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选择与结果
定价:54.00元
作者:(美)谢林,熊昆,刘永谋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5080411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的一本论文集,语言简练、清晰而幽默。在本书中,作者开创了一个新领域,即人们在为戒烟或而选择各种策略时,理性是模糊不清的。他研究了诸如令人畏惧的核恐怖主义、令人不快的、令人难以表达的白日梦、令人胆怯的安乐死等问题,解开了经济学的面纱,揭示了被误置或误判的伦理问题。
目录
序言
章 经济理性与政策伦理
第2章 命令和控制
第3章 为控制自我而进行的亲密竞赛
第4章 伦理、法律与自我控制训练
第5章 救人可能就是救自己
第6章 死亡过程中的战略关系
第7章 经济学和犯罪行业
第8章 什么是有组织犯罪行业
第9章 战略分析与社会问题
0章 什么是博弈论
1章 军备议案评估的框架
2章 防御成本战略
3章 谁将拥有炸弹
4章 核恐怖主义引发的思考
5章 作为消费器官的大脑
注释
作者介绍
托马斯·谢林,1921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市,是美国学者、经济学家,也是有限战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还是外交事务、国家安全、核战略以及军备控制方面的研究专家。1944年获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48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哈佛大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选择”这一行为的解构,达到了近乎病态的细致。他仿佛拿着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每一个决策点背后的潜意识驱动力、社会压力影响以及资源限制的边界。书中对“信息不对称”的讨论尤其犀利,它揭示了我们多数自认为明智的决定,实际上不过是在信息茧房中进行的自我安慰。我特别喜欢那种叙事节奏的切换,有时是宏观的哲学思辨,笔锋一转,立刻又落到了具体的人性弱点上,比如拖延症的根源如何与对“完美结果”的无意识追求挂钩。这种在抽象与具象之间自由穿梭的能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当然,这种深度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门槛,有些地方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完全领会其妙处,但我相信,对于那些愿意投入时间和心智去探索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回报是巨大的——它不是教你“怎么选”,而是教你“为什么会选成这样”。
评分我感觉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矩阵。从基础的个体心理机制出发,逐步推演到组织行为,乃至社会层面的宏观影响,这种层层递进的构建方式,使得读者在认知层面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在每论述完一个复杂的模型后,总能引用一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化现象或历史事件来佐证,这种跨界的引用,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思维边界。例如,书中对某种古代交易模式的分析,竟然能映射出现代金融市场中的某种投机行为,这种触类旁通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底蕴。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工具包”,让你在面对日常生活的抉择时,能够自动激活不同的分析框架,去审视每一个选项的潜在“能量分布”,而不是仅凭直觉行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纸张,细腻的触感,仿佛能从指尖感受到作者对文字的敬畏。初翻开来,那种扑面而来的信息量,让人立刻意识到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耐心研读的深度报告,每一个章节的逻辑衔接都如同精密的齿轮咬合,驱动着读者不断深入探寻。尤其是一些复杂的理论阐述,作者似乎有意为之,用一种近乎学术论文的严谨态度,层层剥开现象背后的本质。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其引用的案例,它们往往不是那些陈词滥调的教科书范例,而是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捕捉到的,经过提炼和升华的真实写照,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共鸣感。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键性的论断,甚至需要对照着其他资料来理解其深层的含义。整体而言,这是一种需要“慢下来”才能体会其精妙的阅读体验,它不迎合读者的即时满足感,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扎实而深刻的认知框架。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斗争”的。它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或简单的行动指南,相反,它提出了更多、更深刻的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感到一种认知上的“不适”,因为它不断地挑战我固有的信念系统和对“自由意志”的传统理解。作者对概率论和系统论的运用,使得“命运”这个模糊的概念,被分解成了一系列可计算的风险因子。这对于那些习惯于依赖“直觉”或“信念”来做重大决定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观念上的洗礼。它教会你接受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你的决策过程,而不是去徒劳地追求确定性。我推荐给所有对自我认知有更高要求,且不惧怕被“颠覆”的思考者。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你读完后能记住多少术语,而在于它如何永久地改变了你观察世界和衡量事物的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冷峻的洞察力”。它没有过多煽情的辞藻,也没有故作高深的晦涩,但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精准校准过的激光,直射问题的核心。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处理“结果的不可逆性”这一主题时的态度,那种不加粉饰的现实主义,让人读起来既感到一丝寒意,又油然而生一种力量感。它强迫你直面你过去做的每一个选择所堆砌而成的“现在”,并且清晰地展示了不同选择路径上的“幽灵”——那些被放弃的可能性是如何在潜意识中持续影响你的。这种反思的力度,远超一般的成功学或心理自助书籍。它更像是一面冰冷的镜子,照出的不是你希望看到的自己,而是最真实的决策模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遗憾”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情绪,而是一种可以量化和分析的系统偏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