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金融危机扰动下的趋势思维
定价:68.00元
售价:46.9元,便宜21.1元,折扣68
作者:黄志凌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010176451
字数:
页码:3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适读人群 :智库研究人员、宏观决策者与公务员、监管机构工作人员、大型银行和大型企业高管层、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研究生、关心中国经济与金融趋势的市场分析人士
2012年以后,经济观察不能满足于揭示“不确定性”,而应该透过“不确定性”来判断趋势。在一个明显“经济过热”或者“经济萎缩”的环境下判断经济运行趋势,相对容易,而在金融危机扰动、经济正在找方向的环境下把握经济趋势是比较困难的。
银行经济学家有其特殊的岗位视角,既靠近与市场,又在与市场之外,既有直接的宏观感受,又大量接触微观需求,对于市场现状与趋势有着深刻理解,在经济观察中会有独特的感受和特殊的发现。这些“感受与发现”可能不入流具体的学术门派,但却能够真实反映“临床医生”诊断观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也受到了同步冲击。随着2009年第四季度启动所谓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国经济增长出现“V型”翻转。然而,这种经济刺激效应没有维持太长的时间,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但许多人依然认为这是短期波动与调整,对于经济持续下行的趋势、风险以及必要的应对等,都缺乏心理准备。2015年以后,市场开始出现失望与悲观,对于难得的改革发展机遇视而不见。 作者在2011年一季度至2013年年中,担任建行首席风险官,期间切身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职业体会与前瞻性应对安排,对于业界有参考和借鉴意义;2013年下半年以后作为银行经济学家,以专业视角观察金融危机的成因,对于中国2015年以来的金融波动进行了深入而独特的分析,感悟出危机扰动时刻酝酿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之机”;与此同时,作为智库学者,观察到深陷危机困扰的中国经济正在寻找突破方向,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政策思路,提醒决策层应该竭尽全力避免经济发展落入致命陷阱,在危机扰动中寻求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嬗变战略。
黄志凌博士,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1年在原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宏观经济分析与货币政策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与金融改革研究。1995年至1998年在中国建设银行从事政策研究。1999年参与中国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信达)筹建工作。 2006年重新回到中国建设银行出任风险管理部总经理。2011年3月出任建行首席风险官。2013年9月出任建行首席经济学家。出版的专著有:《中国当代金融运行调控论》《资金形成与金融发展》《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制研究》《金融发展与转轨》《改革研究中的局部共识与一孔之见》《经济观察中的思维轨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模式选择与运行设计》《价值提升与价值止损——不良资产处置技术研究》《商业银行压力测试》《金融风险管理的新视角——宏观应对与微观经营》《风险经营——商业银行的精髓》《经济升级的大国思维》。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金融类书籍中显得格外独特。它不像市面上大多数书籍那样,专注于技术分析或者宏观经济预测,而是另辟蹊径,将焦点放在了“趋势思维”和“危机应对”的哲学层面。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黑天鹅事件”的解读,它不是将其简单地归结为不可预测的偶然,而是分析了在什么样的大环境下,这些“黑天鹅”更容易出现,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建立一种能够应对这类事件的机制。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不断抛出引人深思的问题,让我有机会审视自己的投资理念和风险认知。书中对“长期主义”的推崇,也与我个人的投资哲学不谋而合。在信息碎片化、短期投机盛行的当下,能够坚守长期价值,并从中受益,是多么难得。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金融认知上的盲点,同时也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对经济形势感到迷茫的时期。全球经济的联动性越来越强,任何一个角落的“风吹草动”似乎都能引发连锁反应,让人感觉前途未卜。这本书的内容,恰恰解答了我心中的不少疑惑。它没有提供一夜暴富的秘籍,也没有给出包治百病的万灵药,而是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在金融风暴中,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从中发现机遇。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反脆弱”的论述,这个概念非常具有启发性。作者并非教导我们如何避免危机,而是如何在一个充满风险的体系中变得更加强大。他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资产类别在危机中的表现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那些真正具备长期价值和抗压能力的事物。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将书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投资决策相结合。例如,在谈到“周期”时,作者深入剖析了不同经济周期的特点以及投资者应该如何调整策略。这让我意识到,理解经济周期并非宿命论,而是掌握节奏、顺势而为的关键。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相当别致,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叙事的生动,读起来并不枯燥,反而引人入胜。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关于金融市场的知识,更是一种深刻的认知升级。我一直认为,理解金融危机,不仅仅是理解经济数据和政策,更是理解人性的贪婪与恐惧,理解信息如何扭曲,以及预期如何自我实现。作者在书中对这些非量化因素的探讨,让我耳目一新。他用生动的比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将抽象的金融理论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思维陷阱”的章节,列举了许多我们在面临风险时容易掉入的认知误区,比如过度自信、确认偏差等等。这些分析非常到位,并且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规避方法。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头脑风暴,不断挑战我原有的认知,并鼓励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书中关于“韧性”的论述,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不确定的时代,拥有强大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比拥有海量的知识更加重要。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用温和而坚定的声音,指引我在波诡云谲的金融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与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力量感,深蓝色的背景像是预示着深邃的金融海洋,中央流动的金色线条则代表着不屈的趋势和希望。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思考。作者似乎是一位历经风雨的金融观察家,用一种冷静的笔触,剥开了金融危机表面的喧嚣,直抵其背后涌动的暗流。我特别喜欢其中对“趋势”这个概念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数据或预测市场走向,而是着重于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建立一种更具韧性的思维模式。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的历史案例,从1929年的大萧条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再到近年的局部风险事件,层层递进地剖析了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又如何影响着我们对未来的认知。书中对于“思维”的强调,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关于“做什么”,更是关于“如何想”。在金融市场波动剧烈、信息爆炸的当下,学会辨别真伪、抓住本质、做出理性的判断,比任何时候都重要。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丝剥茧,理解金融世界的内在逻辑,更重要的是,塑造一种不被短期波动左右的、长远的、动态的思考方式。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的书。作者以其深厚的洞察力,将金融危机这一宏大命题,拆解成了一系列可理解、可应对的思维模式。我最欣赏的是他对“适应性”的强调。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僵化的思维只会带来被淘汰的命运。这本书正是教我们如何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规律,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构建确定性。书中对于“预测”与“准备”的辩证关系,也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很多时候,与其花费大量精力去预测未来的具体走向,不如将精力放在如何建立一个能够应对各种可能性的系统。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以及对当下金融格局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经济的波动。书中的语言风格也相当有力量,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一种人文关怀,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启发。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金融读物,更是一本人生的指南,它教会我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拥抱变化,并最终实现长远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