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学诚法师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品牌: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书号:
9787201132839
9787201124728
9787218111681
CIP分类B821-49(人生哲学)
定 价:139.7
开本/尺寸:16开/165*240
印张/页数:15.5印张/248页
作者简介
学诚法师,1966年出生于福建仙游。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出家,于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和尚修学。1988年于四川成都文殊院宽霖大和尚座下求受三坛大戒。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莆田广化寺、陕西扶风法门寺、北京龙泉寺方丈。同时,学诚法师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内容简介
人生苦短,要做就做对生命有帮助的事,所以古今成大事者,无不深谙“为人之慧”“做事之道”。但如何善巧地尽快掌握“为人之慧”“做事之道”呢?
《好好做事》就是这样一本面对世间不知、不明如何好好做事,因此让自己当下迷惘,恐惧未来的人开示的生活佛学经典,在书中,作者学诚法师从“悠悠万事,用心唯大”“为人处世,皆有妙法”“活下去,活在当下”三个方面,多维度地与我们分享让生活一直通透、圆满的大智慧,让我们好好地立心、立身、立命于这个充满无常的世间。
目录
上篇 悠悠万事,用心唯大
章 做事之道:你发的什么心
做事要做正业
做一件事先问问自己:你发的什么心
何时何地,知道自己要干吗,这就是负责任
做事应该“有所求”还是“无所求”
小事做不好,大事也无从谈起
做事到底该重视大事还是小事
人不自知的错,就是做什么事都看眼前
做事不要只看眼前的结果,还要看未来的意义
对每一件事都用心做
我想要什么,我能做什么
做什么事都三分钟热度,怎么办
没有什么事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
要在承担中增长能力
做事要“如救头燃”
第二章 把事做好,离不开因缘
发心要高调,做人要低调,做事讲缘起
做事要在因缘上用心
缘起改变了,结果就改变了
做事要随缘,不要“随境而转”
错会“随缘”“放下”的本意,做事就会背道而驰
“放弃”与“放下”的区别在哪
不重视眼前的因缘,就是妄想
为什么痛苦,正是因为你太想把事情做好了
为什么做事不要向外求,要向内求
做事总担心做不好怎么办
做事,不是看自己喜不喜欢,而要看应不应该
必须有兴趣才能坚持做一件事吗
有责任心,事情就是应不应该做,而非喜不喜欢做的问题
做什么,不能根据兴趣来决定
多做事,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第三章 做事执着好吗
世间从来没有不变的东西
为什么任劳容易,任怨难
认为是你做的,功德再大也是小
总是静不下心来做事怎么办
不执着目标,不强求结果
做事要规划好时间,才能心不累、人不累
为什么“无论怎么努力还是不能改变”
放不下某人、某事,其实你也抓不住
什么叫“假放下”
做计划不能太多太细
第四章 管理禅
管好你自己,不要老想着管别人
当带头人,要让大家感觉你对每个人都没有分别心
少忧事,多忧人,是把任何事做好的窍诀
看一个人,要从长远的角度去看
懂得配合别人,才是真正会做事情的人
做事要发长远心、平常心
做领导,关键是协调关系,化解矛盾
要经常原谅别人,不然自己难受
坚持随众,服从管理,不说是非
随众:别人干什么,你就好好地跟着干什么
领导如何服众
团队做事,要抓住大方向,包容小不同
怎么能让枯燥无味的事重复做也不会厌烦
很多事,不能只指出问题,还要有好的建议
中篇 为人处事,皆有妙法
第五章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为什么做人要虚心:虚心的人拿得起,也放得下
为什么做人要慎独:让自己言行一致
为什么做人要宽厚:狭小的心,处处都是问题
为什么做人要吃亏:学会吃亏,终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
为什么做人要寡言:无用的话、没有意义的话,易伤人害己
为什么要不说人过: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
为什么要不文己过:小人才会文饰己过
为什么要不覆己过:有覆藏心的人,内心很辛苦
为什么要闻谤不辩:丛林以无事为兴盛,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为什么要不嗔:一念嗔心,开百万障门
第六章 欢喜处处在
对于胜过自己的人,虚心学习;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耐心帮助
我们的待客之道:众生欢喜佛欢喜
当别人有了,时机成熟了再指出来
别人做错事了,到底要不要批评
与人有矛盾,是据理力争还是隐忍
“观过”前,先将心比心想一下
学会拒绝别人
世间所有的钩心斗角,都不过是为了一时之利益或脸面
谁会与人争一个“玩具”呢
在集体议事中如何用心
对于别人的要不要当面指出来
帮助人,要在肯定的基础上再指出问题
品诣常看胜如我者,则愧耻自增;享用常看不如我者,则怨尤自泯
如何快乐地“兼听则明”
做好自己就不怕没朋友,内心虚弱才需要拉帮结派
如何来抉择别人的意见:闻过则喜
第七章 生活心经
做好事到底有没有好报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感觉“盲、忙、茫”
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必然活得苦上加苦
“应该是什么”和“事实是什么”是不同的
你不解决问题,问题就解决你
学会关心别人,内心就能强大
不是人善被人欺,是人弱被人欺
相信你的人不用解释也会相信你,不相信你的怎么解释也没用
付出一定有回报
人生的公平自有业果来显现
遇到困境,还需要相信因果吗
为什么说因果是一种规律
做事情只看当下的结果,是不合理的
执着果相,就会“压力山大”
怎样才能改掉撒谎的毛病
看不清未来的时候,就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当自己需要时才想起朋友,就找不到朋友
如何改变为人处世怯生生的状态
不够自信怎么办
对人只说三分话,不要轻易对一个人抛心,对不对
每一个选择都要与自己的人生大方向挂钩
下篇 活下去,活在当下
第八章 凡事先找自己的问题
找别人的问题,就会痛苦;找自己的问题,就会幸福
和父母的关系处理不好,事业也不会好
完全顺从自己的心,一时轻松,前途却不可控
感情不是人生的寄托
真正让我们不幸的,是归罪思想
妈妈总是执着不好的念头怎么办
父母有错,把他们看成逆行菩萨
如何面对戚之间尔虞我诈的关系
和母三观不合怎么办
烦恼在熟悉的人面前容易出现
把“怨气”转化为“福气”
单妈妈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
人相继离世,如何走出悲伤
再近的家人,死后也是各自受报感果
人各有志,何必勉强
第九章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生活的本质就是无知造业、被动受报
人缺乏愿力,只好活在眼前的、短期的刺激中
我们总是害怕得罪人,却不怕“得罪”业果
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朋友
要追求“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我要得到什么”
工作的时候,要想想自己是在做事,还是在造业
大事要有决定,小事上就容易专心
活在当下不等于不管未来
离开“舒适区”,不一定是坏事
目标的达成不是结果,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身体和心的力量,如果不用,也省不下来
感觉非常迷茫的时候该怎么办
近的人,自己就能变得
是否苦头吃够了,人才会学乖
总是担心一些没有发生的事情怎么办
人生苦短,要做就做对生命有帮助的事
大方向没搞清楚,小地方就会处处纠结
念头跑错了路,人就会做错事
不要整天幻想干大事
第十章 强不过平常心
平常心,就是把无常当作正常的心
无论他人造什么业,自己都要造善业
压力大,因为妄想太多
有一种妄想叫“结果还没出来,就幻想会失败”
为什么我对别人好,别人却把我的好当作理所当然
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那就是慢心
不要活在自己很厉害的错觉——“慢心”“疑心”里
身边总是有小人怎么办
要善于从别人的过失中学到东西
试一试把身边的人都当作恩人来对待
在没有修行之前,没有一个人能控制自己的烦恼
做事很浮躁怎么办
感觉自己做事无法持之以恒,怎么办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心聚焦在哪里,就会把那个问题放大
做人客套好不好
财富只是你的工具
不要只看到名利的诱人之处
第十一章 逆境、顺境,都在一念间
什么是“命中注定”,什么是“命自我立”
什么是我们负重前行的动力
容易走的路往往是下坡路
人出问题往往是在顺境中
把自己的经历当作一部超长连续剧的其中一集
强大往往都是逆着来的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不要总是在“我行不行”这个问题上纠结
逆境、逆缘要珍惜
做事,永远用面对过程的心态来面对
人生永远不知道“如果当初那样选择,我现在会怎样”
不能改变环境,是自己的力量不足
遇到挫折时,要想想还有很多人受的苦比自己多很多
把苦当作老师
昨天的太阳能晒干的衣服吗
注重结果,一定患得患失
决定了就不要犹豫,尽力了就不要后悔
心中有大志,不怕眼前不得志
为什么小婴儿从来不怕学走路
去想“如果当初”是没有价值的一件事
离开,是因为你知道有另一条更好的路
总是把事情想得坏怎么办
第十二章 心不累的生活
一直向阳光奔跑,才会把阴影甩在身后
如何感觉到生活有意义
目光放长远,不要什么都想要
累,就是因为该做的事没有做
爱自卑怎么办
小时候,分别心很少
不要拿自己的因跟别人的果比
生气不如争气
竞争不如自强
胜过别人没什么了不起的,胜过自己才了不起
嗔心重的人,尽管做了很多事情,别人也不会领情
不如我的同事被提拔了,该怎么对待
不愿回答别人的问题,可以笑而不答
越强调什么,说明内心越缺乏什么
有骨气是坚持自己,傲慢是看不起别人
只想到自己,所以爱对他人横冲直撞
人通常都对自己很宽容
身边遇到强势的人怎么办
不管做什么事,努力的重点都应该放在自己身上
职场中分钱不均怎么办
为什么在游戏里打怪的时候,要先打小妖怪
无论快乐或痛苦,都不要去执着
我们不是活在别人嘴里
要把他人的批评当作帮助
感恩伤害过我的人,他让我学会了坚强
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精彩内文★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所有人都要面对出世和入世这两种心态。入世就是要做事,出世也要做事,关键在于如何用心。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那句话,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佛法在两千多年的传播过程中,到了,大家的认识千差万别,有的人会认为经典里的文言文就是佛法,有的人会觉得烧香拜佛是佛法,有的人会认为暮鼓晨钟就是佛法,等等。
但这些都是外在的形象。佛法其实就是我们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的身体、语言、思想的每一个细节上,在每一次举手投足之间。
所有人都要面对出世和入世这两种心态。入世就是要做事,出世也要做事,关键在于如何用心。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那句话,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只有真的去做一件事情时,真的在事项中看到自己内心的烦恼、妄想、执着,感受到被名缰利锁系缚时的痛苦,感受到失意时的落寞、得意时的张狂,才能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更深刻和真实的了解。
多多经历,反复锤炼,才能够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只有经历过风浪的水手,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平静。
懂得缘起,掌握缘起,根据缘起随缘做事,组合更好的因缘,成就更广大的善业,而不是跟着情绪和妄想做事。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慢慢体会和领悟自他不二、空有不二、依正不二的真理。
两千多年了,语言在变化,服饰在变化,职业在变化,生存方式在变化,山河大地种种外在都在变化,甚至于沧海桑田,但是人心还是那样的——贪、嗔、痴,一点也没变。
事实上,世俗社会的很多痛苦都来自拿不起,放不下;该承担的没有心力去承担,该放下的不舍得放下。做事就是这样历练,要先拿起来,再放下。
★何时何地,知道自己要干吗, 这就是负责任
究竟怎么样来承担人生的责任呢?就是自己有多大愿力,有多大发心,有多大智慧,就来承担多少事情。
不论何时何地,在家也好、庙里也好、单位也好,不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地方,你都能调整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上,这就叫作负责任。
比如,这个时候我需要看书,看书就是负责任;这个时候需要劈柴,劈柴就是负责任。
有一位弟子问方丈师父:“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才能有成就呢?”
方丈师父告诉他:“地上有水,你把它擦干,这就是责任;水管坏了,去安排修理,这就是责任;来客人了,及时地端茶倒水,这就是责任;柴火不够了,及时去劈,这就是责任;该扫地了,该浇花了,扫地浇花就是责任;信众心里有问题,及时去开导,去帮助解决,在社会上开展慈善活动,有了困难,及时去补位,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责任。”
哪里有问题,不分大小,都能够积极发心去做,去承担起来,不求肯定,不畏人言,这就是责任。
何时何地,知道自己要干吗,这就是负责任。
人往往容易把的事情和一生的事情搞混淆了,把一生的事情和生生世世的事情搞混淆了。
什么是混淆呢?比如的事情没有做好,就会影响到明天,影响到未来。
人总会给自己找理由,说没有做好,明天开始我好好努力;到了明天的时候又没有做好,又说后天开始好好努力。就这样,日子天白白地过去,这就是把跟一生混淆了。
★发心要高调,做人要低调,做事讲缘起
心心念念、时时刻刻把握住什么事情要低调,什么事情要中调,什么事情要高调,用功就比较容易得力。如果起心动念错了,那就麻烦。此岸和彼岸,关键是现前的一念心。
寺院里的僧众和俗众都很忙,做事情讲究承担,有做学问的,有专事禅定修行的,有待人接物、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等等。总之,闲人待不住。
有人向法师提出疑问:“要想把各种具体事项做好,做的人应该遵循什么法则?”
法师说:“大致可归纳为:做人要低调,要无我;做事要中调,讲究缘起;修行要高调,发心重要。”
很多人修行低调,做事或者说话高调,这样问题就会很大。比如,说话高调就很容易出问题,这就等于做人高调一样的道理,就会出毛病。话说出来,做不到,就很被动,久了就会失信于人。
做事情要中调,就是凡事要恰到好处,进退有度,拿捏得比较 妥当。
事情有善有恶,那善与恶的区别在哪里呢?恶人看到点滴的事情,现起的都是恶法;圣者面对世间任何境界,内心现起的都是善法。所以,你如果看到任何事情,内心都能够现起善法,那就了 不起。
做人、做事、修行具体到现象上,是不同的三件事,都是点点滴滴的东西。但要想做好,发心为重要。
心心念念、时时刻刻把握住什么事情要低调,什么事情要中调,什么事情要高调,用功就比较容易得力。如果起心动念错了,那就麻烦。此岸和彼岸,关键是现前的一念心。
★错会 “随缘”“放下”的本意,做事就会背道而驰
“放下”是指放下不必要的妄想,不是放弃;“随缘”指的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有条有理地去把握,去推进,而不是盲目冒进。
有人在创业、打拼中失利了,想坚持下去,又害怕终无果;不坚持,又觉得弃之可惜,很纠结。到了寺院里,清净的环境让他得到了片刻的放松,然后就想到了随缘、放下,于是又增加了一个困惑:既然讲随缘、放下,那是不是就不用努力了。但是,不努力,又不甘心。于是就问师父:“人们都说创业要全力以赴,为了成就一番事业,遇到困难也要紧盯目标,迎难而上。可是又告诉我们不要看得那么重。那么这两者之间应该怎么来平衡呢?”
这样的想法非常普遍,关键在于很多人误会了佛教的本怀,错解了随缘、放下,把这两个词当成了消极、逃避的意思。
其实,“放下”是指放下不必要的妄想,不是放弃;“随缘”指的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有条有理地去把握,去推进,而不是盲目冒进。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不要轻举妄动,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好的事业才有可能在复杂的因缘中逐步成就 出来。
一旦错会,就会背道而驰。
★懂得配合别人,才是真正会做事情的人
一个团体中,要生存,要管理,要做事,就要有分工。如果大家都希望出风头,都希望别人配合自己,而不愿意去配合别人,那这个团体肯定就不能健康运转。
有一个小和尚,被通知参加一个颁奖活动。出发前,他问方丈:“师父,人家颁奖,我也不确定有没有咱们的奖项。如果没有的话,咱们就别去了吧,省得给别人当陪衬。”
方丈说:“给别人当陪衬也很好啊。”
小和尚心里一惊,意识到:师父多年来一直教导自己,做事情的时候要懂得去配合别人,不能总是凸显自己。当自己要去参加颁奖会的时候,内心里是希望获奖才去,不获奖就不去。这个就是我执。
一个团体中,要生存,要管理,要做事,就要有分工。如果大家都希望出风头,都希望别人配合自己,而不愿意去配合别人,那这个团体肯定就不能健康运转。事实上,世间的很多矛盾、纷争都是由此而引起。俗世间的很多教育也告诉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很少有教育教我们如何成就别人。
佛教的教育中,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在发挥大众的价值中体现的,自己要成为众人的一部分。在这样一个理念的感召下,很多做法和世间法就有了区别。比如,弘扬佛法事业,一个人要考虑自己所在的团队需要做什么,自己去做什么,而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喜欢做什么;一个团队要考虑整个佛教需要做什么。
这个理念对世间事业也是有帮助的。
在世间团队中,如果大家都想凸显自己,那就无法保证团结,也就无法发挥团队的力量。现在比较强调的团队精神,其实也是在强调个人和团体的关系。要能够重他轻己,重视团队,放下个人。
★做事要“如救头燃”
问:用什么方法才能有效对治懒惰这个大问题?如何才能提起自信心和积极性?
学诚法师:修行人常说一句话叫“如救头燃”,如果自己头发着火了,还会懒散拖沓吗?另一个角度,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商人面临一本万利的生意,还会躺在那里睡大觉吗?也就是说,要首先解决心理建设,对做这件事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得非常到位。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就不会懒惰了。这个心理建设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要常常去思维体会,同时尽力培养勤奋的习惯。习惯养成后,不需要刻意提策,就能够做到。
另一本书的风格就完全不同了,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内在修炼的指南,强调的是“心”的功夫。这本书的文字里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读起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语速,审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它探讨的焦点是如何处理好与自我、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关于如何保持专注和内心的定力方面,简直是为我这个容易分心的人量身定制的。书中关于“不完美是常态”的论述,极大地缓解了我内心深处的焦虑感。我过去常常因为追求完美而拖延,害怕开始,生怕做不好,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温柔但坚定的语气告诉我,行动本身比结果的完美度更重要。它不仅仅教你如何与外界互动,更重要的是教会你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解。我发现,自从开始练习书中所说的“情绪隔离法”后,即便是面对突发的压力事件,我的反应也变得更加理性和从容,不再轻易被外界的噪音裹挟。这套书的内容层次感很强,需要反复品读,每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感悟,绝对是值得收藏的那一类精神食粮。
评分这套书中的第三本,则专注于提升表达的清晰度和影响力,尤其是在需要说服他人的场合。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从基础的逻辑构建到高级的修辞运用,循序渐进,毫无跳跃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关于“场景化叙事”的讲解。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没有人在听抽象的大道理,大家只对和自己切身相关的故事感兴趣。因此,书中提供了大量将复杂信息转化为生动故事的模板和案例。我过去在做工作汇报时,总是习惯性地堆砌数据和术语,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照着这本书的方法修改演示稿后,我发现听众的眼神明显集中了,反馈也更加积极。这本书没有教你如何“花言巧语”,而是教你如何将你真正的想法,用最容易被接受、最能引起共鸣的方式组织起来,这是一种对听者尊重的体现。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口才高手,其实是信息的“翻译大师”,能够将专业转化为通俗,将概念转化为画面。
评分说实话,这套书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真实性”的推崇。在这个信息爆炸、人人都在努力包装自己的时代,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鼓励我们放下架子,展现出更人性化、更真实的自我。它并没有宣扬那种咄咄逼人、非要掌控局面的沟通姿态,反而更侧重于建立长期、稳固的人际连接。书里反复强调,无效的社交和表面的客套只会消耗能量,真正的力量来自于真诚的连接。比如,它教导我们如何优雅地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如何真诚地表达赞美而非阿谀奉承,这些看似细微的差别,在实际的人际往来中,决定了别人对你的信任度。我感觉自己像是卸下了很多不必要的伪装包袱,变得更敢于在必要的时刻直言不讳,但同时又能保持谦逊和尊重。这是一套帮助我们回归沟通本质,回归真诚的优秀读物,强烈推荐给所有在人际关系中感到迷茫的朋友们。
评分最近读完一套书,真是让人茅塞顿开,感觉对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际交往有了全新的认识。其中有一本书,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例子和实用的技巧,读起来非常顺畅。我特别喜欢它讲解如何倾听的部分,以前总觉得说话重要,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高质量的倾听才是有效沟通的基石。它里面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场景,比如如何辨别对方话语背后的真实需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这对我处理一些棘手的同事关系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而且,它强调的不是如何去“赢”得争论,而是如何通过理解和共情来达成共识,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可以说是无价之宝。我尝试着在日常交流中运用书中的“暂停”技巧,给自己和对方留出思考的空间,结果发现沟通效率奇高,冲突明显减少。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对人性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每一个小小的建议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经验总结,让人忍不住想立刻付诸实践。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真正做到了实用至上。
评分我必须承认,刚拿到这套书时,我对其中一些标题持保留态度,觉得可能有些夸大其词,但阅读体验却完全颠覆了我的预设。这三本书的组合,巧妙地覆盖了沟通的三个维度:内在准备(心态、定力)、对外表达(清晰、说服力)以及互动技巧(倾听、共情)。它们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例如,当你学会了好好倾听(第一本的重点),你自然就能更准确地判断对方的需求,从而在表达时更有针对性(第三本的重点)。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来自于你内心的平和与自我认知(第二本的贡献)。这种结构上的互补性,使得整套书的价值远超单本的简单相加。我个人觉得,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速食读物,而更像是一套工具箱,里面装满了不同场合需要的“扳手”和“螺丝刀”,需要时随时取用,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愈发得心应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