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清代本草学、植物学名著。本书作者参考历代文献800余种,所载植物涉及19个省份,在种类和地理分布上,远远超过历代诸家本草,并纠正了前人在基原、形态、性能等方面的错误。 全书共38卷,记载植物1714种,附图1800余幅。是我国历****部大型药用植物志。此次为校点注释本。
**卷 谷类二十七种
第二卷 谷类二十五种
第三卷 蔬类四十五种
第四卷 蔬类三十三种
第五卷 蔬类六十七种
第六卷 蔬类六十七种
第七卷 山草三十二种
第八卷 山草五十八种
第九卷 山草六十一种
第十卷 山草五十种
第十一卷 隰草五十五种
第十二卷 隰草六十七种
第十三卷 隰草四十六种
第十四卷 隰草六十八种
第十五卷 隰草四十八种
第十六卷 石草六十四种
第十七卷 石草三十四种
第十八卷 水草二十七种
第十九卷 蔓草五十三种
第二十卷 蔓草四十六种
第二十一卷 蔓草四十三种
第二十二卷 蔓草三十九种
第二十三卷 蔓草五十四种
芳草十一种
毒草十一种
第二十四卷 毒草三十三种
第二十五卷 芳草六十种
第二十六卷 群芳二十七种
第二十七卷 群芳二十七种
第二十八卷 群芳二十八种
第二十九卷 群芳三十一种
第三十卷 群芳二十九种
第三十一卷 果类五十七种
第三十二卷 果类四十五种
第三十三卷 木类五十四种
第三十四卷 木类三十种
第三十五卷 木类六十六种
第三十六卷 木类五十一种
第三十七卷 木类三十二种
第三十八卷 木类三十九种
《植物名实图考》研究
《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称索引
《植物名实图考》引书索引
《植物名实图考》人名索引
《植物名实图考》地名索引
书摘与插图
这本《植物名实图考校释(精)/中医古籍名著丛书》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拿到手就舍不得放下。封面那种淡雅的色调,配上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年代。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好,印刷清晰,油墨的分布恰到好处,即便是那些复杂的植物结构图,也看得清清楚楚,细节满满。我一直对传统医学典籍抱有一种敬畏感,而这套书的出版方显然深谙此道,他们没有为了追求新潮而牺牲掉古籍的原汁原味。尤其是那些手绘的插图,简直是艺术品,线条流畅,形态逼真,能感受到当年绘图者对植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热爱。对于一个不是专业研究人员的普通读者来说,光是欣赏这些图画和装帧,就已经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了。翻开书页,那种墨香和纸张的混合气味,让人感觉自己仿佛穿越时空,正在与古人一同探究草木的奥秘。这种用心做出来的书,绝对是值得收藏的。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关注古代科技史发展脉络的爱好者来说,这套丛书的价值远超其标价。它不仅仅是一套阅读材料,更是一份重要的研究线索集成。我特别关注的是,这些经典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传承和演变的,每一次的校对和增补,都凝聚了不同时代学者的心血。这本书在校释过程中,想必会涉及到对不同版本、不同抄本之间的细微差异的甄别,这种严谨的文献学工作,是构建可靠知识体系的基石。我期待看到,在这些注释中,能够揭示出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知识流变路径,比如某个药用植物的形态描述,是如何从早期的朴素记载,逐渐被后世的精确描绘所取代和完善的。这种对知识“进化史”的追溯,远比单纯阅读最终的定论要来得有启发性。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自己的书架时,发现很多旧书的装订和纸张都开始老化、泛黄,甚至有些地方已经脆化得不敢多翻。这让我愈发珍视那些采用高质量材料和精良装帧出版的书籍。这套《中医古籍名著丛书》显然是以“传世”为目标来制作的,其耐用性和材料的稳定性让人感到安心。在如今这个信息快速迭代的时代,实体书的价值越来越体现在其物理载体的持久性上。一本好的书,应该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被下一代人依然能够完好地阅读和传承。从这个角度看,这套书的投入是完全值得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容器,更是一种文化遗产的实体保存形式,让人相信,这份凝结着古人智慧的结晶,能够长久地在书架上占据一席之地。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体现了对读者阅读体验的终极关怀。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上对古籍原貌的保留与现代易读性的完美平衡。比如,正文与注释之间的留白处理得非常恰当,既能有效区分不同层次的内容,又不会显得拥挤或突兀。字体选择上,也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宋体和楷体的交替使用,既保证了阅读时的舒适度,也符合传统文献的阅读习惯。而且,很多重要的考证点,都用脚注的形式清晰地标注出来,这对于那些希望深挖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不必在阅读流畅度和信息完整性之间做出艰难的取舍。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从侧面反映出编纂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尊重。说实话,现在很多新出版的学术书籍在排版上都显得粗糙随意,相比之下,这套丛书的质量简直是高出一截。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套丛书抱有很高的期待,主要是冲着它所收录的医学经典名著这个系列去的。我近来在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发现这些古籍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宝库,更是研究古代博物学、艺术史乃至社会生活变迁的绝佳窗口。这套书的选目眼光独到,每一本都代表了一个领域内的巅峰成就,让人不禁思考,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古人是如何依靠严谨的观察和大量的实践来构建起如此宏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的。阅读这些经典的注释和校释部分,就像是和一位博学的宿儒进行对话,他不仅为你解释了原文的含义,更指出了历代学者在理解上的异同,这种深度的梳理和辨析,对于想要真正“读懂”古籍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翻译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学术基础,让我可以带着更审慎的态度去接触和理解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结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