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能训练设计指南 | ||
| 定价 | 50.00 | |
| 出版社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02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美] Jay R.Hoffman,钟秉枢;周志雄;殷泽农 校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277 | |
| 字数 | 200000 | |
| ISBN编码 | 9787564420215 | |
| 重量 | 488 | |
第壹章 运动员需要的分析
1运动项目能量代谢特征
2运动项目的生物力学需求
3运动项目中损伤风险
4需求分析整体应用
第2章 运动员测试和训练计划评估
1影响测试成绩的因素
2测试方法的选择
3测试管理中实际问题
4有关需要诊断和训练计划评价的测试
第三章 动态热身运动
1静力性拉伸与竞技表现关系
2动态热身运动与竞技表现关系
3制订动态热身方案
4动态热身练习
第四章 抗阻训练
1抗阻训练的适应
2抗阻训练计划的制订
3抗阻训练计划中的要素
第五章 爆发力训练
1影响爆发力的因素
2爆发力训练
3发展爆发力的训练方法
4爆发力训练的负荷和速度选择
第六章 无氧训练
1无氧训练计划的生理适应
2无氧训练计划的制订——以时间安排为例
3无氧训练的练习方法
第七章 耐力训练
1影响有氧能力的因素
2影响有氧耐力训练的要素
3有氧耐力训练的策略
4有氧耐力训练的周期安排
第八章 灵敏素质训练
1影响灵敏素质的因素
2灵敏素质的测试
3灵敏素质的训练
4灵敏素质训练计划设计
第九章 速度训练
1影响速度素质的因素
2短跑的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技术
3速度训练计划设计
第十章 平衡与稳定性训练
1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分期
2平衡能力练习的安全进度
3关节系统的稳定性训练
第十一章 训练整合与分期
1训练分期的一般原则
2训练周期
3训练过程的排序与整合
4实践指南
第十二章 训练计划实施
1训练课
2非赛季训练
3比赛期
4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注意事项
5训练计划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主编介绍
编委介绍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偏向学术的,初次接触可能会觉得有点“硬核”。它没有使用太多花哨的修辞或激励性的文字,而是选择用精确的术语和量化的数据进行交流。例如,在讨论力量训练的超量恢复模型时,作者直接引用了特定的生物标志物变化曲线图,这对于习惯于轻松阅读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更高的专注度。然而,正是这种毫不妥协的严谨性,铸就了它的权威性。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放慢速度,常常需要对照着生理学词典来理解某些深层机制。但这种“慢读”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它建立了一种近乎严苛的逻辑链条,让读者确信书中所述的每一个建议都是经过严格推敲和反复验证的。对于希望在专业领域站稳脚跟的人来说,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是区分“业余”与“专业”的关键分界线。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个体差异化”的强调。在很多运动指导材料中,我们经常看到“标准模板”式的训练计划,仿佛所有人都是同质化的机器。但这本《体能训练设计指南》则完全颠覆了这种刻板印象。它用大量的篇幅去探讨遗传背景、募集纤维类型比例以及神经肌肉控制差异对训练反应的影响。作者提供了详尽的评估工具和方法论,教你如何通过实际测试数据(比如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值等)来反推出最适合某个特定运动员的负荷区间和恢复周期。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对照我自己的训练伙伴,发现过去很多“一刀切”的安排确实存在问题。这本书迫使我跳出舒适区,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个性化调适,这对于追求极致表现的精英体育领域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突破口。它不是告诉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而是教你如何通过科学的“探针”去挖掘属于你自己的成功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简洁中带着力量感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科学与严谨。我原本以为它会像市面上大多数健身书籍那样,充斥着泛泛而谈的口号和一些过时的训练方法,但翻开第一页我就知道我错了。它没有落入那种窠臼,而是非常扎实地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切入,详细解析了人体在不同运动模式下的受力点和肌肉募集规律。特别是关于核心稳定性的章节,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多做平板支撑”这种初级指导上。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不同训练阶段时所展现出的渐进性思维,从基础力量到爆发力的转换,每一步都如同精密仪器般被校准过。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教你“怎么做”,更在于它让你彻底明白“为什么这么做”,这种知识的深度,对于严肃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来说,简直就是一座宝库,能帮助我们构建起真正具有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训练体系,避免了盲目追求大重量或过度训练的陷阱。
评分从宏观的体育科学视角来看待这本书,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自上而下的设计框架。它不只是关注某一个孤立的训练动作或某一次体能测试,而是将体能训练视为一个围绕赛季周期、竞赛目标层层递进的系统工程。书中对不同运动项目(例如耐力型、爆发力型、混合型)在能量系统利用上的细微差别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部分内容尤其精彩,它解释了为什么长跑运动员和短跑运动员的训练负荷管理逻辑需要截然不同。这种大局观的构建,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不再局限于纠结于“这个动作该做几组”,而是开始思考“在整个年度计划中,这个阶段的训练目标应该如何服务于最终的比赛表现”。这本书成功地将“训练”从一堆孤立的练习中解放出来,将其提升到了战略规划的高度,对于任何需要进行长期体能规划的教练或运动员,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战略蓝图。
评分老实说,当我看到这本书的目录时,心中其实是抱着一丝怀疑态度的,因为它横跨了多个领域,从基础的生理学到具体的项目实施,跨度极大,我担心会造成内容上的碎片化和理解上的困难。然而,这本书的作者展现了惊人的组织能力和叙事逻辑。它像一条精心铺设的轨道,将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比如,在讨论到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的恢复策略时,它立刻回溯到对无氧糖酵解途径的酶活性影响分析,随后又迅速过渡到营养补充的精准窗口期。这种系统性的讲解,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不会感到信息过载,而是能清晰地看到每一个训练决策背后的生理学依据。它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像是一本能够提升你运动认知水平的教科书。对于那些希望从“会练”提升到“会教”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构建完整知识框架的蓝图,每一个理论点都有清晰的临床或实战案例佐证,让复杂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