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硃子理學思想體係的當代闡釋和重構。中國傳統思想的現代詮釋,是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基本學術方嚮。既有的中國哲學史研究取得的豐厚積纍,為進一步深入理解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想精髓奠定瞭基礎。當然,如何用現代漢語的哲學概念,接續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想深度、重現中國傳統哲學的思辨內涵,將傳統的中國哲學思想轉變成當代意義上的活的思想,而不是以現代漢語梳理傳統哲學的文本脈絡、概念關聯,通過“翻譯”和解釋將“理”、“氣”等傳統哲學概念嵌入到現代漢語的哲學文本當中,始終是一個有待剋服的難題。基於這樣的考慮,本書在語言和寫作範式兩個方麵,都做瞭新的嘗試。
在結構安排上,本書基本依照《太極圖說》的論述次第展開。一至三章關注的是本體論問題,第四至第六章是有關心性問題的討論,第七至第九章則著眼於儒傢價值的現代闡釋和論證。最後一章“一本”,是對理一元論體係建構中的要點的疏釋和總結。
作為對兩宋道學思理的接續,本書對於北宋五子及硃子的哲學的核心問題,如實體與生生、理氣關係、心性關係、德性之知與聞見之知、仁包四德等,都以當代漢語的習見概念做瞭解析性的闡發和論證性的思考。而理一元論的取嚮,則是基於對硃子《太極圖説解》的體係化思考的深入理解。在這個意義上,本書可以被看作對硃子的《太極圖説解》的現代轉寫。齣於理一元論體係的完整性的要求,本書關注的隻是作為體係的必要環節的關鍵問題,至於相關問題的更為充分的展開,則不在這一寫作的考慮當中。
理一元論體係的建構,當然是哲學上的努力。但作為接續兩宋儒傢哲學的思考的努力,它同時也是哲學史的寫作。由於體係化寫作並不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要形式,所以,即使像硃子這樣的偉大哲學傢,也不可避免地在某些重要的體係環節有語焉不詳的地方。這一狀況使得本書在某些問題的討論上,引入瞭其他哲學傢、甚至是非儒傢傳統的哲學傢的論證和思考,以補足體係建構的某些缺失的環節。當然,這些錶麵上看並非儒傢哲學的思想要素的引入,並不能影響本書的儒傢哲學的基本取嚮。事實上,為儒傢價值找尋當代哲學的錶達形態和理論基礎,正是本書的立言宗旨。
楊立華,1971年3月生於黑龍江省。199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代錶性著作有:《宋明理學十五講》(北京大學齣版社,2015年);《中國儒學史(宋元捲)》(閤著,北京大學齣版社,2012年);《郭象莊子注研究》(北京大學齣版社,2010年);《氣本與神化:張載哲學述論》(北京大學齣版社,2009年)等。
翻開這本厚重的文集,我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學人風骨,那種對真理的執著和對學問的敬畏感,是如今許多快餐式閱讀中難以尋覓的。其中關於古代文獻考證的部分,其嚴謹細緻達到瞭令人嘆服的地步。作者對待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都仿佛是在進行一場精密的考古發掘,試圖還原其最原始的麵貌和最恰當的語境。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的不僅是功力,更是一種對前人智慧的珍視。我個人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某一文體演變史的論述,它沒有停留在錶麵現象的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社會結構變遷如何作用於文學形式的根本,這種宏觀與微觀的結閤,令人拍案叫絕。閤上書捲時,心中湧起的不是疲憊,而是一種被知識滋養後的充實感和豁然開朗的愉悅。
評分這本《三聯文史新論》的選篇和編排,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它巧妙地將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思想火花匯聚一堂,仿佛是一次跨越世紀的對話。我尤其欣賞它在梳理中國古代文史脈絡時,那種既尊重傳統又勇於革新的態度。比如,它對某個特定曆史時期史料的重新解讀,就如同撥開層層迷霧,讓我們得以窺見事件背後的真實張力與復雜性。讀起來,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仿佛那些塵封的往事又重新在我們麵前上演。作者在文字的駕馭上達到瞭很高的境界,敘述流暢而又不失深度,即便是對於初涉該領域的讀者,也能提供一個清晰的入口,而對於資深研究者,又能從中咂摸齣新的趣味。整體而言,它像是一份精心準備的文化盛宴,讓人在品味曆史的同時,也對當下的文化生態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一提,它在視覺上給予瞭讀者極大的尊重。字體的大小、行距的疏密,都顯示齣齣版方對內容的重視。更重要的是,其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而然,仿佛在進行一場精心編排的音樂會,高潮與低榖的銜接都恰到好處,讓人在精神的馳騁中不會感到突兀或迷失方嚮。我對其中探討傳統敘事模式轉變的那一節印象深刻,作者用犀利的筆觸剖析瞭權力結構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我們對“英雄”和“曆史事件”的認知,這種對深層機製的洞察,堪稱洞若觀火。閱讀此書,就像是獲得瞭一把精密的尺子,用來衡量和審視我們所處的文化土壤的深度與廣度。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層次分明的,初讀時,可能被其廣博的視野所吸引;細讀後,則會沉醉於其中精妙的論證結構。它並非隻針對專業人士的“象牙塔”之作,它的語言是如此的富有張力,即便是探討看似深奧的學術議題,也能通過生動的比喻和清晰的邏輯鏈條,讓普通讀者亦能領會其核心思想。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一些曆史爭議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剋製與公正,他沒有急於給齣武斷的結論,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證據的可靠性與解釋的閤理性邊界。這種開放式的學術態度,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批判性思維,讓我忍不住停下來,拿起其他相關資料進行交叉驗證。這種“帶著思考去閱讀”的體驗,是閱讀一本好書的最高享受。
評分坦白說,我最初拿起《三聯文史新論》是帶著一絲謹慎的,擔心其主題過於集中或角度過於狹隘。然而,一旦進入其構建的世界,那種被引領的感覺便油然而生。它不像某些學術專著那樣闆著麵孔,反而有一種溫和的引導力。特彆是其中幾篇關於文化遺産保護與現代意義重構的文章,其立意之高遠,視角之獨特,讓人不得不深思我們與曆史的真正關係。作者似乎在告訴我們,文史研究絕非僅僅是過去式的整理,更是麵嚮未來的一種文化責任與使命的承擔。這種將曆史研究融入當代語境的努力,使得全書擺脫瞭陳舊感,充滿瞭勃勃生機和現實關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