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想學習——古今中外名人終身學習的啟迪》
作者:黃顯華 出版日期:2018年3月29日
ISBN:9789620757853 圖書類別:教育
版次:初版 頁數:187頁
開度:227*150 裝禎:平
插圖:無 語種:繁體中文
印刷用色:單色 附加品:無
本书賣點
1)作者為教育界泰斗,是在香港和中國內地都有名望的教育學家。
2)本段源自專欄文章,貼近生活,簡短易讀。
3)教育是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易引起大眾關注。
4)本書學術性之外又具普及性,以名人故事或社會歷史事件為載體書寫,語言平實簡潔之外亦帶生動活潑氣息,與前面兩書相比有一定創新。
內容簡介
當今時代,「學習」成為我們終身的事業。然而,我們可曾真正省思過自己的學習經驗,從而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態度及方法呢?
本書作者黃顯華教授,畢生致力於中小學教育實踐及教育學學術研究,讀中西書籍,行兩岸三地。本書中,他聯繫孔子、孟子、周有光、高錕、蘇格拉底、愛因斯坦、比爾.蓋茨等古今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或者與教育息息相關的時事或歷史事件,活靈活現地闡發原本艱深難明的教育學學術觀念。希望讓教育學走入生活,對我們每個人的日常「學習」,都有所啟迪。
作者簡介
黃顯華
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教育博士,曾任教本港三所小學、兩所中學,後任教於大學。曾任香港中文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系主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學顧問教師,現為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課程及教學學系客座教授、伍宜孫書院資深書院導師。
黃氏致力於教育學學術研究在社會公眾領域的實踐,赴兩岸三地開展研究和講學,除學術研究外亦擔任社會公職。曾參與世界銀行在中國的教育技術援助項目協調工作,曾任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教師教育與教師資格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學術評審局、香港各大學學術評審委員或校外考試委員。黃氏著述頗豐,包括著《現代學習與教學論:性質、關係和研究》(與霍秉坤、徐慧璇合著)、在香港和台灣分別出版《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與李子建合著),在內地和台灣分別出版的《一個都不能少:個別差異的處理》(與朱嘉穎共同編著)等。
目錄
序
內容概要
淺析“學習”的本質
你明白了嗎?
怎樣才算投入學習?
自主學習的一些疑問?
教學舞步:教與學的差距和配合
學習問問題、從問問題中學習
生產型態和學生個別差異的處理
從孔孟到郭靖:中國名人的學習觀
以現代教育概念看孔子的學習觀
孟子的學習觀
荀子的學習觀探尋
墨子學習觀的探究
從學習觀點看郭靖武功的成長過程
楊過武功發展的過程:從合作、通達、解難、統整、到創新
從創新和德性的角度分析張無忌學習武功的進程
擁有超過100年學習經驗的周有光
高錕的學習背景和學習特徵
從蘇格拉底到比爾.蓋茨:西方名人的學習觀
蘇格拉底對學習的理解和實踐
愛迪生是自學的典範
愛因斯坦的學習旅程
比爾.蓋茨的學習方法
賈伯斯成長的道路
股神巴菲特送給兒子的人生禮物:怎樣學習成為一個自主和自尊的人
書籍推介
煥發童年的特質可以撃破限制我們的桎梏嗎?──《童年與解放》簡介
真誠的自主學習:《乖孩子的傷,最重》簡介
《成長戰爭》書介:兩個孩子衝破傳統教育桎梏自主學習的故事
在德國培育“自主學習”的旅程:《天天驚喜》書介
教育與社會
“贏在起跑線上”的疑和問
與內地教師交流的不同經驗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為甚麼我們都只是關心TSA?
通識教育科課程的設計、決定和教師的專業化機會
金禧事件與黃麗松報告書
鳴謝
这部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商务印书馆的出品一向是品质的保证,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翻阅起来非常舒适。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从前几章的阅读体验来看,作者对于“学习”这个宏大命题的切入点非常独到。他没有落入那种老生常谈的理论说教,而是选择了以一种更具故事性和启发性的方式,将古今中外的那些“学习者”——那些真正的思想巨匠和实践者——的经验娓娓道来。那种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的坚韧,读起来让人非常受鼓舞。尤其是一些关于如何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论述,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学习习惯。这本书的排版清晰,注释详尽,即便是涉及一些较为深奥的哲学或心理学概念,也能通过恰当的案例和引述,变得易于理解和消化。整体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学习方法论的艺术品”,而非枯燥的教科书。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名人学习法”的书是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它们容易流于表面,堆砌励志口号。但是,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跨学科的视野。作者显然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他不仅仅罗列了那些名人学习的“成果”,更深入剖析了他们思维形成背后的文化土壤和认知机制。比如,他对比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学者们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方式上的巨大差异,这让我意识到,学习的方法论本身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固守成规。特别是其中关于“反思性学习”的章节,那些案例的选取非常精准,没有选择那些被过度神化的“完人”,而是着重展现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受挫和自我修正的过程,这让阅读体验变得异常真实和接地气。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人类心智如何通过持续学习来突破自我的绝佳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单一的学习范式。过去我们可能受制于学校教育的框架,认为学习是有开始有结束的“阶段性任务”。但作者通过对不同领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学习典范的剖析,清晰地展现了“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无论是科学研究、艺术创作,还是政治实践,背后都隐藏着一套共通的、关于如何吸收、整合和创新知识的底层逻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某些关键转折点上,插入的那些哲学思辨,它们使得整本书的格调一下子拔高了,不再停留在技巧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关乎个体生命意义的层面。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对自身求知欲的集中“充电”,对于如何规划未来的学习路径,心里踏实多了。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和细细品味的深度之作。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中那种流畅的叙事节奏,它不像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那样让人望而却步,反而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跟你促膝长谈。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总能找到最恰当的词汇来描述那些复杂的心路历程。我记得有一段描述一位古代思想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通过阅读“禁书”来拓展视野的场景,那种在限制中求自由的求知欲,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后不免心潮澎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没有止步于对过去的缅怀,它不断地将历史经验与当下的信息爆炸环境进行对话和连接。面对海量信息,我们该如何提炼精华、构建自己的知识堡垒?书中的论述给了我一套全新的工具箱。这本书的层次感很强,初读时会为故事所吸引,再读时则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方法论。
评分从港台原版引进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是毋庸置疑的,文字精准到位,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读起来非常顺畅自然,很多专业术语的处理也体现了译者的专业素养。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学习者的身份认同”。在现今这个强调效率和结果的社会里,我们常常忘记了“学习本身”的乐趣和内在价值。而这本书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些真正热爱知识、以学习为生命意义的人的面貌。它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我希望通过学习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精神境界?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远比任何外部激励都要强大。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快速通过考试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的心灵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