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天學真原 | 齣版社: 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8-02-01 |
| 作者:江曉原 | 譯者: | 開本: 16開 |
| 定價: 78.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313172433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本書自1991年初版以來,多次再版,成為海峽兩岸科學史界和曆史學界引用率很高而且影響廣泛的著作。該版為2018新版,作者補充瞭新的序言,對內容進行瞭增訂。
本書不是傳統意義上闡述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的著作,也不是一部中國天文學史,而是一部帶有科學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色彩的專論,旨在揭示中國古代“天學”的政治屬性、文化性質和社會功能——而所有這些都與現代的天文學毫無共同之處。在此基礎上,本書對中國古代社會一係列以前不易理解或長期被誤解的現象,給齣瞭全新而富有說服力的解釋。
江曉原,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曾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係天體物理專業,1988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中國天文學史專業博士。1994年中國科學院破格晉升為教授。1999年春調入上海交通大學,創建中國科學史係。已在國內外齣版專著、文集、譯著等80餘種,長期在京滬報刊開設個人專欄,發錶瞭大量書評、影評及文化評論。科研成果及學術思想在國內外受到高度評價,並引起廣泛反響,新華社曾三次為他播發全球通稿。
contents 目錄
2017 新版前言? /?001
2011 修訂版前言?/?003
2004 新版前言? /?006
初版前言?/?009
2004 新版序? /?011
初版序? /?018
第一章 緒論? /?001
Ⅰ . 術語與概念 / 001
Ⅱ . 本書的任務及其形式 / 006
第二章 哲學基礎:天人閤一與天人感應? /?008
Ⅰ . 神話:天地相通 / 008
Ⅱ . 儒傢:轉變之中的天命與天意 / 010
甲 人格化的天——極為普通的觀念 / 010
乙 天命及其變化 / 011
丙 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 014
Ⅲ . 星占學:天象對人事的警告和嘉許 / 016
Ⅳ . 天道與人道:為政之道 / 020
第三章 天學與王權? /?001
Ⅰ. 問題:天學在古代中國特殊地位之觀察 / 025
甲 在曆代官史中之特殊地位 / 025
乙 古籍中所見上古政務中天學之特殊地位 / 029
丙 天學在古代知識係統中的特殊地位 / 032
丁 天學在古代數術中的特殊地位 / 037
戊 天學傢以及天學機構之特殊地位 / 045
己 曆代對私藏、私習天學之厲禁 / 051
Ⅱ . 解答之上:“昔之傳天數者”——天學傢溯源 / 056
甲 星占學傢 / 057
乙 巫鹹與巫覡 / 068
丙 巫覡與通天 / 073
Ⅲ . 解答之中:靈颱、明堂與通天事務 / 081
Ⅳ . 解答之下:壟斷通天手段為王權之依據與象徵 / 088
甲 《詩 · 大雅 · 靈颱》發微:通天者王 / 088
乙 天命之確立與天學之禁錮 / 093
丙 數術與皇傢天學 / 100
Ⅴ . 小結及餘論 / 106
第四章 曆:性質、源流及文化功能?/?109
Ⅰ . 曆:性質之疑問 / 109
甲 曆法 · 曆譜 · 曆書 / 109
乙 古今所論曆法性質之迥異 / 110
Ⅱ . 曆法性質與功能之探討 / 113
甲 典型曆法之內容 / 113
乙 “曆法為農業服務”說質疑 / 115
丙 “觀象授時”與“四時大順” / 119
丁 曆法與星占:曆法的主要用途 / 123
Ⅲ . 曆書(具注曆)性質與功能之探討 / 136
甲 曆書之起源 / 137
乙 曆書之繁盛及其內容 / 156
丙 擇吉與推蔔:曆書之文化功能 / 168
Ⅳ . 曆與兩性及人體:天人閤一的神奇側麵 / 169
第五章 天學與傳統文化之若乾重要方麵? /?177
Ⅰ . 古代星占學概論 / 178
甲 兩大類型:諸古代文明之星占學鳥瞰 / 178
乙 分野理論 / 184
丙 所占之事:星占學的主要任務 / 189
丁 所占之象 / 192
戊 占論之法 / 194
己 天象記錄及其僞造 / 197
Ⅱ . 天學與政治運作 / 201
甲 王氣 · 勸進 · 謀反 / 201
乙 大臣進退與議政風潮 / 204
丙 軍事決策 / 208
Ⅲ . 天學與道德教化 / 209
甲 “萬夫有罪,在餘一人” / 209
乙 史傳事驗 / 211
丙 當食不食——“德之動天,不俟終日” / 215
Ⅳ . 天學與其他若乾方麵 / 218
甲 神秘主義之政治觀念 / 218
乙 天象與城市及宮殿建築 / 223
丙 天象與墓葬 / 225
第六章 起源問題與域外天學之影響? /228
Ⅰ . 令人睏惑的起源問題 / 228
甲 背景: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 / 228
乙 中國天學西源說之簡略迴顧 / 234
丙 舊話重提 / 238
丁 從文化功能論中國天學之起源 / 242
戊 起源與外來影響:兩幅不同圖景 / 243
Ⅱ . 巴比倫古代天學東來之蹤跡 / 244
甲 巴比倫與古代中國天學之關係 / 244
乙 十二宮與二十八宿之起源問題 / 249
丙 數理天文學研究所提供之新綫索 / 258
Ⅲ . 七曜術在中土之盛行 / 267
甲 七曜術齣現於中土之早期綫索 / 268
乙 由史誌書目看七曜術之盛行 / 270
丙 佛徒對七曜術傳播所起的重要作用 / 276
丁 七曜術之中亞色彩 / 281
戊 七曜、九曜及九執:生辰星占學與擇吉推蔔 / 284
己 聿斯經與算命術 / 291
Ⅳ . 入華之印度天學傢與印度天學 / 294
甲 若乾早期情況 / 294
乙 唐代天學之“天竺三傢” / 298
丙 關於《九執曆》 / 306
丁 關於《符天曆》 / 309
Ⅴ . 餘論:外來影響能否深入及持久? / 312
綜閤索引? /?318
後記? /?328
這本關於宇宙起源和天體運行的古籍,簡直是知識的海洋,初讀時會有一種被拉迴古代那種對未知世界敬畏的感覺。書中的邏輯推演,即便放在今天來看,依然能感受到古人嚴謹的治學態度。它沒有太多花哨的辭藻,全是紮實的論述,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分析過程,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學識和非凡的洞察力。我尤其喜歡它對“氣”的哲學闡釋,將物質與精神的聯係描繪得既玄妙又閤乎情理,那種宏大的世界觀構建,讓人在閱讀時忍不住停下來反復思索。對於那些醉心於哲學思辨和傳統文化精髓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值得反復品味的珍寶,它不隻是記載知識,更像是在傳遞一種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和方法論,那種深沉的力量感,是現代快餐式閱讀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纔能體會其韻味的著作。它不適閤在通勤的地鐵上快速瀏覽,因為它要求你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去追蹤作者那條漫長而精妙的論證鏈條。全書貫穿著一種對自然法則的極度尊重,作者似乎把自己視為自然的謙卑記錄者,而不是傲慢的解構者。書中的許多論斷,雖然缺乏現代科學的實證支持,但其內在的自洽性和邏輯的完美性,構建瞭一個完整的自洽係統。閱讀它更像是一場精神上的朝聖之旅,每讀懂一小節,都像是點亮瞭一盞古老的燈塔,照亮瞭思維中的迷霧。對於尋求思想深度和文化溯源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核心的側門。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實在妙極,每一章的過渡都自然而流暢,如同溪水匯入江河,最終奔流入海。它沒有刻意去迎閤讀者的理解能力,而是設定瞭一個較高的認知起點,這對於有一定基礎的讀者來說是一種享受。作者對於某些核心概念的反復強調和多角度論證,雖然在現代快節奏閱讀中可能顯得有些冗長,但正是這種重復和深入,纔確保瞭其思想的深度得以沉澱。我特彆欣賞它在論證過程中引用的那些古代典籍和民間傳說,這些材料的穿插使用,不僅增加瞭文本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們為抽象的理論提供瞭堅實的文化根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告訴你“是什麼”,更告訴你“為什麼會這樣被理解”,兼顧瞭知識性與曆史性。
評分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扉頁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古樸的書法和泛黃的紙張,仿佛能聞到曆史沉澱下來的味道。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極其獨特,它不像現代科學著作那樣追求精確到小數點後的數據,而是更多地采用類比和象徵的手法來解釋復雜的自然現象。這種“大象無形”的錶達方式,初看可能會覺得有些晦澀,需要耐心去咀嚼。但一旦進入作者構建的意境中,你會發現那些看似虛無縹緲的概念,其實蘊含著對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深刻洞察。它更像是一部充滿智慧的寓言集,引導讀者去探尋事物錶象之下的本質聯係,而不是簡單地接受結論。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思維被拓寬瞭,不再局限於綫性邏輯,開始更全麵地審視事物間的相互作用。
評分坦白說,初次接觸這類傳統典籍,我曾擔心會因晦澀難懂而中途放棄,但這本書齣乎意料地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並非枯燥的說教,而是充滿瞭對自然運行秩序的驚嘆和贊美。那種文風,是那種帶著泥土芬芳的質樸,沒有任何矯飾。作者的筆觸如同精雕細琢的玉器,綫條流暢卻不失力度。特彆是在描述季節更迭和星辰軌跡時,那種描繪齣的畫麵感極強,讓人仿佛能親眼目睹古人仰望星空時的那種震撼。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將復雜的宇宙哲學,用一種非常生活化、極具畫麵感的方式呈現齣來,使得即便是對古天文學不甚瞭解的人,也能從中汲取到對“秩序”與“和諧”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