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雅轩三才剑法精解
定价:19.50元
作者:陈骊珠,陈龙骧,李敏弟
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5364700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练体以固精 练精以化气 练气以化神 练神以还虚
内容提要
本书所指三才剑法,为近代武术大家李景林先生所创。三才者取义天、地、人也,以示其传人仁义并重,剑法奥妙,变化无穷。本套三才剑法,在技术上要求剑走轻灵,避实击虚,刚柔相济,形神兼备;运用时则以静御动,后发先至,充分体现了内家剑法的精义
目录
章 三才剑法的形成渊源及技击特点
第二章 李雅轩先生剑法精论
第三章 李雅轩三才剑法练法要领
(一)剑术对身法、眼法的基本要求
(二)剑术对步型、步法的基本要求
(三)剑术对剑法使用的基本要求
(四)剑术“对剑”练心的步骤和注意事宜
(五)关于剑术图解中的一些说明
第四章 李雅轩三才剑单套路精解
(一)李雅轩三才剑单练套路动作名称
(二)李雅轩三才剑单练套路图解
第五章 李雅轩三才剑对练套路精解
(一)李雅轩三才剑对练套路动作名称
(二)李雅轩三才剑对练套路图解
第六章 李雅轩三才双短剑练法精解
(一)李雅轩三才双短剑动作名称
(二)李雅轩三才双短剑动作图解
1.路
2.第二路
3.第三路
4.第四路
5.第五路
6.第六路
7.第七路
8.第八路
9.第九路
10.第十路
后记
作者介绍
陈骊珠:西南交通大学体育部教师、成都体育学院毕业生代表。出生武术世家,自幼习武,现为中国武术六段。蝉联一九九六至二零零零年国际太极拳锦标赛冠军,共夺九枚、二枚银牌和一枚铜牌。二零零零年被国际太极拳年会“名拳师资格评定委员会”评为迄今为止年轻的一
文摘
序言
我比较关注的是,现代武术教学中往往强调速度和爆发力,而传统理念中对“慢练”和“劲力蕴含”的重视似乎被弱化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讲解“蓄势”的过程,认为真正的力量是在动作完成之前就已经酝酿好的,而不是在动作的顶点爆发。书中对“节节贯通”的解析,细致到每一块骨骼、每一组关节的联动关系,要求练习者必须做到形、意、劲的同步。我尝试按照书中的要求,放慢一个基础的“独立步”练习,结果发现,当速度降下来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哪里发力不对,哪里肌肉在“打架”而不是配合。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打磨,体现了作者对传统功法精髓的深刻领悟。对我这种已经有些年头、但总觉得劲力无法整合的练习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及时的清醒剂,它提醒我们,武学的精进,往往是在最微小的停顿和转换之间实现的。
评分这本书在对不同流派或拳种的借鉴与融合上,展现出了一种非常开阔的胸襟。它并没有将自己局限在某一个单一的门户之中,而是以一个宏观的视角,去探讨那些贯穿于不同武术体系中的核心原理。例如,在讨论如何处理“借力打力”时,它不仅引用了内部拳法的典籍记载,还对比分析了太极推手中的“听劲”与某些外家拳派中“引化”的异同,最终提炼出一个普适性的、关于能量转换的底层逻辑。这种跨流派的比较分析,使得这本书的适用范围大大拓宽,不再是某一特定门派弟子的独享。对于一个希望构建自己完整武学体系的爱好者而言,这种整合性的论述结构非常有价值,它提供了一个可以用来检验和修正自己既有理解的参照系。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这种对“道”的探求,远比单纯的招式教学来得更有意义和长远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带着些许泛黄的古朴质感,立刻就勾起了我对传统武学典籍的好奇心。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光滑而不反光,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非常清晰合理,字体大小适中,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翻阅时有一种非常流畅的阅读体验。不过,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在一些关键的招式图解部分,加入一些更具现代印刷技术的色彩对比度优化,或许能让初学者对那些细微的手法变化理解得更加透彻。特别是对于需要反复揣摩的“缠丝劲”讲解部分,目前的黑白插图虽然尽力表达了,但总感觉缺少那么一点动态的直观感。总的来说,作为一本探讨武学理论的书籍,它的物理呈现质量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让人愿意捧在手里细细品味,而不是仅仅作为工具书快速翻阅。这本册子拿在手里,就仿佛真的触摸到了前辈高手留下的智慧结晶,很有分量。
评分我对传统武术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影视片段和模糊的传说阶段,这次入手这本,纯粹是抱着一种“姑且一试”的心态。坦白说,一开始我对“精解”这两个字是持怀疑态度的,毕竟很多号称精解的书,最后发现不过是老生常谈的复述。然而,这本书在阐述“理法”上的深度,却让我感到惊喜。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那些华而不实的套路名称,而是深入挖掘了“力学基础”和“人体结构”与武术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书中对“立身中正”的论述,结合了中医的经络走向和现代的平衡学原理,提供了一种非常扎实的理论支撑,让人明白为何要如此站立、如此发力,而非仅仅是记住一个姿势。这种由内而外、由静至动的解析思路,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武术哲学的认知边界。我甚至觉得,即使完全不练武的人,光是阅读其中关于人体控制和能量传导的部分,也能从中受益匪浅,获得对身体运作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进行深度对话。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朴实,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玄乎其词,而是用非常接地气的语言,将复杂的技击要点娓娓道来。举个例子,书中描述如何应对对手的“扑面而来”的突袭时,并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应对招式,而是先强调了“心神之定”的重要性,指出在任何高速冲击面前,保持清晰的判断力比肌肉的反应要快得多。这种强调“心法”先于“手法”的论述逻辑,贯穿始终,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修心养性的指南。我在尝试对照书中的口诀进行自我调试时,发现书中很多对“气机运行”的描述,虽然听起来有些抽象,但一旦结合作者给出的呼吸配合练习,身体反馈出的那种“顺畅感”是骗不了人的。这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信和沉稳,非常实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