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扰动下的趋势思维 9787010176451

金融危机扰动下的趋势思维 978701017645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志凌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危机
  • 趋势思维
  • 投资策略
  • 风险管理
  • 经济学
  • 金融学
  • 市场分析
  • 行为金融学
  • 危机应对
  • 投资决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创熠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6451
商品编码:2884372494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金融危机扰动下的趋势思维

定价:68.00元

售价:46.9元,便宜21.1元,折扣68

作者:黄志凌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010176451

字数

页码:3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智库研究人员、宏观决策者与公务员、监管机构工作人员、大型银行和大型企业高管层、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研究生、关心中国经济与金融趋势的市场分析人士
2012年以后,经济观察不能满足于揭示“不确定性”,而应该透过“不确定性”来判断趋势。在一个明显“经济过热”或者“经济萎缩”的环境下判断经济运行趋势,相对容易,而在金融危机扰动、经济正在找方向的环境下把握经济趋势是比较困难的。
银行经济学家有其特殊的岗位视角,既靠近与市场,又在与市场之外,既有直接的宏观感受,又大量接触微观需求,对于市场现状与趋势有着深刻理解,在经济观察中会有独特的感受和特殊的发现。这些“感受与发现”可能不入流具体的学术门派,但却能够真实反映“临床医生”诊断观察。

内容提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也受到了同步冲击。随着2009年第四季度启动所谓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国经济增长出现“V型”翻转。然而,这种经济刺激效应没有维持太长的时间,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但许多人依然认为这是短期波动与调整,对于经济持续下行的趋势、风险以及必要的应对等,都缺乏心理准备。2015年以后,市场开始出现失望与悲观,对于难得的改革发展机遇视而不见。 作者在2011年一季度至2013年年中,担任建行首席风险官,期间切身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职业体会与前瞻性应对安排,对于业界有参考和借鉴意义;2013年下半年以后作为银行经济学家,以专业视角观察金融危机的成因,对于中国2015年以来的金融波动进行了深入而独特的分析,感悟出危机扰动时刻酝酿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之机”;与此同时,作为智库学者,观察到深陷危机困扰的中国经济正在寻找突破方向,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政策思路,提醒决策层应该竭尽全力避免经济发展落入致命陷阱,在危机扰动中寻求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嬗变战略。

目录


作者介绍

黄志凌博士,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1年在原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宏观经济分析与货币政策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与金融改革研究。1995年至1998年在中国建设银行从事政策研究。1999年参与中国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信达)筹建工作。 2006年重新回到中国建设银行出任风险管理部总经理。2011年3月出任建行首席风险官。2013年9月出任建行首席经济学家。出版的专著有:《中国当代金融运行调控论》《资金形成与金融发展》《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制研究》《金融发展与转轨》《改革研究中的局部共识与一孔之见》《经济观察中的思维轨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模式选择与运行设计》《价值提升与价值止损——不良资产处置技术研究》《商业银行压力测试》《金融风险管理的新视角——宏观应对与微观经营》《风险经营——商业银行的精髓》《经济升级的大国思维》。

文摘


序言



探索数字时代的商业转型与创新实践 聚焦前沿洞察,引领企业未来发展 本书深入剖析了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应对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与机遇,实现可持续的商业转型与创新。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宏观经济的波动,而是将视角投向微观的企业实践、技术驱动的变革,以及组织文化的重塑。 第一部分: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与战略重塑 在信息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数字化转型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的必经之路。本书首先系统梳理了驱动当前商业变革的几大核心力量:人工智能(AI)的深度融合、大数据分析能力的飞跃、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的普及,以及物联网(IoT)对实体经济的渗透。 我们认为,成功的数字化转型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一场彻底的战略重塑。书中详细阐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战略构建框架,强调如何通过数据洞察来重新设计客户旅程(Customer Journey),实现个性化、高效率的服务交付。例如,我们探讨了“体验经济”时代下,传统零售业如何利用全渠道融合(Omnichannel Integration)策略,打破线上线下的界限,构建无缝的用户体验。 技术驱动的组织再造: 本书特别关注技术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影响。面对敏捷开发(Agile)和DevOps文化的兴起,传统层级化的组织架构正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引入了“网络化组织”(Networked Organization)的概念,探讨如何通过跨职能团队、扁平化管理和持续学习机制,提升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书中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模型”,帮助企业精准定位自身的短板,并制定针对性的能力提升路线图。 数据治理与智能决策: 在数据爆炸的时代,数据已成为新的战略资产。如何确保数据的质量、安全与合规性,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难题。本书详细介绍了现代数据治理的五大支柱:数据战略、数据架构、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以及数据伦理。通过多个行业案例,展示了先进的商业智能(BI)和高级分析(Advanced Analytics)如何赋能高层决策,从描述性分析(Descriptive)迈向预测性(Predictive)乃至规范性(Prescriptive)的智能水平。 第二部分: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新商业模式的探索 创新不再是封闭的内部活动,而是需要开放的生态系统协同。本书着重探讨了“平台战略”的构建与运营逻辑,分析了从传统线性价值链向双边或多边市场演进的内在机制。 构建共生共赢的创新伙伴关系: 我们深入研究了企业如何有效利用“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模式,与初创企业、学术机构乃至竞争对手进行合作。书中详细介绍了企业风险投资(CVC)的战略布局、技术许可(Licensing)的价值最大化,以及如何通过“孵化器”和“加速器”项目,有效筛选和整合外部创新资源。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和信任的创新生态圈,是实现指数级增长的关键。 可持续性与商业价值的统一: 在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企业的长期价值创造必须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本书倡导“共享价值创造”(Creating Shared Value, CSV)的理念,探讨企业如何通过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同时发现新的商业机会。我们分析了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模式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实践,以及绿色技术如何成为下一轮竞争的制高点。 供应链的韧性与重构: 近年来,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本书提出,未来的供应链管理必须从追求极致效率转向追求“韧性”(Resilience)与敏捷性。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增强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以及利用数字化孪生(Digital Twin)技术对复杂供应链进行实时模拟和风险预警。重点关注“区域化/近岸化”的供应链布局调整,以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第三部分:赋能未来的领导力与人才战略 技术的变革最终需要组织和人才来承载。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适应未来工作模式的领导力模型和人才发展战略。 面向不确定性的领导力: 未来的领导者需要具备更高的情商、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更清晰的愿景设定能力。我们提出了“情境化领导”(Situational Leadership)在快速变化环境下的应用,强调领导者必须成为“变革的推动者”(Change Agents),而非仅仅是管理者。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的营造,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主人翁精神。 技能重塑与终身学习机制: 在技能半衰期急剧缩短的背景下,人才的“再培训”(Reskilling)和“技能提升”(Upskilling)成为人力资源的核心任务。本书提供了一套“能力差距分析与学习路径规划”的实操方法,倡导建立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平台和导师制度。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如何利用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来评估培训的有效性,确保人才投入产出比最大化。 混合工作模式下的组织文化维系: 远程和混合办公模式已成为常态。本书关注如何在不牺牲企业文化凝聚力的情况下,有效管理分散化的团队。我们分析了如何运用协作技术(Collaboration Tools)来增强虚拟团队的连接感,以及如何重新定义绩效管理,从“投入时间”转向“结果导向”(Outcome-Oriented)。 本书内容扎实,理论与实践并重,旨在为寻求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高管、战略规划师以及有志于创新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系统、前瞻性的思维工具和行动指南。它不是对短期波动的预测,而是对构建长期竞争优势的深度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金融类书籍中显得格外独特。它不像市面上大多数书籍那样,专注于技术分析或者宏观经济预测,而是另辟蹊径,将焦点放在了“趋势思维”和“危机应对”的哲学层面。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黑天鹅事件”的解读,它不是将其简单地归结为不可预测的偶然,而是分析了在什么样的大环境下,这些“黑天鹅”更容易出现,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建立一种能够应对这类事件的机制。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不断抛出引人深思的问题,让我有机会审视自己的投资理念和风险认知。书中对“长期主义”的推崇,也与我个人的投资哲学不谋而合。在信息碎片化、短期投机盛行的当下,能够坚守长期价值,并从中受益,是多么难得。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金融认知上的盲点,同时也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对经济形势感到迷茫的时期。全球经济的联动性越来越强,任何一个角落的“风吹草动”似乎都能引发连锁反应,让人感觉前途未卜。这本书的内容,恰恰解答了我心中的不少疑惑。它没有提供一夜暴富的秘籍,也没有给出包治百病的万灵药,而是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在金融风暴中,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从中发现机遇。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反脆弱”的论述,这个概念非常具有启发性。作者并非教导我们如何避免危机,而是如何在一个充满风险的体系中变得更加强大。他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资产类别在危机中的表现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那些真正具备长期价值和抗压能力的事物。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将书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投资决策相结合。例如,在谈到“周期”时,作者深入剖析了不同经济周期的特点以及投资者应该如何调整策略。这让我意识到,理解经济周期并非宿命论,而是掌握节奏、顺势而为的关键。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相当别致,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叙事的生动,读起来并不枯燥,反而引人入胜。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关于金融市场的知识,更是一种深刻的认知升级。我一直认为,理解金融危机,不仅仅是理解经济数据和政策,更是理解人性的贪婪与恐惧,理解信息如何扭曲,以及预期如何自我实现。作者在书中对这些非量化因素的探讨,让我耳目一新。他用生动的比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将抽象的金融理论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思维陷阱”的章节,列举了许多我们在面临风险时容易掉入的认知误区,比如过度自信、确认偏差等等。这些分析非常到位,并且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规避方法。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头脑风暴,不断挑战我原有的认知,并鼓励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书中关于“韧性”的论述,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不确定的时代,拥有强大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比拥有海量的知识更加重要。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用温和而坚定的声音,指引我在波诡云谲的金融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与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力量感,深蓝色的背景像是预示着深邃的金融海洋,中央流动的金色线条则代表着不屈的趋势和希望。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思考。作者似乎是一位历经风雨的金融观察家,用一种冷静的笔触,剥开了金融危机表面的喧嚣,直抵其背后涌动的暗流。我特别喜欢其中对“趋势”这个概念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数据或预测市场走向,而是着重于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建立一种更具韧性的思维模式。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的历史案例,从1929年的大萧条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再到近年的局部风险事件,层层递进地剖析了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又如何影响着我们对未来的认知。书中对于“思维”的强调,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关于“做什么”,更是关于“如何想”。在金融市场波动剧烈、信息爆炸的当下,学会辨别真伪、抓住本质、做出理性的判断,比任何时候都重要。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丝剥茧,理解金融世界的内在逻辑,更重要的是,塑造一种不被短期波动左右的、长远的、动态的思考方式。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的书。作者以其深厚的洞察力,将金融危机这一宏大命题,拆解成了一系列可理解、可应对的思维模式。我最欣赏的是他对“适应性”的强调。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僵化的思维只会带来被淘汰的命运。这本书正是教我们如何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规律,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构建确定性。书中对于“预测”与“准备”的辩证关系,也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很多时候,与其花费大量精力去预测未来的具体走向,不如将精力放在如何建立一个能够应对各种可能性的系统。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以及对当下金融格局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经济的波动。书中的语言风格也相当有力量,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一种人文关怀,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启发。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金融读物,更是一本人生的指南,它教会我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拥抱变化,并最终实现长远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