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精装)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泽厚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思想史
  • 思想史
  • 近代史
  • 中国历史
  • 文化史
  • 哲学史
  • 精装本
  • 学术著作
  • 历史学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美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28983
商品编码:2871112948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8-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精装)

定价:49.00元

作者:李泽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1080289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681kg

编辑推荐


本书收作者对近代中国自太平天国至辛亥革命时期各主要思潮和重要思想人物如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孙中山,章太炎、鲁迅等的系统论述和细致分析。首篇即从思想角度剖析,太平天国为何“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指出农民革命战争诸多规律性现象、慨乎言之,深意存焉。其后数篇乃对戊戌变法维新思想和人物的详尽分疏,于康有为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策略,评价甚高。此外,对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特殊地位,章太炎的民粹主义的突出思想特征,上世纪初知识者由爱国而革命的心路历程以及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独特意义,都或详或略予以点明和论述。
黑格尔和马克思都说过,巨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经常两度出现。中国近百年来的许多规律、因素、传统、力量等等,直到今天还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中国近代思想在短短几十年内,从封建主义到社会主义,像雷奔电驰似的,越过了欧洲思想发生成熟的数百年行程。从洪秀全到鲁迅,本书论述的是中国近代走向未的浪潮。
李泽厚

内容提要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思想散论
(1)1949年后研究成果肯定了这场革命的农民战争性质,缺点是未深入探讨其客观发展,总结历史经验。
(2)洪秀全借来的西方上帝比传统宗教更便于发动、组织下层群众,其中特别是“崭新”的仪式、戒律被改造为严格的军事纪律,起了很大作用。
(3)以宗教信仰、道德说教作为革命的精神动力不可能持久。不应把农民革命和农民理想化。
(4)砸烂的只是孔子的牌位,军事斗争冲击了“四根绳索”,却不能变更它。
(5)《田亩制度》的革命性与空想性,纯从消费、分配着眼搞平均主义、禁欲主义的“主义”违反了客观历史的发展。
(6)集体化、单一化、军事化的社会结构和生活蓝图,企图用高度集中的行政组织和权力支配社会。
(7)《资政新篇》是珍贵的续编,它比小生产者的空想更符合历史过程。
十九世纪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研究
(1)龚自珍的浪漫前奏曲和魏源、冯桂芬的历史地位。
(2)七十年代马建忠、薛福成等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张。
(3)主张新经济发展为要求上层建筑的改革:八十年代郑观应等人的政治主张,开议院成为变法维新的关键。
(4)新旧意识形态既尖锐对立,又相互渗透。
(5)九十年代改良派思想的高峰:理论上的成熟,提出了、平等等重要观念。
(6)与顽固派、洋务派的思想斗争:反对“中体西用”。
(7)低估了封建顽固势力,要求资本主义民主改革的次失败,改良派自由主义让位于革命派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
康有为思想研究
(1)康的思想体系的四个方面及其成熟过程。
(2)西方传来的自然科学渗入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是当时主要特色之一。
(3)传统人性善恶命题论辩的时代内容:资产阶级自然人性论反对封建传统的天理人欲论。
(4)“公羊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
(5)“大同”空想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容:建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基础上是其主要特点。
(6)人权、平等、自由、独立作为理想大同社会的基本原则。
(7)“托古改制”在政治斗争中的实践意义。
谭嗣同研究
(1)谭嗣同思想产生的时代阶级特征:九十年代的改良派左翼。
(2)谭的“以太”基本上是物质性的概念。
(3)“仁”与“以太”的多层关系。
(4)“心力”是唯心论概念,“心力”与“以太”能否等同诸问题。
(5)对封建纲常和君主的猛烈抨击是谭思想中光辉的部分。
(6)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诡辩论、科学与宗教、革命与改良……一系列悲剧性的矛盾。
论严复
(1)严的历史地位不在代表改良派,而在给近代中国人以进化论的新世界观。
(2)这是他一个创造性的贡献,影响了好几代知识分子,《天演论》不只是翻译。
(3)介绍英国经验论哲学和逻辑归纳法。
(4)对理论思辨重视不足,从而由经验论到主观唯心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近代中国哲学一个重要教训。
(5)严的自由主义的经济、政治思想(介绍《原富》、《法意》)是未起影响的重要方面。
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论纲
(1)中国近代分为四期(18401864,1864~1894,1894~19ll,191l一1919):两个革命高潮,两个革命低潮。
(2)自立军运动和拒俄义勇队是革命派发展中的两个关键环节。
(3)由爱国而革命是这个发展过程的基本线索,不是自由、平等、人权、民主而是国家的独立富强,成为出发点和首要问题,它为以后几代革命者所不断重复。
(4)兴中、华兴、光复三会有不同特色。
(5)陈天华的反帝救国,章太炎、朱执信的主观社会主义是具有代表性和有社会根源的思想。
(6)邹容呐喊的人权、民主、自由终被淹没在上述两种思潮之中。
(7)反帝、反满遮盖了反封,对封建主义以新形式或旧形式继续统治估计不足,这是严重的历史教训。
论孙中山的思想
(1)建设富强祖国、反对帝国主义,是民族主义两大内容。雄伟的《实业计划(物质建设)》。
(2)主义本应是革命的中心。《初步》的积极意义。
(3)“权能分开”说的弊病,“*”在中国条件下便可向封建变质。
(4)民生主义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而又反对资本家。
(5)孙的“生元说”。中国近代哲学的某些特征。
(6)革命的失败突出了理论的重要性。(《孙文学说(心理建设)》的唯物论的认识论。
(7)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章太炎剖析
(1)决定章的历史地位的是作为宣传家思想家的第二时期(19001908)。
(2)章的思想来源、成分、过程、时期的种种复杂性,古文经学和佛学唯识宗是主干。
(3)反资本主义的思想特征:反对代议制民主,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反对物质文明,反对进化论。
(4)认为道德才是社会的法规,革命的动力,“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之道德”为重要。
(5)这独特地反映了在传统生产方式束缚下的宗法农民思想,表现了小生产者的空想性和封建性。
(6)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强调主观战斗精神,与上述政治社会思想融为一体。 梁启超王国维简论
(1)梁、王均是中国近代史上应予肯定的大人物,不能抹杀。
(2)梁广泛宣传介绍了资本主义人生观、历史观、文艺观,起了反传统的进步作用,是影响*的中国近代启蒙宣传家。
(3)王是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开山。
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
(1)对下层人民的爱与对上流社会的憎是鲁迅一生特色。提出“国民性”问题。人道主义比个性主义更根本。
(2)早年以1906年为界,段是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第二段受章太炎的重要影响。
(3)前期以1925年为界,段是用“文明批评”、“社会批评”作为改变“国民性”的新战略。
(4)第二段是与文化界统治人物的直接搏斗,它在鲁迅思想发展中有关键意义。
(5)前期积累了许多接近或吻合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念、思想,1927年秋冬是鲁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后期的开始。
(6)鲁迅作品的抒情风格。
(7)中国革命与六代知识分子。
后记
(1)偶然与必然应是历史哲学的中心范畴。
(2)中国近代三大进步思潮及其对立面。

目录


内容提要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思想散论
一 一个被改造的上帝
二 砸烂孔丘的牌位
三 冲击“四条极大的绳索”
四 《田亩制度》
五 《资政新篇》
十九世纪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研究
一 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前驱先路”
二 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发生与发展
三 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高潮与
四 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衰颓
康有为思想研究
一 哲学思想
二 “大同”空想
三 “托古改制”思想
谭嗣同研究
一 谭嗣同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三 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论严复
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二 《天演论》的独创性
三 经验论及其归宿
四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论纲
一 两个关键环节
二 四个思想代表
三 一束历史教训
论孙中山的思想
一 民族主义与主义
二 民生主义
三 哲学思想
章太炎剖析
一 问题的复杂性
二 社会政治思想的特色
三 “依自不依他”的哲学思想
梁启超王国维简论
一 如何评价
二 启蒙宣传家
三 新史学的代表人物
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
一 早年的两个阶段
二 前期的两个阶段
三 知识分子的主题
后记

作者介绍


李泽厚:哲学家,湖南长沙宁乡县道林人,生于1930年6月,曾就读于宁乡四中,湖南省师范,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
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 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美学三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
2010年2月,美国的世界性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式层与原始积淀”。这套文集由柏拉图的论著选起,一直选到当代。李泽厚是进入这套一直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文论选的位中国学人。

文摘


序言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精装)》——探寻古老国度在时代洪流中的思想变迁与精神觉醒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文献汇编,更不是一本陈列式的人物传记。它是一次深入肌理的考察,一次对中国近代百余年间,那股翻涌不息、塑造民族命运的思想浪潮进行的系统性梳理与深刻解读。我们试图在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捕捉到思想萌芽的微光,追踪其生长、碰撞、演变的全过程,最终理解一个古老的文明如何在剧烈的变革中,挣扎着寻找并确立自身新的精神坐标。 第一部分:旧梦的破碎与新知的涌入——近代思潮的孕育土壤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回到鸦片战争之前,那个看似稳定却已暗流涌动的晚清社会。我们不会回避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辉煌成就,但更着重于揭示其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文化冲击时,所显露出的种种局限性。闭关锁国带来的信息隔阂,自给自足经济模式的僵化,以及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构成了旧思想体系难以逾越的壁垒。 然而,历史的车轮一旦启动,便无法停止。在民族危亡的催逼下,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如潮水般涌入。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重要“译介”与“启蒙”运动。从林则徐、魏源等“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到严复对西方思想的系统性介绍,再到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尝试与困境,我们都将进行细致的分析。这一阶段的思想,呈现出一种矛盾而又充满活力的状态: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辩护,又有对西方先进文明的渴求与学习。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模式,虽然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不足,但无疑为中国近代思想的转型打开了一扇窗户,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第二部分:变革的呼唤与救亡的呐喊——民主共和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深化,以及日本明治维新等外部经验的刺激,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开始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的技术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开始将目光投向西方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民主共和的理念。本书将重点关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发展。从“三民主义”的提出到实践,从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抨击到对建立共和政体的积极倡导,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革命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我们将考察维新变法运动在思想上的贡献与局限。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改良思想,虽然最终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但他们提出的君主立宪、法治、教育改革等观念,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本书将对比分析改良派与革命派在改革路径、目标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的差异,揭示中国近代思想发展道路上的分歧与论争。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书将深入探讨革命派的思想武器如何转化为推翻封建帝制的强大力量,以及革命胜利后,共和理念在实践中遇到的重重困难。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军阀割据,使得民主共和的理想蒙上了阴影,但也催生了对共和制度更深层次的反思和探索。 第三部分:文化的阵痛与精神的重塑——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与深远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战后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本书将深入剖析新文化运动的核心理念,特别是其对传统文化的“文化革命”式批判。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一代思想巨匠,以“打倒孔家店”、“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对儒家思想、汉字、文学、伦理道德等进行了全面的质疑和反思。 本书将详细探讨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运动”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场语言的革新,更是思想解放的强大工具,极大地拓展了知识的传播范围,促进了大众思想的觉醒。同时,我们也将分析这场运动的激进性所带来的争议,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在新旧思想剧烈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新文化运动的激进色彩,既是时代的要求,也为后续的思想发展留下了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第四部分:主义的碰撞与道路的抉择——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早期传播 在对西方思想进行广泛探索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理论和实践指导,开始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本书将重点考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以及其对中国革命道路选择产生的深远影响。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介绍,到五四运动前后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涌现,再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我们将详细梳理这一思想传播的历史脉络。 本书将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如何与中国本土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如何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发新的思考和争论。我们将探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如何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及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这一时期,各种救国救民的方案纷纷出台,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新的方向,也开启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全新篇章。 第五部分:多元探索与未来展望——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遗产与启示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对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主要思潮进行一个概括性的回顾与梳理,并对这些思潮的遗产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们将分析近代思想史上的各种“主义”,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它们在中国大地上留下的深刻印记。 本书将强调,中国近代思想史并非一个单一路线的发展,而是各种思想观点相互激荡、相互融合、相互批判的复杂过程。正是这种多元的探索,这种不懈的求索,最终塑造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并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们还将对近代思想史的遗产进行反思。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辉煌的成就,也有深刻的教训。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发扬近代思想家们的探索精神,如何在汲取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同时,保持中国特色和民族主体性,是本书希望引发读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精装)》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翔实的史料支撑,流畅的叙事风格,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思想画卷。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洞察中国的现在,并思考中国的未来。本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力作,更是每一个关心中国命运和民族复兴的读者不可错过的思想盛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几次重要论辩,这本书的某些章节论述的深度和广度,确实超出了我预期的期待。它没有停留在对关键人物观点的简单罗列和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思想冲突背后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和时代背景的内在驱动力。比如,作者在分析某一特定学派兴起时,不仅梳理了其思想谱系,更巧妙地结合了当时的经济政策变动和社会思潮的微观转向,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分析框架。尤其是一些文献的引用和解读,相当到位,很多我过去认为已经定论的观点,在这本书里被提出了新的、更具启发性的反思角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其他史料进行交叉印证,这本书提供的论据扎实,逻辑链条清晰而严密,读起来酣畅淋漓,有一种被引导着深入迷雾的感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一绝,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那种精装的质感,摸上去光滑而厚实,简直让人爱不释手。书脊的烫金工艺处理得非常精致,字体清晰有力,一看就知道是下了血本制作的。即使是放在书架上,它也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气息,绝对是能镇得住场面的那种。打开书页,纸张的韧性和白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没有那种廉价印刷品的刺眼感。封面设计也很有品味,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简洁,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对内容充满了期待。这种用心打磨的实体书,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更显珍贵,完全可以作为收藏品来珍藏。细节之处见真章,出版方在装帧上的投入,无疑是对内容价值的最好衬托,让人感觉物有所值,每一次拿起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

评分

从一个教学辅助材料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同样不可估量。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横向连接不同思潮、纵向追溯其源流脉络的工具书。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是梳理某一个思想流派的专业指南,更像是一个思想的“交通图”,清晰地标示出各个学说之间的相互影响、吸收与排斥。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和辨析,细致入微,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有效避免陷入概念的泥沼;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研究者而言,也能从中获得新的辨析视角,用于完善自身的学术框架。可以说,它为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复杂生态系统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的基准点,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凝练”。它的句子结构非常考究,很少有冗余的词藻,每一个词语似乎都经过了精心的锤炼和放置,以达到最大的信息密度和思想张力。学术语言的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难得的是,这种严谨并没有让它变得晦涩难懂。相反,作者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展现出一种古典式的优雅和克制。它更像是一篇篇打磨至极致的学术散文,读起来既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求,又能享受到文字本身带来的美感。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这本书要求你放慢节奏,细细咀嚼其中的每一个逻辑层次和修辞安排,这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能力的挑战和提升。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通常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会陷入空泛说教的窠臼。然而,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在宏观叙事中保持了对个体经验的关注。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描绘宏大的思想流变图景,而是通过鲜活的案例和个案分析,将那些抽象的“主义”还原为人具体的情感、挣扎与抉择。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描述那些彷徨中的思想者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深切的同理心和历史的尊重。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让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代线,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在特定环境下,试图为时代找到出路的血泪历程。这种温度感,是很多纯粹的学术著作所欠缺的宝贵品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