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刑事审判指导案例3(增订第3版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定价:218.00元
作者: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一至五庭 主办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19705008
字数:1942000
页码:1184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各卷册中设有以下栏目: 【指导案例】分类汇总了已出版的《刑事审判参考》在法律适用、刑罚裁量、事实认定、证据采信等方面具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案例,详细阐明裁判理由,为刑事司法工作人员处理类似案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参考。 指导案例部分以刑法、刑事诉讼法条文顺序及罪名顺序进行编排,根据案例所讨论的*主要争议问题归入相应分册,原则上,各分册所收录案例不重复。基于各分册篇幅均衡的考虑,带有类罪特殊性的程序法问题归入刑法分则各相应分册。 【刑事立法、司法规范】分类汇总了刑事法律、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其他规范性刑事司法文件,并配发起草同志撰写的理解与适用文章,为司法实践中准确适用提供指南。 刑事立法、司法规范部分仍以刑法、刑事诉讼法条文为框架编排,并将每一部分的综合性文件汇总于前。在某一具体问题/罪名下,再依据文件效力级别和发布时间两条线索排序;在同一效力级别内,按照从旧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列。考虑到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司法解释溯及力的问题,本书也收录了1997年刑法修订后发布的已经废止的刑事实体法相关司法解释。 【刑事政策】分类汇总了审判中需要参考的刑事司法政策,包括*人民法院领导在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刑事审判工作会议讨论的问题等。 【审判释疑】分类汇总了*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解答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具有普遍指导价值的法律适用问题,包括*人民法院审判长会议纪要、《刑事审判参考》编辑部对读者在刑事司法工作中遇到疑难问题的解答。 【经验交流】分类汇总了地方司法机关制定的刑事司法规范性文件及其背景说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对于某些问题的处理政策和意见等。 【专题论坛】分类汇总了由司法实务部门的专家就刑事法律适用过程中的一些常见疑难问题进行探讨。 【实务探讨】分类汇总了有关学者和司法人员针对刑事司法工作中必须解决的疑难、复杂问题所撰写的研究文章,为刑事司法工作人员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工作思路。 【争鸣】分类汇总了实践中发生的疑难案例,对其中争议问题进行分析,摆出各方观点,推动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是*人民法院刑事审判*至五庭主办的刑事审判业务指导和研究性刊物--《刑事审判参考》的合订分解集成本。本次出版的增订第3版在2012年出版的《中国刑事审判指导案例》(增补版)的基础上,进行全新编排,根据案例所涉的核心法律问题,按照刑法总则、刑法分则各章罪名和刑事诉讼法体系重新分类编排;增补了《刑事审判参考》2011年至2013年卷刊载的指导案例、审判业务研讨文章;此外,收录了截至2014年底发布的相关刑事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性文件及其理解与适用。本册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分册,全面收录刑法分则第三章相关指导案例、司法解释及其理解与适用、相关业务指导文章等内容。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就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湛的法律分析所吸引。它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为核心,精选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指导性案例,并对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书中对“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的讲解,是我之前理解的盲点。通过对案例中行为人伪造商标标识的动机、手段以及造成的实际损害的分析,我才真正理解了该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和量刑情节。此外,书中对“行贿罪”和“受贿罪”在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作用也进行了专门的探讨,通过案例揭示了这些犯罪行为如何扭曲市场竞争,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整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但又不失可读性,通过翔实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将复杂的法律问题化繁为简,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这一重要罪名的全面认识。
评分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非常厚重但内容极其充实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案例汇编,更是一部关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深度解析。作者在每一个案例的解读中,都力求将法律的规定、学界的观点以及司法实践中的考量融为一体,展现出对该领域问题的全面而深刻的洞察。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串通投标罪”的论述。案例分析非常细致,不仅揭示了投标过程中常见的串通方式,还深入探讨了如何认定“串通”的主观故意以及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书中还引入了一些比较法学的视角,对一些国外关于类似犯罪的立法和判例进行了简要介绍,这为我们拓展视野、借鉴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虽然书中的专业术语较多,但作者的讲解鞭辟入里,使得即使是法律初学者也能逐渐理解其中精髓。
评分读了这本《中国刑事审判指导案例3(增订第3版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感觉受益匪浅,尤其是对一些疑难案件的分析,简直是醍醐灌顶。书里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各个具体罪名,比如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非法经营罪,侵犯知识产权罪等,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且引用了大量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这些案例并非简单的案例堆砌,而是结合了案件的审判要旨、裁判理由,甚至还会对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详细解读。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梳理法律条文与司法实践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时,表现出了极强的专业功底。例如,在讨论非法经营罪的边界时,书中的案例分析就清晰地展现了如何区分正常的市场竞争行为与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这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定罪量刑的标准至关重要。书中的表述严谨,逻辑清晰,充分体现了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司法实践的权威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案头读物。
评分我之前在处理一些经济类案件时,总觉得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理解不够透彻,特别是涉及到一些交叉犯罪和界限不清的问题时,常常感到困惑。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解开了多年的心结。书中的案例,很多都来自于真实的庭审,经过了层层审核,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尤其对关于“抽逃出资罪”的几个案例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不同情形下行为人“抽逃出资”行为的界定,以及对损害公司利益的后果的分析,清晰地阐明了如何准确适用这一罪名。书中还提到了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区分问题,通过对比不同案例的犯罪手法和目的,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辨别两者的不同,避免产生误判。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和运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它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这个庞大的体系分解开来,逐一击破。每一章都围绕一个具体的罪名展开,先阐述罪名的构成要件,然后通过鲜活的案例来印证和深化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论述,它不仅列举了常见的侵权情形,还详细分析了侵权人主观恶意的判断标准,以及如何认定“明知”的情形。案例的选择也很有代表性,既有涉及高科技产品仿冒的案例,也有涉及传统商品的制假售假案例,涵盖面广,能够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罪名的司法实践动向。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对一些新出现或正在演变中的犯罪形式进行了探讨,比如网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这对于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应对新的法律挑战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实用性极强的工具书,无论对于法律从业者还是对市场经济秩序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