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能动性,不仅体现在对既有价值体系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在对现有局限的突破和对新价值的开创。 3. 价值的实践维度: 本书将重点分析不同领域的价值实践。 伦理实践: 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将抽象的道德原则转化为可行的行动。这包括对不同伦理理论(如美德伦理、义务论、后果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反思,以及如何处理伦理困境,培养道德判断能力。 政治实践: 价值在政治领域的体现,如公正、自由、平等、民主等,将是我们的重要关注点。我们将分析这些价值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政策制定和公民参与来实现,以及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冲突。 经济实践: 经济活动并非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更应承载着价值。我们将探讨可持续发展、公平贸易、社会责任等,如何在经济领域体现和实现。 文化与艺术实践: 文化和艺术是价值的重要载体和创造源泉。我们将分析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如何在创作与传播中体现和升华价值。 科技伦理实践: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的伦理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将探讨如何在科技创新中,融入人文关怀和价值导向,确保科技服务于人类的福祉。 4. 价值的评价与反思: 实践价值哲学并非盲目地肯定一切实践。它要求我们对实践中的价值进行持续的评价和反思。我们会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识别和区分有益的价值和有害的价值,如何修正不合理的价值观念,以及如何通过批判性反思,不断提升实践的价值水平。 第四部分:跨越与展望:实践价值哲学的影响与未来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展望实践价值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1. 应对现代性挑战: 在一个信息爆炸、社会变迁加速、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实践价值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应对策略,它鼓励我们积极参与,主动构建,而不是被动接受或逃避。它有助于我们在复杂性中找到方向,在不确定性中保持定力。 2. 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实践的重要性,实践价值哲学有助于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当个体的实践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和追求有价值的目标时,个体生命的意义感将得到提升,社会也将朝着更公正、更美好的方向迈进。 3. 推动哲学研究的创新: 实践价值哲学提醒我们,哲学研究不应仅仅是书斋里的思辨,更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实际问题提供思想支持。它鼓励哲学家走出象牙塔,与各学科领域进行对话,将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广度相结合。 4. 构建更具韧性的未来: 在面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社会不公、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等)时,一种强健的实践价值哲学,能够帮助我们凝聚共识,激发集体智慧,找到应对之道。它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未来,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撑和行动上的指引。 结论 《从理论价值哲学到实践价值哲学》一书,并非要否定理论价值哲学的贡献,而是要在其坚实基础上,实现一次深刻的思想跨越。它强调,价值的真谛,最终体现在人类的实践之中。通过对价值生成、转化、实践与反思的系统阐释,本书致力于揭示价值哲学的新维度,为读者提供理解和塑造一个更有意义的世界的钥匙。它是一次对哲学使命的重新思考,也是对人类如何创造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庄严呼唤。本书的出版,期待能引发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共同推动价值哲学的创新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贡献智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