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为什么是这套书?
A: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指定参考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高等学校资深教授、青年学者、中学特级教师等合作编写,以学有余力的高中生为目标读者,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沈克琦教授主编。
Q:这套书有什么特色?
A:中学物理课本和大学普通物理课本之间的桥梁;
物理概念准确,物理图像清晰,物理思想深刻;
专为中学生编写,中学生看得懂,能消化;
图片质量高,版式精美,注重阅读体验。
Q:这套书在物理竞赛辅导中的地位如何?
A:这套书与物理竞赛的关系,犹如高中课本与高考的关系。它是竞赛的纲、本,辅导书可以五花八门,但的教材仅此一套。
Q:我不太了解主编沈克琦教授。
A:沈克琦,物理学家、教育家。长期从事物理教学、物理教学研究工作和高等教育行政工作,为办好北京大学物理系、推进理科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物理学人才。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烟台大学校长,晚年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物理学卷。
Q:如何使用这套书?
A:建议在学完(或自学完)高中课本后,以这套书作为竞赛的入门教材。随后再学习程稼夫教授的《力学篇》《电磁学篇》和崔宏滨教授的《热学·光学·近代物理学》;再用江四喜老师的《物理竞赛专题精编》和《物理竞赛解题方法漫谈》作为复习、总结和刷题用。
Q:这套书的习题多吗?答案详细吗?
A:这套书中,每节后面有练习题和思考题,每章后面有习题,分册还有总复习题。教材中,部分题目有提示,大多数题目有简短答案。2015年底,将由蔡子星博士执笔为全部4册教材配一本题解,提供全部题目的详细解答和分析,并补充一些新题。
这套书的习题设计简直是“鬼斧神工”,完全不是那种为了凑数而堆砌的简单计算题。它的难度梯度设置得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概念巩固到令人绞尽脑汁的综合大题,每一步都设计得恰到好处。初期的习题帮你把每一个知识点都扎得死死的,确保你对基本原理的掌握没有一丝一毫的含糊。然后,随着章节深入,题目的复杂度开始指数级上升,开始要求我们将不同模块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比如热学和力学结合的等温膨胀过程中的功和能的转化,或者电磁场中涉及到狭义相对论效应的问题。最让我佩服的是,很多压轴题的背景设置得非常贴近实际科研场景,或者干脆就是往年顶级竞赛中出现过的变体,这使得我们在解题时,不仅仅是在做一道数学题,更像是在进行一次微型的物理探究实验。而且,它的答案解析部分,内容详实得让人感动,不仅仅给出了最终结果,更重要的是,它会深入剖析出题者的考察意图,以及不同解题思路的优劣,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远比直接告诉答案要高明得多。
评分这套书在内容组织逻辑上展现出一种高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堆砌。尤其是力学和电磁学这两大板块的衔接处理,堪称典范。它很巧妙地通过势能的概念,自然地将力学中的保守力场延伸到了电磁学中的电势和磁势,使得知识的迁移和理解变得非常顺畅。我发现自己在使用这本书学习时,很少会因为章节之间的跳跃感而感到迷茫。作者似乎非常理解高中生的认知曲线,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引入新的复杂概念,并且通过一个精巧的过渡章节来打通知识的壁垒。例如,在介绍近代物理时,它没有急于直接抛出量子力学的复杂数学形式,而是先通过光电效应和黑体辐射的历史背景,层层铺垫了经典物理的局限性,让量子概念的出现显得历史必然,从而增强了我们接受新理论的内在驱动力。这种行云流水般的知识构建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
评分关于这套书的实用价值,我深有体会,它真的可以说是“一书在手,胸有成竹”。我个人的备考经历中,很多关键的突破点都来源于对这本书的深入研读。比如在处理光学问题时,书中对惠更斯菲原理在衍射和干涉现象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得极为细致,特别是对菲涅耳衍射的一些特殊情况,给出了非常清晰的几何和物理图像解释,这在其他参考资料中是很少见的。此外,这本书的“题型归纳”部分也做得非常精妙,它将历年竞赛中出现过的经典模型进行了分类总结,让我们能迅速识别出题目的本质归属,从而避免在考场上浪费时间去重新推导基础模型。与其说它是一套参考书,不如说它是一位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竞赛教练为你量身定制的学习路线图。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传授了面对复杂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应试策略,是我高中物理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作为一套竞赛指定参考书,它对前沿物理知识的覆盖度和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基础概念梳理上的严谨性。很多我们自认为已经“懂了”的物理概念,在书中被重新审视和定义时,才发现自己过去的理解有多么片面。比如,在学习牛顿力学时,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探讨“惯性系”的严格定义,以及在非惯性系中引入虚拟力的必要性和适用范围,这对于真正想冲击高水平竞赛的学生来说,是极其关键的一环。热学部分,对熵增定律的哲学意义和统计力学基础的介绍,也做得非常到位,绝非教科书上蜻蜓点水的几句话带过。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把你从那种“背公式套题”的低级学习状态中拉出来,强迫你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仅仅“如何”使用这个公式。这种对物理本质的深度挖掘,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准备考试,更是在进行一场真正的科学启蒙。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完全不是那种传统教科书那种枯燥乏味的风格。封面设计得非常有质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是上乘,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看起来也毫无压力。尤其值得称赞的是,编排上采用了大量的彩色插图和示意图,很多物理概念,比如电磁感应的场线分布,或者光学实验的路径分析,通过这些生动的图像,瞬间就变得直观易懂了。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视觉学习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理解波粒二象性的时候,书里配的一张抽象但又精准的图解,帮我立刻打通了任督二脉,比老师在黑板上画半天还管用。而且,书中的版面设计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字号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长时间学习下来,眼睛也不会太容易疲劳。看得出来,这套书的编辑团队绝对是下足了功夫,不仅仅是在内容的深度上,更是在如何让学习过程变得更愉悦、更有效率的体验上下了血本。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它作为一套竞赛参考书的专业水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