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懋可编著的《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分为模式、特例、观念三大部分,包括地理标识和时间标记、人类与大象间的三千年搏斗、森林滥伐概览、森林滥伐的地区与树种、战争与短期效益的关联、水与水利系统维持的代价、从物阜到民丰的嘉兴的故事、汉人在贵州苗族家园的拓殖、遵化人长寿之谜、大自然的启示、科学与万物生灵、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等12章。
《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被誉为西方学 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
近半个世纪以来,伊懋可纵横于中国农业史、社 会史等多个研究领域,这使他在这部拓荒性著作的撰 写中左右呼应、水到渠成。
在这部书中,他向我们讲述了中国4000年来的经 济、社会、政治制度、观念、知识和表达方式,与所 在的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土壤、水、植物、动物之间 既互利共生又竞争冲突的漫长历史故事。书的**部 分讨论了大象南撤、森林破坏、战争、水利系统对环 境的影响,勾画出中国环境史的“一幅总图”;第二 部分选择浙江嘉兴、贵州苗族原居地和河北遵化三个 典型地区的个案,用“特写镜头”对“总图”进行细 化和强化,具有浓厚的经济一社会史色彩;第三部分 以“大自然的启示”、“科学与万物生灵”、“帝国 信条与个人观点”三章考察了中国历**的环境观念 、情感、知识和“天人感应”思想及其影响,给出了 如何理解中国环境史的一种文化视角。
伊懋可(Hark Elvin),1938年生于英国剑桥,剑桥大学毕业。1990年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中国史教授。曾在格拉斯哥大学、牛津大学、巴黎高师和海德堡大学任教,在哈佛大学做过访问研究员。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的模式》、《另一种历史:从一个欧洲人的视角论中国》、《华人世界变化多端的故事》,合编了《中国文化图集》、《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还发表了署名为约翰·达顿(John Dutton)的小说《圣伊莱斯集市》和《虎岛》。
图示
致谢
许可声明
凡例
序言
中译本序言
模式
第一章 地理标识和时间标记
第二章 人类与大象问的三千年搏斗
第三章 森林滥伐概览
第四章 森林滥伐的地区与树种
第五章 战争与短期效益的关联
第六章 水与水利系统维持的代价
特例
第七章 从物阜到民丰的嘉兴的故事
第八章 中国人在贵州地方的拓殖
第九章 遵化人长寿之谜
观念
第十章 大自然的启示
第十一章 科学与万物生灵
第十二章 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
结语
译后记
参考书目
索引
这本书的装帧和系列定位,让我预设它具有一种强烈的理论思辨色彩。我倾向于认为,它不会满足于讲述“发生了什么”,而是会深入探讨“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发生”。我期待看到作者运用复杂的理论框架,或许是环境社会学、生态人类学甚至是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解构中国环境史中的权力关系。例如,现代化叙事本身是否就是一种新的环境殖民?在追求“发展”的旗帜下,哪些传统知识体系和可持续的实践被无情地抛弃了?我希望作者能大胆地挑战“进步论”的固有观念,指出哪些历史的“成功”是以生态的“失败”为代价的。阅读时,我的心神会不断地在历史的现场与现代的困境之间穿梭,试图借由历史的透镜,看清我们今日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的根源,这需要作者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极强的批判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种难以言说的哀伤,让人不禁想探究“退却”的背后究竟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变迁。我原本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生态学或是具体环境事件的叙述,比如某条河流的枯竭,或是某种珍稀物种的消亡,带着一种对自然灾害的记录感去阅读。然而,更吸引我的是它所处的“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和“凤凰文库”的定位。这立刻将我的关注点从纯粹的自然科学引向了更宏大的人文和社会框架。我很好奇,一个身处海外的研究者,是如何从一个相对抽离的视角来观察和书写中国的环境史。这种“海外”的视角,是带来了更清晰、更客观的分析,还是会因为信息获取的局限性,而更侧重于对宏观趋势的提炼与解读?我希望能看到一种跨文化的比较视野,比如将中国的环境变迁与同时期的西方工业化进程进行对照,从而揭示出中国特有的历史脉络。同时,“凤凰文库”的出版背景也暗示了它可能不是一本面向大众普及的科普读物,而更倾向于学术性的探讨,或许会包含大量一手资料的解读,或是对既有环境史观的挑战与重构。这种期待,驱使着我深入探究那些隐藏在“大象的退却”这一隐喻之下的,复杂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史诗。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我立刻被其引人深思的标题所吸引,它仿佛一幅缓缓展开的、关于一个庞大生命体逐渐隐匿于历史迷雾中的图景。我带着一种探寻文明兴衰规律的古老好奇心来阅读,想象着那些关于古代水利工程、帝国对资源的汲取,以及传统农耕文明中人与自然微妙平衡的描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部史诗,勾勒出从古代帝王治水到近代工业化的漫长图景,探讨“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是如何在现实的压力下被逐步瓦解的。更深一层,我期待它能深入到社会结构层面,去分析在不同历史阶段,环境压力是如何作用于阶级关系、地方治理乃至意识形态的构建。比如,某个朝代的生态崩溃是如何预示了其统治的衰亡?现代化的进程中,又是何种社会力量推动了对环境的牺牲?这种阅读体验,不应仅仅是罗列事实,而应当是一种对历史逻辑的深度挖掘,让我能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就是一部关于权力、信仰与生存的无声战争史。
评分坦白说,我选择这本书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当代环境问题的焦虑感,并希望从历史中寻找某种“解药”或至少是“前车之鉴”。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个极其细致的时间轴,清晰地标明关键的转折点——那些我们现在看来理所当然的开发模式,在当时是如何被合理化的。这种合理性背后的推手,是技术进步的盲目乐观,还是迫在眉睫的人口压力?我特别关注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沉默的受害者”——可能是偏远山区的社群,可能是被污染的水源地的原住民。这本书能否捕捉到那些微弱的、来自底层的关于环境恶化的早期信号?如果它仅仅停留在对宏大历史事件的描述,那其价值就会减半。我更看重的是那种“微观历史”的介入,那种能让我感受到泥土的芬芳与污染的刺鼻的,具象化的细节。它需要有足够的史料支撑,去还原一个鲜活的、正在经历环境剧变的中国,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模型。
评分阅读一本环境史,我最希望获得的是一种“时间感”的重塑。我们习惯于用几十年为单位来衡量环境变化,但一个真正优秀的史学作品,应该能将时间拉伸到数百年甚至更长。我期待能看到,哪些看似微不足道、在当时被视为自然循环的一部分的环境波动,如何累积成了今天的生态危机。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能帮助我们摆脱短期利益的诱惑,建立起对未来世代的责任感。我希望作者能够描绘出一种动态的、非线性的历史图景,其中既有毁灭性的冲击,也应有韧性与适应。例如,在灾难面前,民间社会是如何自发组织起来进行生态修复的?这些被主流历史忽略的“非国家行为体”的努力,是否为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潜在的智慧?我期望读到的是一部充满张力、既有深沉的悲观,又蕴含着对人类适应能力一丝微弱希望的宏大叙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