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藝術:52個打造美好人生的思考工具 港台繁体中文

生活的藝術:52個打造美好人生的思考工具 港台繁体中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魯爾夫.杜伯里 著
图书标签:
  • 生活艺术
  • 自我提升
  • 思考工具
  • 人生规划
  • 幸福感
  • 积极心理学
  • 繁体中文
  • 港台书籍
  • 实用指南
  • 个人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城邦-商周出版
ISBN:9789864773947
商品编码:27027749560
包装:平裝
开本:21x14.8x2.1cm
页数:352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ISBN:9789864773947
叢書系列:生活館
規格:平裝 / 352頁 / 21 x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出版地:台灣

繼傳奇暢銷書《思考的藝術》《行為的藝術》後,杜伯里強勢回歸
新書上市,蟬聯德國亞ma遜、《明鏡週刊》排行榜TOP 1,聲勢不墜
全德zu!受矚目的作家,無數讀者殷切期待的
zu!新力作


越是重要的事情,你越不該視情況彈性決策
跳出能力圈尋找機會和成就,十之八九達不到預期效益
少做傻事比汲汲於做大事,更能讓你成功

我們總以為成功是一點一滴拚搏、累積來的,
錯!美好人生不是「贏來的」,而是「輸掉的」。
少犯錯,幸福的可能性就越高。
應付複雜的現實世界,需要裝有各種思考方法的工具箱,
避免各種徒勞無功的嘗試,耗費時間與精力,
並預料哪裡隱藏著危險與障礙,事先預防、繞道而行,
避開層出不窮的問題與意外在你的人生道路中設下的路障。

爬梳古希臘哲學理論與當代心理學研究,
杜伯里延續《思考的藝術》、《行為的藝術》詼諧有趣、輕鬆易懂的寫作風格與格式,
標舉出52個思考工具,幫助你聰明思考、理性作為,活出生活的藝術、建構美好的人生。

各界推薦:
「我不僅閱讀杜伯里的作品,更仔細品味其中的每個文字。」--法蘭克?艾爾斯特納(Frank Elstner),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
「杜伯里的文字清晰透澈、聰明睿智、令人信服。」--格哈特?施若德(Gerhard Schr?der),前德國總理
「杜伯里是當前歐洲才智
zu!為出眾的思想家之一。」--馬特?瑞德利(Matt Ridley),暢銷書作家
「杜伯里將不同知識領域的思想巧妙地融會貫通,將知識、藝術與心靈、優雅、準確結合在一起。」--約書亞?格林(Joshua Greene),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杜伯里再次出擊!他不僅開啟我們的視野,更喚醒了我們。他將敏銳的科學理解與令人印象深刻的哲學門徑相互結合,從不滿足於膚淺的表象。一旦讀了魯爾夫?杜伯里的書,你將會愛不釋手!」--譚莉?歐布萊特(Tenley E. Albright),麻省理工學院合作計畫主任暨哈佛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在他的d!一本書裡,魯爾夫?杜伯里指出我們該如何正確思考。如今他又提供極其珍貴的忠告,告訴我們該如何活出美好的人生。」--詹姆斯?弗林(James R. Flynn),奧塔哥大學名譽教授暨「弗林效應」發現者
「魯爾夫?杜伯里具有令人神往的才華,能以扣人心弦、充滿啟發的方式,將當代的種種科研成果娓娓道來。」--布魯諾?傅萊(Bruno S. Frey),巴塞爾大學經濟學教授暨「經濟與幸福學」創始人
「魯爾夫?杜伯里不僅具備明辨世間
zu!佳理念的能力,更能將它們構築成價值遠超過個別部分的整體。他曾於《思考的藝術》一書中施展真功夫。如今又於《生活的藝術》一書中炫技。」--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紐約大學教授暨暢銷書《好人總是自以為是》作者
「杜伯里將科研的成果化為實用的步驟,幫助人們活出更美好的人生,真的是太了不起了!」--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全球知名暢銷書《影響力》與《鋪梗力》作者
 

前言
01 心理會計——你該如何將損失化為收益
02 高超的修正技巧——為何沒有完美的設定
03 誓言——策略性的僵固
04 黑盒子思考——現實並不在乎你的感受如何,或者說,為何每次墜機都能讓你的人生變好
05 反生產力——為何節省時間的人往往是浪費時間的人
06 美好人生的負面藝術——不要做任何錯的事,就會發生對的事
07 卵巢樂透——為何你不配擁有你的成功
08 內省錯覺——請你認真地對待情感,但不是你自己的情感
09 率真陷阱——為何你需要一位外交部長
10 五秒鐘的不——小幫忙是大陷阱
11 聚焦錯覺——為什麼住在加勒比海並不會比較幸福
12 種種的購置是如何消失在空氣中——為何你該少買東西、多做體驗
13 去你的錢——儲存的自由
14 能力圈——為何你得知道自己的斤兩
15 守恆的祕密——為何無聊者比冒險者更成功
16 使命的專橫——做你能做的事,而不是你可能喜歡做的事
17 美名監獄——如何從外部評價找到內部評價
18 歷史終結錯覺——你可以改變你自己,但改變不了別人
19 人生的小意義——哪些目標是你能達成,哪些則不能
20 你的兩個我——為何你的人生不是相簿
21 記憶帳戶——體驗化為記憶
22 人生故事是鬼話連篇——為何我們會帶著一個錯誤的自我形象闖蕩世界
23 寧可有個美好的人生,也不要有個美好的死亡——為何你不該煩惱自己這輩子
zu!後的一小時
24 自憐漩渦——為何挖掘過去是沒有意義的
25 享樂主義與幸福——你該如何用意義來補償快樂,用快樂來補償意義
26 尊嚴圈—Part 1——即或不然
27 尊嚴圈—Part 2——一個人若是對外屈服……
28 尊嚴圈—Part 3——與魔鬼交易
29 憂慮之書——你該如何關掉腦袋裡的喇叭
30 意見火山——為何沒有意見你會過得更好
31 精神堡壘——幸運輪
32 嫉妒——魔鏡啊魔鏡
33 預防——請在問題惡化到非解決不可前先避免它們
34 心理災難工作——為何你不必為世界的現狀負責
35 關注陷阱——該如何處理你
zu!有價值的資源
36 減量閱讀,但要加倍精細——我們閱讀的方式不對
37 教條陷阱——為何意識形態把事情弄得太過簡化
38 心理減法——你該如何認識自己的幸福
39 思考極限值——思考和行為的關係就像是手電筒和探照燈
40 別人的鞋子——角色互換
41 改變世界錯覺—Part 1——請勿耽溺於「偉人」理論
42 改變世界錯覺—Part 2——為何你不該把任何人捧上神壇,至少不該把你自己
43 公正世界謬誤——為何我們的人生並非古典偵探小說
44 貨物崇拜——請別用稻草造飛機
45 跟自己賽跑的人獲勝——為何通識教育只能當作愛好
46 軍備競賽——為何你該避免上戰場
47 接受異類當你的朋友——為何你該認識局外人,但別做個局外人
48 祕書問題——為何我們的人生樣本數太小
49 期望管理——期望越小,幸福越大
50 史鐸金定律——如何調整你的狗屎偵測器
51 讚美謙卑——越不看重自己,人生會越美好
52 內在的成功——為何投入比產出重要
後記
謝詞
附錄
 





《静水深流:在喧嚣中寻找生命本质的十二堂课》 作者:林子谦 出版社:远见人文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页数:380页 --- 内容提要: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仿佛被卷入一场永不停歇的洪流。我们忙于追逐“成功”,却常常忘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林子谦的这部《静水深流》,并非一本心灵鸡汤式的速成指南,而是一场邀请读者慢下来,深入自我,重新审视生命核心价值的深度对话。本书以十二堂递进式的课程结构,引导读者穿越外在的喧嚣迷雾,抵达内心宁静的港湾,从而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洞察力的存在方式。 本书核心主题与章节概述: 本书的叙事风格沉静而富含哲思,作者结合了东西方古典哲学、现象学观察以及现代心理学的洞察,探讨如何在日常的琐碎与宏大的存在议题之间架起桥梁。 第一部:觉察的起点——看见“在场”的价值 第一课:时间的拓扑结构:从“钟点”到“深度此刻” 本章探讨我们对时间感知的扭曲。作者指出,现代人活在对过去的追悔和对未来的焦虑之中,导致“现在”这一唯一的真实维度被不断稀释。课程将教授一套“慢动作”练习法,帮助读者训练大脑,将注意力锚定在正在发生的感官体验上,理解时间的非线性本质,从而打破被效率绑架的思维定势。我们将深入分析“心流”体验的心理机制,并提供具体方法,如何在阅读、交谈甚至通勤中,发掘出深度的在场感。 第二课:身体的地图学:重绘感官与情绪的边界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身体的反馈,但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绕过”身体的信号。本章聚焦于身体感知的重要性,将身体视为一个未被完全解读的知识库。通过运动心理学的视角,结合正念呼吸训练,引导读者区分单纯的感觉(Sensation)与由此引发的情绪(Emotion),学会倾听身体的低语——那些在语言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预警或愉悦信号。 第二部:认知的重塑——打破思维的自动驾驶 第三课:叙事陷阱:你的人生剧本是谁写的? 人类天生是讲故事的生物,但我们的“自我”叙事往往充满偏见和未完成的创伤。本章深入剖析“自我概念”是如何由一系列被选择性记忆和强调的故事构筑而成。作者提出“叙事重构”的技术,鼓励读者像人类学家一样审视自己的生活故事,识别那些限制性的假设和自我设限的脚本,并逐步将其替换为更具开放性和可能性的新篇章。 第四课:复杂性的拥抱:在“非黑即白”之外行走 现代生活充斥着极化的观点和快速的判断。本章挑战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引入系统思维的初步概念,即万事万物皆有联系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容忍模糊性,如何在一个问题上同时持有两种甚至更多相互矛盾的观点而不感到认知失调。这不仅是智力上的挑战,更是情绪成熟度的体现。 第五课:选择的悖论:如何在可能性中锚定行动 自由选择权带来的是选择的瘫痪。本章聚焦于决策疲劳与“后悔最小化”的心理驱动力。作者不提供“最佳选择”的公式,而是引导读者理解“意图”在选择过程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明确个人价值排序(而非外在目标),读者可以建立一套内在的导航系统,使每一次选择都成为对自身核心信念的肯定,从而减少决策后的自我折磨。 第三部:关系的空间——构建有意义的连接 第六课:共情的深度潜水:超越同理心与代入 真正的连接需要超越表面的“我理解你”的同理心。本章细致区分了共情(Empathy)、同情(Compassion)和情感传染(Emotional Contagion)的差异。作者主张发展一种“分离的共情”,即在理解他人痛苦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界限不被侵蚀。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倾听对方的话语,更要理解其背后的“未言之需”。 第七课:边界的艺术:在亲密与独立间找到平衡点 健康的亲密关系是个人独立性与相互依恋的微妙舞蹈。本章详细阐述了“弹性边界”的概念——边界并非僵硬的墙,而是可以根据情境灵活调整的动态屏障。内容涵盖了如何清晰、坚定而非攻击性地表达需求,以及如何识别并修复关系中因边界模糊而产生的能量耗竭。 第八课:倾听的几何学:三维对话的构建 对话不仅仅是信息的交换,更是构建共享意义的过程。本章探讨了对话中常见的“插话循环”和“等待反驳”模式。作者提供了一种“三维倾听”模型:听语言内容、听情绪底色、听潜在需求。通过实践性的练习,帮助读者将对话从辩论场转化为共同探索的空间。 第四部:存在的沉潜——与限制性现实共处 第九课:无常的拥抱:将“失去”纳入生命蓝图 无常是生命永恒的主题,但我们往往耗费巨大精力试图对抗它。本章借鉴佛教的“观无常”思想,但立足于世俗生活的具体情境。它探讨了如何将对“永恒不变”的执着,转化为对“当下可塑性”的欣赏。处理小至习惯的改变,大到人生的变故,核心在于建立内在的适应性而非依赖外部环境的稳定。 第十课:局限中的创造力:在狭窄空间里开辟蹊径 限制,无论是资源、时间还是能力上的不足,往往是创新的温床。本章挑战了“只有资源充足才能开始”的谬误。通过对历史案例的分析,展示了顶尖的思考者是如何利用已有的局限性作为限制条件,激发非线性的解决方案。它教会读者,真正的创造力不是凭空生有,而是对现有条件的精妙重组。 第十一课:谦卑的力量:认知自我的有限性 真正的智慧往往与对自身无知的清晰认知相关联。本章探讨了“达克效应”的反面——过度自信的危险,以及如何培养一种持续的“求知者姿态”。谦卑不是贬低自己,而是承认世界知识的浩瀚与个人视野的局限,这种开放性是终身学习和避免认知僵化的关键。 第十二课:深水之歌:将反思转化为生命的回响 总结部分,作者邀请读者将前十一课的洞察内化为一种持续的“生活方式”。这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循环。本章强调了“缓慢的整合”过程——思考工具只有通过反复、不完美地应用于日常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内在的品质。它鼓励读者去拥抱生命中那些看似“无用”却意义深远的反思时刻,让静水流深,自然映照出生命本真的光芒。 本书特色: 非功利性导向: 本书不承诺任何外在成就的提升,专注于内在状态的优化与心智的拓展。 深度与实践结合: 每一章都包含可立即应用于日常的“深潜练习”,以确保理论不流于空谈。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与当代行为科学的精髓,提供多维度的思考框架。 适合读者: 所有感到生活节奏过快、渴望在喧嚣中重建内心秩序、寻求更深层次自我理解的读者。尤其适合专业人士、知识工作者以及对个人成长有哲学性追求的思考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原本对这种主题的书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太多号称能“重塑人生”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实际内容却空泛无力,翻个两页就想束之高阁。然而,这本书最令人惊喜之处在于它的“落地性”。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友,在你耳边轻声细语,提供的那些“思考工具”绝非空中楼阁,而是可以立即在第二天早上洗漱完毕后,应用到处理一封棘手邮件,或者规划周末活动时的切实方法。我尝试着将其中一个关于“时间碎片化管理”的小技巧运用到我的工作流程中,效果出奇地好,它不是教你如何挤出更多时间,而是教会你如何看待那些被浪费掉的“零头”,从而让它们产生复利效应。这种务实到近乎有点“狡黠”的智慧,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生活实践层面的功力,它不是让你变成一个更勤奋的人,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懂得“巧劲”的成年人。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似乎总能找到最精准、最不落俗套的方式来描绘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的情绪。我经常发现自己读到某个段落时,会猛地停下来,不是因为震惊,而是因为一种“啊,原来是这么回事”的豁然开朗。作者似乎拥有穿透日常迷雾的透镜,能将那些纠缠不清的内心戏,抽丝剥茧成清晰的脉络。那种叙述的节奏感也把握得极佳,时而舒缓,像是在湖边散步,时而又突然变得紧凑有力,直击核心。尤其是一些关于自我对话的描述,简直就像是作者潜入了我的脑海,把那些我一直想说却组织不起来的内心独白,用一种更优美、更有力量的语态重述了一遍。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共鸣,而不是单向的接收,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场高质量的、思想深处的“双人对谈”。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反复重读”的价值上。初读时,你可能会被那些新鲜的观点和精妙的例证所吸引,像是在快速浏览一个艺术展的精华导览。但当我隔了几个月,带着新的生活体验再次翻开同一页时,我惊讶地发现,同样的文字,竟然能呈现出全新的含义和深度。这说明作者构建的思考框架是足够坚固和多维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失效的“技巧手册”,而是更像是一套可以随着读者自身成长而不断迭代的“心智地图”。每一次重温,都像是给自己的认知系统进行了一次系统升级,发现了上次阅读时因为经验不足而忽略掉的更深层的逻辑。这种持久的、与生命同步成长的阅读体验,才是衡量一本真正优秀书籍的黄金标准,它真正做到了“陪伴”,而不是“完成”。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带着一种令人心安的质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触感很舒服,那种略微粗粝却又细腻的纹理,让人忍不住想一直摩挲。封面上的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既有现代的简洁,又透着一股历久弥新的古典韵味,那种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信息过载,反而营造出一种宁静、可以沉下心来阅读的氛围。我特别留意了内页的排版,字里行间距处理得非常合理,即便是阅读时间稍长,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那种仿佛精心布置的阅读体验,已经为接下来的“思考工具”做好了铺垫,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快餐式的自助书籍,更像是一件需要被珍惜和慢慢品味的工艺品。每一次翻开它,都觉得不只是在获取知识,更是在参与一个安静而庄重的仪式,为接下来要面对的日常琐碎,提前建立起一道精神上的屏障。这种对“物件”本身的重视,已经体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细致入微的理解,远超出了单纯的内容层面。

评分

购买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已经积累了一堆关于自我提升的书籍,但很多都是聚焦在某一个特定的维度,比如如何更有效地工作,或者如何更好地与人交往。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横向整合”能力。它不偏废任何一个生活面向,而是将“效率”、“情感”、“审美”、“反思”这些看似分散的元素,用一条清晰的线索串联起来。读完其中一个章节后,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是对你整个人生观的一次微调。它引导你看到,你对一件小事的处理方式,是如何反作用于你对宏大目标的追求的。这种全局性的视角转换,是我在其他同类读物中较少体验到的。它没有强迫你做出剧烈的改变,而是像一个高明的园丁,悄悄地调整了土壤的酸碱度,让你自己长出更健康的枝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