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朱子理学思想体系的当代阐释和重构。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基本学术方向。既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取得的丰厚积累,为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精髓奠定了基础。当然,如何用现代汉语的哲学概念,接续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深度、重现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内涵,将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转变成当代意义上的活的思想,而不是以现代汉语梳理传统哲学的文本脉络、概念关联,通过“翻译”和解释将“理”、“气”等传统哲学概念嵌入到现代汉语的哲学文本当中,始终是一个有待克服的难题。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在语言和写作范式两个方面,都做了新的尝试。
在结构安排上,本书基本依照《太极图说》的论述次第展开。一至三章关注的是本体论问题,第四至第六章是有关心性问题的讨论,第七至第九章则着眼于儒家价值的现代阐释和论证。最后一章“一本”,是对理一元论体系建构中的要点的疏释和总结。
作为对两宋道学思理的接续,本书对于北宋五子及朱子的哲学的核心问题,如实体与生生、理气关系、心性关系、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仁包四德等,都以当代汉语的习见概念做了解析性的阐发和论证性的思考。而理一元论的取向,则是基于对朱子《太极图説解》的体系化思考的深入理解。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可以被看作对朱子的《太极图説解》的现代转写。出于理一元论体系的完整性的要求,本书关注的只是作为体系的必要环节的关键问题,至于相关问题的更为充分的展开,则不在这一写作的考虑当中。
理一元论体系的建构,当然是哲学上的努力。但作为接续两宋儒家哲学的思考的努力,它同时也是哲学史的写作。由于体系化写作并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形式,所以,即使像朱子这样的伟大哲学家,也不可避免地在某些重要的体系环节有语焉不详的地方。这一状况使得本书在某些问题的讨论上,引入了其他哲学家、甚至是非儒家传统的哲学家的论证和思考,以补足体系建构的某些缺失的环节。当然,这些表面上看并非儒家哲学的思想要素的引入,并不能影响本书的儒家哲学的基本取向。事实上,为儒家价值找寻当代哲学的表达形态和理论基础,正是本书的立言宗旨。
杨立华,1971年3月生于黑龙江省。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性著作有:《宋明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中国儒学史(宋元卷)》(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郭象庄子注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等。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一提,它在视觉上给予了读者极大的尊重。字体的大小、行距的疏密,都显示出出版方对内容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其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而然,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高潮与低谷的衔接都恰到好处,让人在精神的驰骋中不会感到突兀或迷失方向。我对其中探讨传统叙事模式转变的那一节印象深刻,作者用犀利的笔触剖析了权力结构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对“英雄”和“历史事件”的认知,这种对深层机制的洞察,堪称洞若观火。阅读此书,就像是获得了一把精密的尺子,用来衡量和审视我们所处的文化土壤的深度与广度。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拿起《三联文史新论》是带着一丝谨慎的,担心其主题过于集中或角度过于狭隘。然而,一旦进入其构建的世界,那种被引领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板着面孔,反而有一种温和的引导力。特别是其中几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意义重构的文章,其立意之高远,视角之独特,让人不得不深思我们与历史的真正关系。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文史研究绝非仅仅是过去式的整理,更是面向未来的一种文化责任与使命的承担。这种将历史研究融入当代语境的努力,使得全书摆脱了陈旧感,充满了勃勃生机和现实关怀。
评分这本《三联文史新论》的选篇和编排,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巧妙地将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思想火花汇聚一堂,仿佛是一次跨越世纪的对话。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中国古代文史脉络时,那种既尊重传统又勇于革新的态度。比如,它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史料的重新解读,就如同拨开层层迷雾,让我们得以窥见事件背后的真实张力与复杂性。读起来,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那些尘封的往事又重新在我们面前上演。作者在文字的驾驭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叙述流畅而又不失深度,即便是对于初涉该领域的读者,也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入口,而对于资深研究者,又能从中咂摸出新的趣味。整体而言,它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文化盛宴,让人在品味历史的同时,也对当下的文化生态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次分明的,初读时,可能被其广博的视野所吸引;细读后,则会沉醉于其中精妙的论证结构。它并非只针对专业人士的“象牙塔”之作,它的语言是如此的富有张力,即便是探讨看似深奥的学术议题,也能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链条,让普通读者亦能领会其核心思想。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历史争议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克制与公正,他没有急于给出武断的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证据的可靠性与解释的合理性边界。这种开放式的学术态度,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让我忍不住停下来,拿起其他相关资料进行交叉验证。这种“带着思考去阅读”的体验,是阅读一本好书的最高享受。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文集,我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学人风骨,那种对真理的执着和对学问的敬畏感,是如今许多快餐式阅读中难以寻觅的。其中关于古代文献考证的部分,其严谨细致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作者对待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仿佛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考古发掘,试图还原其最原始的面貌和最恰当的语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的不仅是功力,更是一种对前人智慧的珍视。我个人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某一文体演变史的论述,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社会结构变迁如何作用于文学形式的根本,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令人拍案叫绝。合上书卷时,心中涌起的不是疲惫,而是一种被知识滋养后的充实感和豁然开朗的愉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