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村研究报告(2014)

北京农村研究报告(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光磊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农村
  • 农村发展
  • 农业
  • 社会经济
  • 区域研究
  • 政策分析
  • 中国农村
  • 城乡差距
  • 农村问题
  • 研究报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妙语书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0077
商品编码:2774575240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农村研究报告(2014)

定价:148.00元

作者:郭光磊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97800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2014年度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调研成果汇编,针对北京农村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新三起来”、农业农村信息化、平谷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改革与发展等展开了富有理论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性的探讨,分析了当前北京农村改革面临的整体形势,提出了未来推进北京农村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目录


**篇 生态文明建设
北京市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区县经济发展评价方式研究/3
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山区)产业空间优化布局研究/58
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补偿逐年增长机制研究/71
北京市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发展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质量研究/79
北京市农村雨洪利用现状及外可利用技术研究/89
北京市发展“无煤村”研究/127
北京平谷区九里山沟域人居环境问题调查研究/141

第二篇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乡镇统筹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研究报告/157
北京市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长期思路及对策研究/169
农村改革的治理结构建设视角/188
京郊农民城镇化意愿调研报告/195
农民转居后满意了吗——基于北京市13个区县1200份农户问卷的调查/201
北京市山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以密云县穆家峪镇为例/211
北京市密云县华润希望小镇土地资源价格研究/236
对城乡一体化的几点新认识/244
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250
2014年北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报告/256

第三篇 “新三起来”
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问题研究/263
北京市平谷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效益情况调查报告/295
赋予和保障农民对集体资产的财产权利/313
还权扩能:新常态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
  ——2014年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暨北京城郊经济研究会年会综述/319
北京市山区闲置农宅利用问题研究/327
科学引导闲置农宅合理开发利用/341
南京市农村宅基地退出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345
北京市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品牌培育战略研究/348
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品一标”认证情况调查报告/364
北京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跟踪调查研究/372
北京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问题调研报告/380

第四篇 都市型现代农业
金融是现代农业的核心/395
北京市“社社对接”安全农产品直供模式试验示范项目报告(2014)/403
发展消费合作建立优质农产品流通新渠道
  ——台湾主妇联盟生活消费合作社考察报告/413
京台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比较研究/421
北京市郊区市民农园调研报告/435
两岸精致农业交流合作对策研究/440
信息化支撑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以“天安农业”为例/453
北京市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培训研究/463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调研报告/479

第五篇 农业农村信息化
北京农村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研究报告/491
北京市信息化建设对“三农”的贡献研究/514
对北京市“社社对接”安全农产品直供模式研究的思考/563

第六篇 平谷农村改革试验区
平谷山区闲置农宅利用问题研究/571
北京市农村内部资金互助试点模式研究/579
平谷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试点项目评估报告/597
平谷区“美丽智慧乡村”集成创新试点建设项目研究报告/603
北京市平谷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运营情况调查报告/618
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四位一体”产权式农业项目典型调查报告/627

第七篇 年度分析报告
北京市农村经济2014年运行分析与2015年预测建议/637
2014年北京市农村居民收入分析报告/352
2014年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分析报告/662
2014年北京市农村市场化指数监测报告/671

作者介绍


郭光磊,男,汉族,1963年6月出生,北京密云人。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高级政工师。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党,1983年10月参加工作。历任北京市水利局团委干事、副书记,共青团北京市委郊区部主任科员、副部长、部长,共青团北京市委事业发展部部长,北京市委金融工委宣传处处长、市委金融工委副书记,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副书记。2010年3月任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文摘


序言



区域社会经济变迁与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本书聚焦于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特定区域(以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社会经济结构演变、城乡关系重塑以及由此带来的治理挑战与发展机遇。全书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详尽的统计数据分析和多尺度的空间比较,力求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区域发展的复杂性提供一个深入的实证案例。 第一部分:区域发展格局的演进与驱动力分析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长江三角洲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战略引导下所呈现出的显著发展格局变化。这不仅是经济总量的扩张,更是产业结构、要素流动和空间布局的深刻调整。 第一章:新一轮区域一体化战略下的空间重构 本章详细考察了国家层面推动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区域内部空间结构产生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传统的“核心—腹地”模式正在被更加扁平化、网络化的多中心结构所取代。通过分析交通基础设施(高铁、城际轨道、港口群)的互联互通,以及产业转移和技术溢出的空间路径,本书揭示了区域内部不同层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域)在这一重构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分化。重点关注了“上海效应”向周边腹地的梯度扩散机制,以及不同城市群子区域(如苏南、浙北、皖中地区)如何通过承接和创新来嵌入全球价值链。 第二章:要素流动与人口迁移的结构性变化 长江三角洲作为人口净流入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人口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是区域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章运用微观层面的人口普查数据和流动人口监测数据,深入分析了: 1. 跨省域与省内的人口迁移模式: 探讨了迁移的主导因素(就业机会、生活成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并区分了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对迁移路径的影响。 2. 劳动力要素的“去技能化”与“再技能化”现象: 随着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流入本区域的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这对区域人力资本积累提出了新的要求。 3. 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分析了城市扩张过程中,农用地转用、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以及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实践效果,及其对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第三章:产业升级与区域分工的复杂性 本章聚焦于区域主导产业(如集成电路、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长三角的产业升级并非简单的“去工业化”,而是一种复杂的“原地升级”与“协同再分工”。通过对重点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本书阐明了: 研发与生产的地理耦合: 跨城市间的研发环节(如基础研究、人才聚集)与生产制造环节(如供应链管理、大规模装配)是如何通过新型合作机制实现有效链接的。 服务业的虹吸效应与辐射带动: 现代服务业(金融、总部经济、专业服务)在核心城市高度集聚,分析了这种集聚如何通过技术和信息流向外围区域扩散,以及是否存在“掏空腹地”的风险。 第二部分:城乡关系重塑与治理挑战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与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探讨了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地区面临的挑战以及区域治理的创新实践。 第四章:乡村社会的变迁与治理困境 本章深入考察了长三角腹地县域和乡镇层面的社会结构变迁。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乡村社会依然面临多重困境: 1. “空心化”与老年化加剧: 青壮年劳动力的持续外流导致农村社区的社会资本流失,对养老、教育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形成严峻考验。 2. 集体资产的有效运营与分配: 分析了各地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取得的经验和遗留问题,特别是集体经济“空壳化”现象的根源及应对策略。 3. 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探讨了在传统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过渡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基层治理体系,平衡政府主导与村民自治的关系。 第五章: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进程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关键。本章以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为例,进行了跨县域、跨城市的比较分析。 教育资源的再分配: 考察了为吸引人才而进行的教育资源投入,以及这种投入如何影响了本区域内不同行政层级学校的质量差距。特别关注了随迁子女在城市获得平等教育机会的制度障碍与突破。 社会保障的衔接与转移: 分析了城乡居民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接续、失业救济等方面制度并轨的实际进展,以及在跨区域流动人口中保障水平的差异。 第六章:乡村建设的模式创新与可持续性评估 针对近年来兴起的“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战略,本章批判性地评估了几种主流的乡村发展模式。 1. 旅游驱动型乡村发展: 考察了文化旅游、休闲农业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也警示了过度商业化对乡村原真性(Authenticity)的破坏。 2. 工程师下乡与技术赋能: 分析了通过引入外部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承载能力的可行性,并探讨了人才“留得下、用得好”的机制设计。 3. 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与生态保护: 探讨了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下,如何平衡城镇化对耕地的占用需求与生态安全底线的维护,强调了生态产品价值的货币化和补偿机制的构建。 第三部分:区域治理的协同与未来展望 第七章:跨界治理的制度创新与障碍 长江三角洲一体化面临的首要挑战是行政区边界的壁垒。本章重点分析了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实现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通过研究跨区域合作的议事协调机制(如联席会议制度、共同规划平台),本书探讨了以下实践的有效性: 环境共治: 跨界水污染联防联控的经验与教训。 市场准入: 地方性法规和行政壁垒对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阻碍。 人才引进与居住证制度: 区域内户籍制度的差异化松动对劳动力稳定性的影响。 第八章:区域韧性与风险应对 在后疫情时代和全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区域韧性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书评估了长三角供应链的脆弱性,并分析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及经济周期波动时,区域协同响应的能力。本书最后总结了未来十年长江三角洲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领域和政策取向。 本书特点: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超越了单一行政区域的限制,将城市与乡村、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地方实践与国家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理解中国区域发展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具有高度现实意义的研究框架。作者的研究方法兼顾了宏观经济建模的严谨性与微观社会学的细致观察,使得结论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备实践指导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相当扎实的学术作品,但又不同于那种生硬的理论书籍。《北京农村研究报告(2014)》以其严谨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数据支撑,为我提供了对2014年北京农村状况的全面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探讨,作者通过对多个村庄的实地考察,详细记录了土地承包权、使用权的变化,以及由此对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书中引用的数据,比如人均收入增长率、农业从业人口比例等,都非常有说服力,让读者能够量化地理解这些变化。同时,作者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数据层面,而是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了政策在实践中遇到的阻碍和农民的真实感受。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的章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探讨了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如何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如何有效动员村民参与公共事务。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历史切片,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北京农村在转型期的发展轨迹和面临的挑战,对于理解中国农业和农村的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北京农村研究报告(2014)》在我家中已经静静地躺了一段时间,直到最近的一次家庭整理,才重新翻开它。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书。从书名来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枯燥的数据和官方的报告,但真正阅读起来,却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温度。作者似乎深入田间地头,用一种近乎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了2014年北京农村的真实图景。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章节,里面提到的很多案例,虽然发生在几年前,但其背后所反映出的发展思路和面临的挑战,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比如,书中对一些新型农业合作社的调研,详尽地分析了其运营模式、市场对接以及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这种脚踏实地的分析,让我对“新农村”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实践和探索。同时,我也对书中提到的一些农村社区治理的困境感到一丝沉重,例如基层组织如何有效发挥作用,如何处理村民之间的矛盾,如何吸引年轻人回流等问题,这些都是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课题。读完这部分内容,我仿佛亲身走访了那些村庄,听到了村民们的声音,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有深度、有温度的研究报告,值得那些关心中国农村发展的朋友们深入阅读。

评分

《北京农村研究报告(2014)》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认识北京郊区世界的一扇窗。在阅读之前,我对北京农村的印象仅限于一些模糊的画面,比如一些绿色的田野,或者是一些旅游景点。但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复杂的北京农村。作者在书中对2014年北京农村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对一些新兴产业,如都市农业、乡村旅游等,进行了详细的案例研究。我从中了解到,这些产业是如何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双重作用下,逐渐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新引擎。书中对不同类型村庄的比较分析也很有意思,比如城郊型村庄、远郊型村庄,它们在发展模式、面临挑战上都有显著差异,这让我对北京农村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还对书中关于农村环境问题和治理的章节特别关注,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敏感话题,而是客观地呈现了农村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压力以及各方为此付出的努力。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乡村的鸡鸣犬吠,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北京农村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前行。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起《北京农村研究报告(2014)》,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市面上关于农村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并不多。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不少惊喜。它不像一般的学术论文那样堆砌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展现了北京农村在2014年所经历的种种变化。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探讨,比如城乡一体化进程对传统农村家庭模式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代际关系、邻里关系的新变化。作者在描述这些变化时,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呈现了多方面的观点和数据,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状况的描述印象深刻,那些详细的访谈记录,勾勒出了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也让我们看到了政策在基层落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此外,书中关于农村文化传承的章节也颇具价值,探讨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留住乡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脉络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北京农村发展的独特视角,它不仅有宏观的分析,更有微观的细节,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

当我翻开《北京农村研究报告(2014)》时,我期待的是一份客观、冷静的分析,而这本书则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对数字的罗列,更是对生活在2014年北京农村的人们的真实写照。作者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细致,捕捉到了这个时代背景下,北京农村的种种细微之处。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的部分所吸引,比如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家庭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生活状况。作者在描述这些时,没有使用煽情的语言,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关怀,却足以触动人心。我还对书中关于农村居民消费模式变化的分析颇感兴趣,这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相互作用。书中对一些农村社区的文化生活和休闲方式的描绘,也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更加鲜活的北京农村。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人文关怀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北京农村在时代变迁中的努力与坚持,也引发了我们对乡村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