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名称: | 集体行动的逻辑 |
| 作者: | [美]曼瑟尔·奥尔森 |
| 定价: | 35.00 |
| ISBN: | 9787543223950 |
| 出版社: | 格致 |
| 开本: | 32开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4-11-1 |
| 印刷日期: | 2014-11-1 |
| 奥尔森的名著《集体行动的逻辑》目前有超过十种语言的译本,1993年获得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持久贡献著作奖”,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奥尔森在本书中研究了集团性逐利行为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提出了集体行动理论。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可以归结为三个主题:集团规模、集团之间的偏好及禀赋上的不对称性以及制度安排。奥尔森在关于国家兴衰的原因的研究中运用了他的集体行动理论,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对于国家总体实力的衰落,利益集团难辞其咎。因此,本书所得出的结论,不仅对经济学家是有用的,而且对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也同样有用。 |
| 全书共分6章。第1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理论的解释。第2章考察了对不同规模的集团进行分析的含义,并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更有效率、更富有生命力这一结论。第3章考察了赞成工会的论点的含义,并得出以下结论:某一形式的强制性会员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工会是生死攸关的。第4章运用本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家理论进行分析。第5章按照本研究阐述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对这一理论的通常理解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后一章提出了一个与第1章概述的逻辑关系相一致的新的压力集团理论。这一理论说明大的压力集团组织的会员制度和力量并不是游说疏通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
| 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当代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美国马里兰大学经济学教授,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奠基者。主要著作包括:《战时短缺经济学》(1963)、《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一份准备中的社会报告》(1969)、《没有增长的社会》(1974)、《健康护理经济学新方法》(1982)、《国家的兴衰》(1982)和《权力与繁荣》(2000)。奥尔森的学术贡献远远经济学的范围,对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
| ; |
| 译者的话 1971年序 导论 1 集团和组织理论 1.组织的目的 2.公共物品和大集团 3.传统的集团理论 4.小集团 5.“排外”集团和“相容”集团 6.售闭的锌推 2 集团规模和集团行为 1.小集团的凝聚力和有效性 2.传统理论的问题 3.社会激励和理性行为 3 工会和经济自由 1.工会中的强制 2.工会增长:理论和实践 3.潜在集团中的封闭式工会(closed shop)和经济自由 4.潜在集团中的政府干预和经济自由 4 国家和阶级的正统理论 1.经济学家的国家理论 2.马克思的国家和阶级理论 3.马克思理论的逻辑 5 压力集团的正统理论 1.压力集团的哲学观 2.制度经济学和压力集团——约翰·R·康芒斯 3.现代压力集团理论 ——本特利,杜鲁门,拉瑟姆 4.集团理论的逻辑 6 “副产品”和“特殊利益”理论 1.大型压力集团的“副产品”理论 2.劳工游说疏通团体 3.脑力职业者游说疏通团体 4.“特殊利益”理论和商界游说疏通团体 5.政府对政治压力的促进 6.农场合作社和农场游说疏通团体 7.“非经济”游说疏通团体 8.“被遗忘的集团”一一忍气吞声的集团 附录 (1971年新增) 英汉人名对照表 |
| 自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来,现代经济学中兴盛、发展起来了一门新的分支--公共选择理论,它研究的是传统经济学不予关心的非市场决策问题。传统经济学之所以不研究这类问题,无非是认为,诸如此类的决策和行动由于是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的,所以就超出了经济学有关行为的传统假定。可现代经济学的拓展和进步恰恰证明了:非市场题并不意味着不能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相反,公共选择理论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牢牢扣住了“经济人”这个基本的行为假定,认为除了参与私人经济部门活动的人之外,公共活动的参与者也受制与此,都有使自己行为大化的倾向,无行为主体的所谓的公共利益是不存在的。现在,公共选择理论不仅在经济学术界独立门户、自成一派,渗透到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中去,而且国外许多学者也用之来分析计划经济的形成、演变及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日益受到我国学术界的热情关注。奥尔森教授撰写的这本《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 |
这本《集体行动的逻辑》简直是本让人醍醐灌顶的著作!初读时,我带着对经济学理论的敬畏和一丝丝的疑虑,想看看奥尔森这位公共选择理论的大师究竟是如何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的。奥尔森没有满足于宏大的叙事,而是像一个极其敏锐的社会观察家,用冰冷而精确的逻辑手术刀,剖开了“集体”这个看似无坚不摧的整体。他挑战了那种简单地认为利益一致就能自动产生联合行动的浪漫设想。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搭便车”现象的深入分析,那种洞察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他揭示了在大型群体中,个体理性的选择往往导向集体非理性的结果,因为对于个体而言,不参与却享受集体成果的诱惑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为了微小的个人贡献而组织起来的成本显得不值一提。这种对个体理性与集体结果之间悖论的精妙阐述,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工会、行业协会乃至政治游说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简单的解决方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无可辩驳的分析框架,让我们学会用一种更审慎、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上的各种“集体声音”。读完之后,你很难再用过去的思维方式去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任何一个群体的诉求了。
评分我最近对社会组织和群体行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找到一些深刻的理论支撑,结果鬼使神差地翻开了这本被誉为经典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凝练,不带一丝多余的情感渲染,完全是纯粹的理论构建。作者仿佛一位冷静的外科医生,精准地切开了“集体行动”这块复杂的组织结构,展示了其内部的骨骼和韧带。它成功地解释了为什么那些针对特定、集中利益(比如某个行业减税)的游说活动总是比针对广泛、分散利益(比如环境保护)的倡导活动更有效率。这种效率上的巨大差异,并非源于道德高低,而是纯粹的组织成本和激励机制的必然结果。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某种“上帝视角”,能够穿透那些华丽的口号,直达行动背后的经济学动机。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能让读者明白,组织起来本身就是一种成本,而这种成本分配和激励设计,才是决定集体行动成败的关键所在。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起这本书,感觉它像是本高深的学术教材,充满了经济学模型的术语和严密的推导,让人有点望而却步。但一旦沉下心来,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走下去,你会发现这位奥尔森教授的洞察力如同夏日午后的阳光,直射人心深处那些最隐秘的动机。他对于“理性自利者”的刻画,简直像是照镜子一样,让人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那个精打细算的“搭便车者”。我尤其喜欢他如何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例子相结合,比如探讨小团体利益的强大动员能力与大群体利益的相对无力感之间的张力。那种清晰的逻辑链条,如同精密复杂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天衣无缝,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构建理论的功力。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让你感觉“很有道理”的书,而是让你读完后,对周围的人际互动和社会运作方式产生一种根本性的怀疑和重构。它教会我,真正的力量往往隐藏在那些看起来最不“宏大”的角落里,而那些高举旗帜的“大事业”,背后可能潜藏着组织上的致命弱点。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反直觉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日常所处的社会结构。我们习惯于相信,只要大家目标一致,自然就会团结起来。奥尔森教授则用他那套近乎残酷的逻辑,把这种美好的幻想撕得粉碎。他笔下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博弈、计算和潜在背叛的世界,即便是为了共同的利益,个体也倾向于让渡责任。这种对人性中“私利优先”的深刻挖掘,虽然不那么令人愉悦,却是无比真实的。读到关于“选择性激励”那一部分时,我简直在想,那些成功的组织,无一不是巧妙地将集体利益的外衣下,包裹着强大的、非对称的个人激励机制。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谈论经济学,不如说是在谈论权力、组织和社会心理学的交叉地带。它像一个冷峻的旁观者,不动声色地揭示了那些光鲜亮丽的集体运动背后,可能存在的脆弱性与结构性缺陷。对于任何想真正理解社会运动或游说团体运作原理的人来说,这本书是绕不过去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领域,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组织惰性的哲学宣言。我一直觉得,我们社会中存在着大量“应该做”但却“做不成”的事情,比如气候治理、公共产品供给等,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解释:这不是因为我们道德败坏,而是因为我们的激励机制设计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奥尔森的论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你很难在不接受其核心论点的情况下找到反驳的立足点。它将“集体利益”这一模糊的概念,拆解成了可量化的、个体可以理性衡量的单位。这种对抽象概念的量化处理,是这本书最让人折服的地方。它迫使我们思考,任何声称代表“公众利益”的组织,在实际操作中,是如何巧妙地绕开“搭便车”的陷阱,为核心成员提供足够强大的、排他性的个人收益的。这是一部能从根本上重塑你看待政治、商业和社会倡导方式的著作,它的影响力是深远且持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