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言 001
di1章/脆弱与压力 009
di二章/恐惧 020
di三章/丧失 036
di四章/创伤 048
di五章/迷失自我 064
di六章/爱 080
di七章/孤独 096
di八章/信任 108
di九章/强迫症 123
di十章/避难所 136
......
信息来源与支持 249
di1章 脆弱与压力
了解一个人为何变得抑郁的zui简单的方法是:从脆弱和压力的角度去思考。前者包括在家族史、从父母那里遗传的基因和我们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下,我们每个人患抑郁症的风险。而另一方面,压力是我们一直以来经历的许多不同的生活事件。所以脆弱因素越多,当某个压力大的事情发生时,它就越有可能会诱发抑郁症。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一个特定的抑郁阈限,当生活中遭遇了太多难以承受的经历,chao过这个阈限时,我们就有可能患上抑郁症。有些人似乎抗压能力强,而其他人在面对相同程度的压力时抗压能力却要弱许多。此外,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如关节炎或心脏病这种长期健康问题的出现,我们的心理会变得越来越脆弱。
此刻,我坐在一个光线昏暗的办公室里,那是索尔福德市中心的一个诊所,有时我在那里接诊。微弱的午后阳光正拼命钻进装在窗户外侧的安全格栅,从外面透进来的空气不太新鲜,并且夹杂着从烟鬼的聚集地吹过来的、浓浓的烟味。一个脸色蜡黄、名叫理查德的年轻人正尝试着向我讲述他的抑郁症家族史。这对他来说并不容易,他正尽力专心地讲述。他的思维迟缓——严重的抑郁症可以导致这一点。
“我母……嗯,她过去常常变得很……很古怪……很奇怪。”他开始说。
“你什么意思?”
理查德在继续开口之前低头看着他的手,“嗯,让人害怕的那种。有时她正和我们讲着话,中途就停了下来。她总是告诉我们她可以听到……各种声音……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有好几次在普雷斯特维奇这个地方住院……我记得是这样。”
普雷斯特维奇曾经是当地的精神病医院。
“其他人呢?”
“嗯,我爸爸……酗酒,他总是挑我和弟弟的毛病……”
“他伤害你们吗?”
理查德的嘴唇动了动,但没有发出声音。一滴眼泪从他脸上滑落下来。他试图再次说话,却由于情绪激动,他的声音哽咽着。然后话好像被驱赶着似地一股脑地说了出来。
“他总是殴打我母……我有一次试图阻止他,结果他打断了我的胳膊。”
是的,很痛,而是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痛。我渐渐理解为什么十几岁的时候理查德就开始患抑郁症,以及为什么到现在他25岁左
右时,他的情绪仍然严重消沉。他设法摆脱掉童年时困苦生活的影响,在一家机构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不料jing会因为童年时代就患上的糖尿病所引起的并发症,他失去了他努力奋斗才得来的一切。他的母也患有糖尿病。理查德现在开始出现视力问题,考虑到他的童年生活,他还特别容易患上抑郁症。尽管我们可以理解抑郁症发作的原因,以及得了像糖尿病之类的严重疾病可能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大多数人实际上并不会因此明显地沮丧。他们往往设法找到应对的方法,继续生活下去。理查德却做不到这一点。
医生们有时错误地假设沮丧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下是可以理解的,举个例子:“嗯,如果发生了那件事,你就会感到沮丧,不是吗?我就会!”
他们不承认有时事情会比他们假设的复杂得多:一个人其实有可能感到抑郁,抑郁与忧愁不同。它是一种更深和更强烈的绝望感,这种绝望感会影响你的世界观,并且会干扰你继续生活的能力。
本书是一位心理医生走出抑郁症的回忆录。作者琳达·加斯克是个专业的心理医生,但同时自己也患有忧郁症,抑郁症困扰了她整个成年人生。现在她终于克服了自己的抑郁,并她把自己走过抑郁症的经历写成了这本书。在书中她理智又感性地描述了她经历抑郁症的过程,帮助和她有相同境遇的人们去更好地理解他们正在经历着什么,并且更有效率地去应对抑郁症。
作者琳达·加斯克是个执业30多年的心理医师,但在她还没成为医师的青年时期,她就发现自己有抑郁症。但这个精神疾病也让她有更强的同理心,能够对患者的感觉感同身受。英国BBC采访她,时代杂志The Times为她做专题报导,她的自传也被广为阅读。
★一位心理医生的抑郁疗愈之旅,让你真正认识抑郁症。
★送给有同样困境的读者的心理自助读物。作者以心理医生和抑郁症历者的身份,述自己走出抑郁的经过。了解抑郁症患者正在经历什么,才能找到准确应对的方法。
★真诚、温暖又专业的抑郁症应对指南,告别褪色人生,重拾对生活的热情。
★揭露抑郁症的各种来源,学会处置我们内心的脆弱、恐惧、孤独和迷失。即使无法跨越心中的障碍,也不必活在深渊的边缘。
尽管本书讲述的是绝望和迷惘的故事,但它本质上是给了人很多希望。
——BMJ杂志博客
这里有引人注目又直抵人心的对抑郁症的精彩描述。但本书的价值远不止如此,加斯克博士把她的个人经历和专业知识编撰成一个故事、一部回忆录、一本手册和指南。
——西蒙·韦斯利教授,英国皇家精神科医学院院长
她勇敢、无畏和尖锐——尤其是医生、病人和大学教师的三重身份同时交织在她一个人身上,错综复杂。
——苏珊·贝莉教授,英国皇家精神科医学院
本书诚实、生动、有力……任何一位曾经与所谓的“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抗争的人都会对这本书产生共鸣。
——卡洛琳·丘·格雷厄姆,全科医生和基尔大学综合医疗研究学院教授
我必须承认,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能够真正“消化”这本书中的某些章节,有些段落我反复阅读了好几遍,每次都有新的领悟。它不是那种读完合上就能立刻“焕然一新”的快消品。它的价值在于它在你脑海中播下了一颗种子,然后静待它生根发芽。书中对于“意义”和“存在性焦虑”的探讨,尤其触动了我这个长期被“无意义感”折磨的人。作者没有试图提供一个宏大的、普适的“宇宙意义”,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个体如何从日常的琐碎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微小秩序和价值感。比如她谈论如何将日常的仪式感提升到精神层面的重要性,这让我想起我过去是如何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追求那些宏大目标上,却忽略了清晨第一杯咖啡的宁静、或者雨后泥土的气味。这本书教会我,真正的疗愈,往往藏在那些被我们匆忙忽略的、最平凡的瞬间里。它鼓励我慢下来,去重新校准我的感官,去真正“在场”地生活,而不是永远在为下一个目标焦虑地奔跑。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和叙事节奏处理得极为高明,让人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内在的流动性,而不是被硬邦邦的知识点卡住。它更像是一部高质量的散文或回忆录,夹杂着恰到好处的理论支撑,而非一本枯燥的教材。我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极其私密和脆弱的时刻时,所保持的那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她既展现了身为一个“人”的挣扎,又维持了专业人士的洞察力,两者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这种叙事上的张力,使得读者在投入情感共鸣的同时,也能保持必要的理性分析。特别是书中关于“共情疲劳”和如何为自己划定界限的那几章,对我这样一个习惯性为他人过度付出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过去总认为“助人”是我的义务,是我的价值所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枯竭的容器是无法真正给予滋养的。它引导我去重新定义“帮助”的含义,从向外索取认可,转变为向内寻求完整。这种视角的转换,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结构性变化。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深邃的魔力,让人不禁想探究那“沉默的另一端”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风景。我是在一个非常低谷的时期偶然翻到它的,当时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里,任何声音都显得遥远而模糊。我原本以为这又会是一本充斥着晦涩理论和冰冷术语的“专业指导”,毕竟市面上这类书籍实在太多了,读起来往往让人感觉距离真正的自我更远了。然而,它给我的触动却是意想不到的柔软而有力。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能够穿透我层层设下的防御,直接触及到那些连我自己都不愿承认的角落。最让我震撼的是,她没有急于给出“你应该怎么做”的清单,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那种无声的挣扎,那种与世界隔着一层厚厚玻璃的疏离感。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疗愈的开始。它让我意识到,原来我的“沉默”并非独一无二的怪癖,而是许多人在生命某个阶段必须经历的过渡。书中对情绪的命名和空间给予,就像是为那些无法言说的痛苦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的容器,让“存在”本身变得不那么沉重。我仿佛跟随着作者的叙述,开始学着去聆听自己内心深处那个微弱的、几乎快要熄灭的声音,而不是强迫它立即发出响亮的呐喊。
评分翻开这本书时,我带着一种近乎苛求的态度去审视每一个段落,因为我实在太渴望找到一个能真正“解决问题”的钥匙。市面上太多书籍宣扬“积极心态”和“迅速好转”,但那种口号式的鼓励对我而言,只会增加我的挫败感——为什么别人做到了,我却像个失败者一样原地踏步?这本书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完全避开了这种廉价的乐观主义。它坦诚地展示了“疗愈”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反复、倒退和新的迷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依恋模式和童年经验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残酷的诚实。她没有美化创伤,而是将它们像精密的解剖刀一样,层层剥开,展示其结构和功能。这让我开始明白,我现在的反应模式并非“软弱”,而是过去为了生存而发展出的有效策略,只是在当下的环境中,它们不再适用了。这种深度的自我觉察,比任何快速见效的技巧都来得持久。它不是告诉我该“跳”出黑暗,而是教我如何在黑暗中摸索,找到脚下的落脚点,哪怕那个落脚点只是一块粗糙的石头。这种脚踏实地的感觉,给了我久违的安全感。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优雅且富有画面感的,它不堆砌辞藻,却总能在不经意间勾勒出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氛围。我能想象出作者在深夜的诊室里,面对着那些迷失的灵魂时,内心的波澜与沉静。这种间接的体验,让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安全的旁观者,得以审视自己生命中的那些“盲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接受不确定性”的那部分论述。在我的世界观里,凡事都应该有明确的答案和可预测的未来,否则就会引发巨大的恐慌。这本书挑战了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它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调告诉我: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持续的探索,接受“不知道”的状态,才是走向成熟的标志。这种对“控制欲”的温柔瓦解,对我而言是极大的释放。它不像很多自我帮助书籍那样,用强硬的语气去“改造”你,而是用一种邀请的姿态,邀请你进入一个更广阔、更具包容性的自我认知空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观看世界和观察自己的一个全新的、更具人文关怀的镜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