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之意 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研究 畫外之意 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 台版原版 邢义田 邢義田

画外之意 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研究 畫外之意 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 台版原版 邢义田 邢義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邢义田 邢義田 著
图书标签:
  • 汉代
  • 孔子
  • 老子
  • 画像
  • 历史
  • 文化
  • 哲学
  • 艺术史
  • 中国古代思想
  • 邢义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三民書局
ISBN:9789571463636
商品编码:2669695436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畫外之意 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
开本:25开
用纸:轻型纸
页数:472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畫外之意 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
ISBN:9789571463636叢書系列: 歷史天空規格:平裝/ 472頁/ 25k正/ 14.8 x 21 cm / 普通級/ 單色印刷/ 初版出版地:台灣本書分類: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文化史本書分類: 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文史哲類 > 歷史 > 史學專題作者: 邢義田出版社: 三民出版日期:2018/01/31語言:繁體中文
内容简介
過去不少學者認為自漢武帝罷黜百家後,孔子與儒家地位達於獨尊。這樣的結論主要是依據文獻而來,沒注意到非文字的圖像資料。圖像資料是另一扇可通達古人內心世界之窗。如果留意裝飾漢墓的壁畫和石刻畫像,即可發現漢世儒生的內心世界和文獻所呈現的不僅有異,更見複雜。本書旨在結合文獻與圖像,透過分析七十餘幅孔子見老子畫像,一窺漢儒和地方官員的所思所想。
作者介绍
邢義田
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院士,美國夏威夷大學博士,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碩士、學士。
主要研究方向為秦漢史,曾出版《秦漢史論稿》、《西洋古代史參考資料》、《古羅馬的榮光》、《天下一家》、《治國安邦》、《地不愛寶》、《畫為心聲》、《立體的歷史》等。
书籍目录

上編:畫像構成與意義
一、前言 3
二、孔子見老子畫像的構成 121.一個不容再忽視的課題 122.認識畫像的方法:格套與榜題 183.格套與圖譜 26(1)山東地區孔子見老子畫像的基本構圖 26(2)山東地區以外的孔子見老子圖 58(3)畫像構圖特徵與區域、圖譜的關係 65
三、孔子見老子畫像的社會、思想史意義 711.漢人心目中的孔子和老子(附:晏子、周公、左丘明) 722.項橐:漢代人的幽默? 1013.學聖與尊師 1124.圖譜的兩個傳統和聖人是否可學 1195.墓主身分與「鄒魯守經學」 142
四、結論:仍然待解的謎 150
下編:畫像石過眼錄1.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孔子見老子及周公輔成王畫像 1682.日本天理參考館藏汶上孫家村孔子見老子畫像 1803.山東長清孝堂山石祠 1884.山東泰安岱廟藏大汶口漢墓孔子見老子畫像 2035.山東嘉祥武氏祠孔子見老子畫像 2076.山東濟寧市郊城南張村出土孔子見老子畫像 2247.山東嘉祥齊山村所出孔子見老子畫像 2318.山東紙坊鎮敬老院出土的孔子見老子畫像 2389.嘉祥武氏祠藏孔子見老子及周公輔成王畫像 24510.山東安丘縣博物館藏董家莊漢墓孔子見老子畫像 25311.山東平邑縣文化館藏漢功曹闕孔子見老子畫像 26012.山東鄒城孟廟藏兩方孔子見老子畫像 26913.山東滕州市西戶口出土的孔子見老子畫像 28114.山東陽谷八里廟漢墓出土的孔子見老子畫像 29015.山東省博物館藏疑出嘉祥的孔子見老子畫像 29516.山東長清孝里大街村東漢墓出土孔子見老子畫像 30517.山東嘉祥宋山、五老窪孔子見老子及周公輔成王畫像 31218.山東省博物館藏嘉祥洪家廟孔子見老子畫像 32219.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藏綏德出土孔子見老子畫像 32420.河南新野樊集出土孔子見老子畫像磚 33221.河南新野出土孔子見老子畫像空心磚 33722.中研院史語所藏寶應射陽孔子見老子畫像拓片 34323.四川新津有「孔子」、「老子」等榜題的畫像石函 35524.史語所藏董作賓手拓山東臨淄的孔子項橐畫像 36625.德國菲雪(Adolf Fischer)藏孔子、老子、周公等榜題的畫像石 37026.德國柏林倭霍(E. Worch)藏孔子見老子畫像 37727.瑞典斯德哥爾摩遠東博物館藏武氏祠畫像石 38228.江蘇徐州清山泉鎮白集東漢祠堂孔子見老子畫像 38629.山東平陰縣博物館藏孔子見老子畫像 39130.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藏孔子見老子及周公輔成王畫像 399
附錄1.漢代畫像項橐考 4132.項橐手中的鳩車新考 422
參考書目 431圖片出處 450
《画外之意: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研究》 是一部深入探讨汉代画像石刻中“孔子见老子”主题的学术专著。本书以严谨的考证和细腻的图像学分析,揭示了这一特殊题材在汉代社会文化、思想变迁中的深层意涵。 本书的研究范畴聚焦于汉代墓葬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的相关图像。作者邢义田教授凭借其深厚的古文字学和秦汉史研究功底,对散布于全国各地的实物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类。他首先考察了“孔子见老子”这一叙事在汉代之前的文献渊源,特别是先秦至西汉早期关于孔子与老子交往的传说和记载,为理解画像石中的图像表达奠定了历史基础。 全书的核心在于对图像的“文本化”解读。作者认为,汉代的画像石刻并非简单的故事复述或宗教描绘,而是承载了复杂的政治伦理和哲学思想。在汉代,儒学独尊的时代背景下,将儒家创始人孔子与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并置于同一画面中,绝非偶然。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画像石上人物形象、随行侍从、场景布置等细节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和合”与“调和”的解释框架。 结构与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文献梳理与图像的背景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孔子和老子形象的定型过程。在先秦典籍中,二人的互动多带有传奇色彩,但到了西汉,随着思想的整合,“孔子访老”、“老子授道”的叙事逐渐成为士大夫阶层推崇的典范。作者详细辨析了《庄子·天运》等核心文献,并结合出土的西汉简牍资料,构建了汉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二圣”形象。 接着,作者将研究的焦点转向实物——画像石。他分析了画像石的制作背景,即汉代墓葬的礼仪功能和“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图像的作用在于向观者(生者和后人)阐释逝者生前的道德追求和文化趣味。 第二部分:图像的类型学划分与细节分析 邢义田教授将“孔子见老子”的画像进行了细致的类型学划分。主要类型包括: 1. “问道”式:孔子手持竹简,面带求教神色,老子则常常被描绘为须发更长、神态更沉静的智者形象,有时伴有童子牵马。这种类型强调了儒家对超越性智慧的探求。 2. “辞别”式:画面着重表现二人分道扬镳的场景,往往伴随着对“道”的抽象表达,如云气、山峦的描绘。 3. “师徒”式:在某些画像砖上,孔子及弟子(如子贡、子路)与老子及其随从形成一种相对平等的对话场景,但老子居于核心地位,暗示了儒家对道家形上学说的吸收。 在细节分析中,作者对人物的衣冠、配饰、以及场景中的辅助元素(如牛车、侍从的姿态)进行了深入解读。例如,对于老子形象的“异化”处理——常被描绘得更具仙风道骨,作者认为这反映了汉代社会对老庄思想中“自然无为”一面的推崇,是对僵化儒家教条的一种潜在修正。 第三部分:画像的“画外之意”——思想史的投射 本书的精髓在于对图像背后的意识形态解读。作者指出,在汉代,尤其是在中晚期,政治的复杂性使得单一的儒家学说难以完全应对社会思潮。 1. 儒道互补的实践:画像“孔子见老子”并非削弱孔子地位,而是在维护儒家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更具弹性和哲学深度的“道”的内涵。这是一种知识精英在维护官方意识形态的同时,寻求精神慰藉和超脱路径的体现。 2. 对“德行”与“自然”的再平衡:画像提醒观者,真正的“德”不仅在于外显的礼仪规范(孔子),更在于对宇宙本源的体悟(老子)。这种平衡对于汉代地方豪强和士人阶层处理地方治理与个人修养的关系至关重要。 3. 图像的政治功能:在宗族墓葬中展示这种会面,也是在宣告逝者不仅是恪守礼法的儒者,也是洞察天道、兼具老庄智慧的通达之士,从而提升其在宗族乃至乡里中的威望。 结论: 《画外之意》最终将“孔子见老子”的画像定性为汉代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图像学宣言”,它以视觉语言成功地实现了儒家与道家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和解”与“融合”,成为研究汉代思想史和图像史绕不开的核心个案。本书论证清晰,资料翔实,为理解汉代复杂的文化景观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书的引言部分,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简直就像一位经验老到的说书人,步步为营地将你引入一个看似熟悉却又充满未知的大门前。他并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先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文化思潮入手,层层剥茧,为接下来的具体分析铺设了坚实的理论基石。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拘泥于传统史学框架的勇气,敢于挑战那些被学界视为定论的观点,并且在提出质疑时,引用的文献和逻辑链条都非常扎实可靠,让人心悦诚服。这种严谨又不失灵动的文风,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研究变得引人入胜,即便是对汉代艺术史不太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被那种探索未知的求知欲所驱动,愿意跟随作者的思路深入挖掘下去。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低调的典雅感扑面而来,让人爱不释手。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选择和版式编排上所下的苦心。纸张的质感非常棒,印刷的墨色也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复杂的图像细节也能清晰呈现,这一点对于研究性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在内容尚未细读之前,单从外观上来说,它就已经超越了许多同类学术书籍的制作水准,让人对接下来要进行的阅读之旅充满了美好的期待。我尤其欣赏它没有过度追求华丽的封面设计,而是通过内敛的细节处理,营造出一种沉静、厚重的学术氛围,这使得读者在翻开它的时候,更能沉浸于其中所蕴含的深邃思想之中,而不是被浮夸的外表所分散注意力。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为后续的内容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评分

这本书在学术语汇的选择和使用上,展现出一种极高的专业水准,但奇怪的是,它读起来一点也不晦涩难懂。这很可能归功于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仿佛让你置身于那个充满礼仪和思想碰撞的时代现场。我尤其喜欢他引用古代文献时那种信手拈来、恰到好处的运用方式,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为抽象的理论分析提供了具体的历史注脚。这种流畅的叙述,让那些复杂的思想流变,如同亲历者讲述的往事一样鲜活起来。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著作,更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耐心地引导你走进历史的深处,去体会古人思想的脉动。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部作品无疑是一部重量级的学术力作,但它最成功之处,或许在于其所激发出的后续思考。读完合上书本后,那种回味无穷的感觉久久不散。它提出的问题和采用的分析框架,为我未来自己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方法论模板。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关于汉代特定图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以一种批判性、多角度的眼光去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定论”的历史遗存。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画外之意”,它所指向的,是更广阔的文化理解和历史哲学层面的叩问,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去寻找更多相关的资料,进行更深层次的求证和拓展。

评分

我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了一壶清茶后才开始正式研读这本书的某一核心章节,那种感觉就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作者对图像符号的解读功力,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他不仅仅停留在对“画了什么”的表层描述,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笔触、每一种设色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意涵和权力象征的交互作用中去。这种多维度的剖析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图像学研究的认知边界。尤其是在论及某些模糊不清的细节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他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清晰地呈现了所有可能的解释路径及其各自的局限性,这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学术自觉性与谦逊。读完这一部分,感觉脑子里原有的许多关于古代艺术的固有观念都被彻底打碎、重构了一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