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竭盡所能,做了很多努力。
但是,在育兒的過程中,有些事情是可以做的,有些卻是絕對不可以做的。而往往正是這些絕對不可以做的事情,很容易被大家忽視。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陳美齡,身為三個孩子的母親,結合理論與實踐,就11個分類總結出35條心得。
當中有些是因為父母愛子心切,反而做過了頭的,例如凡事替子女選擇、讓子女參加太多課外活動、禁止孩子高中時代談戀愛……甚至連對孩子挑食太過囉嗦也不是好事!?
另一方面,有時則是父母低估了問題的嚴重性,例如打破對孩子的承諾、孩子提問題時態度敷衍、大人說話時把孩子晾到一邊,等等。
每一篇文章後面,陳美齡的大兒子和平都會從當事人的角度,對母親的育兒方法提出感想,從他的文字中,能感受到陳美齡的教育到底有什麼成效。
育兒也是對父母的一種教育,希望這本書能為廣大父母提供一點幫助,與子女度過充滿光明的每一天。
这本书的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在育儿过程中,家长们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其中,关于“过度保护”的部分,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作者指出,许多家长出于爱子之心,总是不自觉地为孩子安排好一切,生怕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然而,这种“全能型”的照顾,反而剥夺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体验失败、从中学习的机会。书中列举了许多孩子因为缺乏锻炼而变得胆小、依赖,甚至在面对小小挫折时就一蹶不振的例子,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是不是也过于包办了。我记得我儿子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我总是紧张得不行,生怕他摔倒,总是紧紧抓着他的手。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摔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害怕摔倒而不敢迈出第一步。现在,我尝试着放手,虽然他偶尔还是会摔得七荤八素,但我发现他站起来的次数越来越多,步伐也越来越稳健。这种细微的改变,让我看到了放手带来的巨大力量。
评分书中对“情感忽视”的剖析,则像一把尖刀,直刺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愧疚的地方。我一直以为只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让他们衣食无忧,就是尽到了父母的责任。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孩子真正渴望的,是父母的关注、理解和情感支持。我常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略了与孩子的深入交流,以为敷衍几句,或者简单地给予物质补偿,就能弥补内心的空缺。然而,孩子们是敏感的,他们渴望父母的陪伴,渴望被倾听,渴望知道自己是被在乎的。书中提到,一个长期得不到情感回应的孩子,即使物质再丰富,内心也会像荒漠一样干涸。这让我心惊肉悸,开始审视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模式。我开始尝试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放下手机,专心致志地听孩子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虽然刚开始有些生疏,但渐渐地,我发现孩子话匣子打开了,他们的眼神里也重新闪烁起了光芒。这种亲子之间的连结,比任何物质上的满足都来得更加珍贵。
评分书中对“不当的沟通方式”的揭示,则是我反思自己言行的重要契机。我经常发现自己对孩子说话,总是带有命令的口吻,或者用说教的方式,而非平等的交流。我以为自己是在“教导”他们,但实际上,我却无形中制造了亲子之间的隔阂。作者在书中提倡的“积极倾听”和“共情”的沟通技巧,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开始尝试着在与孩子交流时,先放下自己的预设,真正地去听他们说话,理解他们的感受,即使他们的想法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幼稚的。我记得有一次,儿子因为一件小事而非常沮丧,我刚开始想直接给他讲道理,但想起书中的内容,我便蹲下来,温柔地问他发生了什么,并认真倾听了他的诉说。我没有评判,也没有打断,只是默默地陪伴着他。最后,我用“妈妈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这件事让你很难过,对吗?”来回应他。令我惊喜的是,儿子突然紧紧地抱住了我,抽泣着说:“妈妈,谢谢你。”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有效的沟通,不在于说了多少道理,而在于是否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支持。
评分“缺乏界限感”的讨论,让我在育儿的实践中找到了新的方向。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对孩子好就是无条件的满足,给予他们最大的自由。然而,作者在书中犀利地指出,没有界限的爱,实际上是一种伤害。孩子需要规则,需要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自我认知,培养责任感。我曾经就犯过这样的错误,在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因为心软或者不想让他们哭闹,就轻易妥协。结果,孩子变得越来越任性,甚至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让我倍感尴尬。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设定界限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爱的一种更有智慧的表现。通过与孩子沟通,明确规则,并且坚持执行,我发现孩子反而变得更加有规矩,也更懂得尊重他人。例如,我们家规定了每天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虽然一开始有抵触,但经过坚持,现在孩子已经能够自觉遵守。这种“管教”与“爱”之间的平衡,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
评分这本书中最具启发性的部分,莫过于关于“不恰当的期望”这一章节。很多家长,在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或者对成功的定义上,会将沉重的期待压在孩子身上,要求他们必须在某个领域达到某个高度。书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压力,是如何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让他们活在焦虑和恐惧之中。我曾经也对我的女儿有过这样的期望,希望她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将来能够进入名校,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然而,当我看到她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在绘画方面展现出非凡的天赋时,我却因为担心这会影响她的学业而极力反对。看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的这种做法是多么的短视和愚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强行将他们塑造成我们期望的模样,只会让他们失去自我,甚至产生叛逆。我开始调整心态,支持女儿在绘画方面的发展,鼓励她去探索自己的兴趣,挖掘自己的潜力。看到她脸上因为画画而绽放的笑容,我才真正体会到,育儿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想要的复制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