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静思语的智慧人生》可说是生命的经典,是人生必备之书。《静思语的智慧人生》从千百则故事中,辑录了七十余则慈济人以具体行动,活出《静思语》的深刻见证,他们动人的智慧人生,肯定会触动每一位读者的心弦,从中得到生命的启发。     
作者简介
       证严上人,台湾著名宗教家、慈善家,是慈济基 金会的创始人与领导人,开创慈济世界,含括“慈善”、“医疗”、“教育”、“人文”  四大志业。二○一○年,被台湾民众推选为“最受信赖的人”。    
    一九三七年,出生于台湾台中的清水镇。    
    一九六三年,依印顺导师为亲教师出家。师训“为佛教,为众生”,奉持不懈。      一九六六年,创办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    
    一九六六年以后的数十年来,慈济世界在上人慈悲呵护下。    
    一步一步,坚实的茁壮:如今遍布全球的慈济人,出现在全世界许许多多有灾难与苦痛的地方:亲手拔除人们的苦与痛,秉慈运悲行于菩萨道,同心实践证严上人三愿:    人心净化,社会祥和,天下无灾难。曾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并获得“全球佛教贡献奖”“艾森豪威尔国际和平奖”“亚洲最杰出女性奖” “庭野和平奖”等众多国际性荣誉。     
内页插图
          目录
   编者的话
以德为品
人性的苦
互助即菩萨
觉有情
理直气和
活出人生的快乐
清净的大爱
善用财富
最幸福的人生
自我要求
转烦恼为智慧
心存祝福
重视心灵沟通
对子女放心
为孩子种福
早起练心
心正自在
修福修慧
忏悔
下定决心
智信与迷信
去贪就简
自觉与自性
信心、毅力、勇气
勇于承担
以他人为鉴
以善为宝
人有无限可能
一言为重
人生的创造者
发恒常心
天堂和地狱
佛陀的教育
保持开朗的心念
智慧与聪明
心量开阔
有心有福
心无怖畏
有即烦恼
时日莫空过
爱与幸福
惜物爱物
慈悲的法喜
欢喜心
爱心与耐心
知足的人
大智若愚
做人的开始
感恩父母与众生
重业轻受
执著的困境
宽谅和乐面对业力
让生命发光
感恩的人文
至诚的爱心
大爱齐心
以病为师
生命力的春天
心宽就是福
也是一种福气
赤裸裸地来去
看轻病痛
痛苦换成痛快
自造福田
菩萨的恒常心
爱无分别
化小爱为大爱
人生终有聚散
为众生求安乐
慧命永存
爱最有价值
及时伸出援手
在医院修行
发挥良知良能
附录:慈济语汇      
精彩书摘
       【觉有情】
    有智慧的人,即是觉悟后的有情众生。
    ——《静思语》第一集
    天底下最不自由的地方,应该是监狱。但是,身陷囹圄的王师兄,一念之间的转变,从此心灵不再受监牢的四面高墙束缚,拔救自己出离苦痛深渊。
    王师兄曾是职业军人,担任海军陆战队营长,退伍后转换跑道,前往菲律宾从商,经营龙虾养殖有成,不仅拥有自己的渔船,也练就一口流利的菲律宾英语。
    没想到在人生得意之时却遭友人诬陷,入狱服刑十七年;在狱中,他的心充满恨意,唯一能抚慰他的是每周日的“慈济世界”广播,聆听证严上人“静思晨语”开示后,开始读佛经,从而体会《水忏》真谛,日日自省忏悔,更发愿出狱后要回馈社会。
    假释出狱之后,师兄主动到斗南联络处找慈济人,投入志工行列,做环保,且参与慈诚培训;原本破裂的家庭,也在太太的信任和谅解下破镜重圆,夫妻同心做慈济。目前他经营有机农场,种植蔬菜,并开放就业机会给更生人,协助他们适应社会、培养技能,并做心理辅导,已辅导十多位更生人。
    《静思语》与《慈济月刊》中的每一则慈济故事,都带给王师兄心灵上的冲击,慈济人生命中的点滴之爱,灌注到他的生命中,进而改变了脾气、观念、思想,让他不再埋怨而化解仇恨。
    他读到上人的《静思语》:“普天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没有我不信任的人,也没有我不原谅的人。”他坦然面对过往,把握机会调适、转变自己的人生。所以人人爱他,也陪伴着他,即使仍在假释中,师兄也到观护所去辅导别人,以同理心分享自身受过的苦,犹如对症下药,能有更大的成效。
    【理直气和】
    理直要气“和”,得理“要”饶人。
    ——《静思语》第一集
    当我们和别人发生冲突时,常常理直气壮地认为:“你不让我,我为什么要让你?”彼此互不相让,为的就是争一口气。
    曾经有一位年轻小姐,自认在工作上受尽委屈,她说:“我工作得这么卖力,经常帮同事做很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他们不但不感谢,还抱怨我做得不够多、不够好。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后来听到证严上人的开示:“很多人只学到‘忍’的功夫而已,还没办法做到‘吞下去’;不过,更上一层的功夫,还不只是吞下去,而是能够消化掉,这才是真本事。”
    那位小姐听了,有所领悟,原来她的自尊心太重,别人嫌一句不好,自己就起烦恼心了。确实如此,一个人自尊心太重时,就会形成“我慢心”,总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为何还遭人嫌厌?自尊心让人能够自我要求,把事情做好;不过,也要小心因为过度的自尊而转成了傲慢,也就是所谓的“卑劣慢”。自己徒增烦恼,也不能虚心求进步。
    修行的功夫方法很多,也有层次之别。可是如果少了“忍让”和“消化掉”的功夫,那么还是不得解脱,陷入无穷尽的烦恼之中。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做事要能尽心尽力、追求完美,但也不要生起“卑劣慢”,完全不能忍受一些责难。若是修养很好,既能容,又能让,懂得消化掉那口“气”,平和应对别人的意见,一定可以在工作及修行上不断精进。
    【活出人生的快乐】
    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在人生道中就会活得很快乐。
    ——《静思语》第一集
    一位师姊曾经为了婆媳问题,痛苦许久。她先生是独子,她也认为要做一个好媳妇,应该忍气吞声,对婆婆的任何苛责都不回嘴。但白天的忍耐累积到了夜晚,火气愈积愈高涨。先生一下班回家,她就开始“算账”:“早上八点你妈妈骂我怎样怎样,九点时嫌我怎样怎样……”每一天都有好几笔受委屈的账,她真的用笔记本记下这些苦闷,整整记了一大叠。
    于是,先生回来必须听她诉苦抱怨母亲的不是,还必须百般依顺地向她赔礼。她每天都在埋怨中度日,连觉都睡不好,日子过得非常痛苦。
    等到她进入慈济当志工,又埋怨婆婆的不是,“你先生对你好不好?”有人提醒她,她回答:“我先生实在非常好。”“你先生从哪里来?”她突然愣住了。一念之间,她想通了,先生是婆婆生给她的,今天先生能对她这么好,要感谢婆婆啊!怎么不会感恩婆婆,反而埋怨婆婆?只爱先生不爱婆婆,那真是本末倒置啊!
    她深深反省自己,发愿好好弥补,做个好媳妇。一大早起床,她把工作做好,体贴地向婆婆嘘寒问暖,看她喜欢吃什么、喜欢穿什么,就买什么,做婆婆的非常高兴媳妇的改变,婆媳俩处得非常好。
    她的婆婆以前认为女儿比媳妇好,现在才感觉到媳妇比女儿更好。婆媳之间亲密和谐,一个家庭变得非常和睦,孩子也因为父母和家庭气氛的改变,而从即将变成叛逆少年的边缘回头,一家其乐融融。      
前言/序言
       
				 
				
				
					《静思语的智慧人生》:照亮生命幽径的哲思之光  在这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在忙碌中迷失自我,在喧嚣中遗忘初心。然而,总有一些声音,如同一泓清泉,涤荡心灵的尘埃,引领我们回归内心的宁静与智慧。《静思语的智慧人生》正是这样一本,它如同晨曦中的露珠,又似夜空中最亮的星辰,以其温润而深刻的哲思,照亮我们生命前行的幽径。  本书并非一本宏大叙事的史诗,也非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它更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道理。它萃取了人生百态的精髓,提炼了世事变迁的智慧,用一个个短小精悍的“静思语”,如同一枚枚闪光的珍珠,串联起对生命、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一、 洞察人心的镜子:理解自我与他人的艺术  《静思语的智慧人生》首先是一面洞察人心的镜子。它引导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认识到情绪的起伏,理解欲望的根源,从而学会与真实的自我对话。书中的许多话语,看似简单,却直击人心的柔软之处。“心宽一寸,路宽一丈”,这句看似寻常的话,却蕴含着豁达的处世之道。它告诉我们,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进的并非外在的困难,而是内心狭隘的格局。当我们能够放下执念,以更宽广的心态去面对时,原本无路可走的地方,便可能豁然开朗。  它也教会我们如何理解他人。人与人之间的误会、摩擦,往往源于缺乏同理心。当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感受和处境时,许多矛盾便能迎刃而解。“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这句话不仅是对他人的宽容,更是对自身心灵的解放。它让我们明白,怀恨在心,最终伤害的只是自己,而放下,则是一种慈悲,一种解脱。  书中对“爱”的阐述尤为动人。它并非浪漫的爱情,也不是亲情的束缚,而是一种无私、广博、平等的大爱。这种爱,体现在对他人的关心,对生命的尊重,对世界的善意。“爱不是占有,是付出”,简单的道理,却道出了爱的真谛。当我们能够以付出的姿态去关爱他人时,生命才真正获得了丰盈和意义。  二、 应对无常的智慧:安顿心灵的指南针  人生如同潮起潮落,有顺境时的喜悦,也有逆境时的无奈。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无常,《静思语的智慧人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安顿心灵的指南针。它让我们懂得,世事无常是常态,苦乐交织是人生。  “苦”,并非生活的敌人,而是成长的契机。“吃苦,是一种福气”,这句话初听可能令人费解,但细细品味,便能体会其中的深意。苦难能够磨砺人的意志,净化人的心灵,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更加懂得感恩。当我们不再畏惧苦难,而是将其视为生命中的宝贵财富时,我们便拥有了应对挑战的勇气和力量。  “乐”,亦非生命的终极追求,而是要懂得分享与惜福。“知足常乐”,这句古老的谚语,在书中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诠释。真正的快乐,并非物质的堆砌,而是内心的满足。当我们学会感恩所拥有的一切,不贪求过度的物质享受时,便能体会到发自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书中对“时间”的观念也发人深省。“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熟知的话,在书中被赋予了更强的紧迫感。它提醒我们,生命短暂,时光易逝,应当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中去,而不是虚度光阴,追悔莫及。  三、 践行生活的哲学:将智慧融入日常  《静思语的智慧人生》最可贵之处,在于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倡导将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哲学,不是挂在嘴边的空谈,而是要切实地去践行。  “做个好人,比做个有钱人更重要”,这句话,是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定义。它让我们明白,财富固然重要,但一个品德高尚、心地善良的人,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和幸福。这本书中的许多话语,都在潜移默化地引导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开始。  例如,关于“付出”的阐述。“不求回报的付出,才是最真诚的爱”,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用于我们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当我们不再计较得失,而是怀着一颗奉献的心去行动时,我们的生命便会因此而更加闪耀。  书中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旅程”,它鼓励我们保持一颗好奇心,不断地去探索未知,去增长见识。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成长。当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时,我们便能更好地适应变化,迎接挑战。  四、 净化心灵的清风:唤醒内在的良善  在充斥着功利与浮躁的社会中,《静思语的智慧人生》如同一股清风,吹拂着我们疲惫的心灵,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良善。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思考生命的价值。  书中关于“感恩”的篇章,尤其令人动容。“感恩,是心灵最好的营养”,它让我们学会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感谢所拥有的一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感恩的心,能够滋养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中的温暖与希望。  它也引导我们关注“环保”与“生命”。“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句话,道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它提醒我们,我们是地球的孩子,应当珍爱生命,善待环境,为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静思语的智慧人生》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慈悲与关怀。它不批判,不指责,只是静静地诉说,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它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词语,只是用最纯粹的语言,传递着最质朴的道理。  结语:  《静思语的智慧人生》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体悟,新的启发。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一本可以陪伴你一生,在你迷茫时给予指引,在你困顿  时给予力量的良师益友。它像一面明镜,映照出我们内心的真实;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方向。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愿我们都能从《静思语的智慧人生》中汲取力量,寻得内心的平静,活出属于自己的,智慧而充实的人生。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的启迪,更是对生命的一次深刻洗礼,一次对自我的重塑。让我们跟随书中的智慧之光,踏上探索生命真谛的旅程,活出更加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