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也是20世纪很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海德格尔著的《存在与时间(中文修订第2版)/现象学原典译丛/中国现象学文库》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入手,在对“存在”的追问中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他在对人的存在状况的分析中为现代人的根本情绪提供了一种把非理性的东西理性化了的形而上学的解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 (德)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著;陈嘉映,王庆节 译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庆节,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每次合上这本书,我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去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生活片段。它具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能够将日常琐碎的经验,提升到存在的层面进行反思。比如,当我们谈论“焦虑”时,传统观念可能将其视为一种心理状态;但在作者的笔下,焦虑成为了“此在”面对其“非本质性”或“向死性”时的一种基本情态。这种视角转换是极其深刻的。它让阅读不再是枯燥的文本分析,而成为一种自我存在的持续勘探。虽然其学术架构复杂精密,但其最终指向,却是对人类处境最根本的关怀。它迫使我们正视死亡作为一种不可逃避的、将我们的每一个选择赋予最终意义的界限。这种对“有限性”的直视,反而带来了一种奇异的、基于清醒的自由感。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它绝非一本可以一劳永逸读完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伴随个体生命历程不断回归、每次都能读出新意的思想指南。
评分这部作品散发着一种古典而又极其前卫的气质。它既继承了西方哲学史上关于本质与现象的深刻传统,又以一种近乎激进的方式打破了这一切。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其语言的密度所折服,作者仿佛总是在用最少的词汇,去承载最庞大的概念群落。这使得翻译工作本身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译者的功力直接决定了我们能触及原著精神的深度。我能感受到,每一次成功的解读,都像是穿过了一层层迷雾,看到了隐藏在语言背后的那个坚实、却又不断运动着的“此在”的结构。这本书要求读者放下对“实用性”的执念,真正沉浸到一种对“意义”的追问之中。它不是一本能教你如何成功、如何生活得更舒适的书,而是引导你直面生存本身的沉重与有限性。这种直面,与其说是让人感到沮丧,不如说是一种深刻的解放——因为一旦你接受了有限性,你才可能真正理解“可能性”的边界与张力。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而不是在平坦的草原上散步。它对读者的专注度和智力投入要求极高,如果你指望快速掌握其核心论点,那恐怕会失望而归。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回顾前几页甚至前几章的内容,因为作者构建的逻辑链条异常精妙且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松动都可能导致后面的理解完全错位。这种阅读过程是缓慢的、甚至是痛苦的,因为它不断地撕扯和重塑你原有的认知框架。它不是在提供答案,而是在提供一种探究问题的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这本书的价值,也许并不在于读完它能让你知道什么,而在于它如何改变了你提问的方式。这种改变是深刻且持久的,它如同在你思维的底层埋下了一枚种子,让你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不自觉地以更追问本源的态度去审视周遭的一切现象。它成功地将哲学的探讨从抽象的概念游戏中拉回到具体的人类境遇之中,让“存在”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形而上学名词,而成了我们呼吸、行走、面对死亡时最切身的体验。
评分对于初次接触这类哲学经典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墙。我必须承认,在很多章节,我感受到的更多是挫败感而非领悟感。作者对传统哲学范畴的大胆解构和重塑,要求读者首先要“忘记”很多在传统逻辑下被奉为圭臬的预设。比如,他处理“时间”的方式,彻底颠覆了我们日常线性、客观的时间观念,将其内化为“此在”结构本身的一种维度。这需要读者进行一次彻底的思维体操。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妥协的学术态度,他似乎并不在乎读者是否能轻松跟上,他只关注他所要揭示的那个存在之基座的真实面貌。这种“纯粹性”是令人敬畏的,但也使得阅读的门槛变得极高。它更像是一部面向未来读者的奠基性文本,它所开辟的道路,需要后续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去铺设和完善。它的价值不在于即时的理解,而在于它作为一个思想锚点,为后世提供了批判和超越的起点。
评分这部巨著,初读时确实让人感到一种智识上的压迫感。它并非那种能让你轻松翻阅,在通勤路上打发时间的读物。相反,每一次翻开,都像是一次深入海底的探险,需要极大的耐心去适应那种深邃、高压的环境。作者的行文风格极其严谨,每一个术语的提出,每一个概念的界定,都仿佛是经过了无数次锤炼的钻石,闪烁着冷峻的光芒。我常常需要借助大量的辅助阅读材料,去理解那些看似晦涩的德语词汇在被译为中文后所蕴含的全部哲学重量。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座宏伟的哥特式教堂前,你明白它蕴含着超越世俗的意义,但要真正理解其每一块砖石、每一道飞扶壁背后的力学与美学,都需要长久的凝视与沉思。这本书强迫你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思考过的基本问题,比如“时间性”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如何从这种时间性中理解“存在”的意义。它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颠覆性的重构,将“此在”置于一切思考的中心,这无疑是一次思想上的巨大震撼。每一次深入阅读,都有种豁然开朗的瞬间,但紧接着,又是对自身理解深度的又一次拷问,让人在敬畏中前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